学成语太枯燥?跟着大湿兄学成语,有趣,有料
成语读音
jiè zhù dài chóu
今日成语
借箸代筹
成语释义
箸:筷子。成语原本说的是借用眼前的筷子来比划当前的形势。现如今常用来比喻从一旁帮人出主意,计划事情。
成语出处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请借前箸以筹之。”
成语故事
话说,当年汉王刘邦征战天下,打了半天打到项羽这儿卡住了。
好歹人家项羽也是西楚霸王,怎么能轻而易举的说败就败呢。所以,持续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开始了。
说实在的,这刘邦也是拿项羽没办法,一战就是四年。期间打了不少败仗,面子都丢光了,到处寻求高人求破解之法。
有个叫郦食其的儒生给刘邦出了一个注意,让他分封战国时期六国后代。原本是想着若能这样做,六国百姓必将感恩戴德、蒙受厚恩,人未到德先行,那么南向称霸必将一路光明,有了群众的基础,楚人也只得望而却步了。
刘邦听了他的分析,感觉好像不无道理,便立即下令开始草拟分封计划。趁着吃饭之时,询问自己的谋士张良对此事意下如何。
张良听闻,大声叫道:“大王,你弄啥嘞?!你要疯呐~”
汉王刘邦被张良弄的有些蒙圈:“我……我……你这是咋了嘛,咋这个激动咩~”
张良使劲摇摇头,从刘邦的食案上抓过一把筷子说:“大王,来来我以这把筷子给你逐一分析一下。”接着张良从八个方面力驳这主张的危害,其中包括了历史、经济、人民、人性、趋势多种角度,每提出一个理由,都摆出一根筷子。
刘邦一条一条的听在耳朵里,每一条理由都戳中要害,不断地点头。
后来收回了成命,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的出现,成就了两汉四百年的统一大业。
实战应用
问题并不在于这个包括普涨工资、注资股市等内容的大手笔救市方案,究竟是自上而下的“捉刀代笔”,还是自下而上的“借箸代筹”,而是在于它是否反映了民心所向和是否说得真有道理。
拓展小讲堂
后人谈“借箸”
明朝的刘基(字伯温)曾有诗形容这一情节。
朱元璋问刘基:“亲,这事儿能做成诗不?”伯温说:“儒生这等小事,何谓不能?”当时朱元璋正在进餐,便指面前的斑竹箸(筷子)令刘赋诗。刘即席口占曰:“一对湘江玉并看,二妃曾洒泪痕斑。”朱元璋皱眉不悦道:“秀才气味。”待后两句一出:“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借间!”朱元璋听完刘基的诗,大喜。
张良“筷八条”的原因
第一,往昔商汤、周武王伐夏桀殷纣后封其后代,是基于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考虑,然而如今陛下能控制项羽并于必要时致其死地吗?
第二,昔日周武王克殷后,杀了商纣王得到了他的头颅,如今陛下能得到项羽的头颅吗?
第三,表商容之闾(巷门),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是意在奖掖鞭策本朝臣民。现今汉王所需的是旌忠尊贤的时候吗?
第四,武王散钱发粟是用敌国之积蓄,现汉王军需无着,哪里还有能力救济饥贫呢?
第五,把兵车改为乘车,倒置兵器以示不用,今陛下鏖战正急,怎能效法呢?
第六,过去,马放南山阳坡,牛息桃林荫下,是因为天下已转入升平年代。现今激战不休,怎能偃武修文呢?
第七,如果把土地都分封给六国后人,则将士谋臣各归其主,无人随刘邦争夺天下。
第八,楚军强大,六国软弱必然屈服,怎么能向陛下称臣呢?”
小编心语
时不时将抽象的事物,赋予它具象的生命,会让人更加通俗易懂。所以,你的智商决定了是否你能学的快,而你的情商决定了你是否能把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将复杂的事物用简单的方法传授给他/她,同样也是一种非同凡响的能力。你觉得湿兄有吗?(偷笑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