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都被大人扼杀了

 逍遥_书斋 2022-12-02 发布于河南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这几天,被一个叫邱域宸的12岁男孩惊艳到了。

只见他一身青衣,甩起长袖,踏着节拍,随着奏起的音乐翩翩起舞,舞步婀娜轻盈……

短短14秒的视频,足以看得出他的功底。

然而评论区里,有许多不友好的声音:

“看到小男孩扮成女人跳舞,很美吗?”

“男孩子这么妖娆一点都不阳刚。”

“这扭来扭去太娘了吧。”

很快,邱妈妈出面力挺儿子,怒怼所有的质疑声:

“孩子在学校就表演过这个舞蹈,他从小就喜欢跳舞,生活里也不娘。

这是他喜欢的,我觉得这个没什么。”

文章图片1

邱域宸随即也在采访中表示:“我的理想是将来做一名真正的舞者,把舞蹈作为终身的事业。”

虽然未来的事谁都说不准,但看到他和妈妈的回应,谁都有理由相信:

只要他坚持下去,终会有美梦成真的一天。

反观现实,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和邱域宸一样幸运,拥有如此尊重、理解他的妈妈。

他们有过人的天赋,却不被看见和接纳,反倒被外界的条条框框规训约束。

到头来,非但发挥不出自己的所长,还暴露了自己的短板。

想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祉妍教授说的: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人生规划,但不能简单地自己觉得什么好就强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人生走向,离不开父母的指引;他未来的光景如何,和父母的态度有关。

文章图片2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只是90%被大人教坏了

节目《育儿大师》中,知名营养师刘遂谦现身说法,自曝自己倍感“遗憾”的一段经历。

比起学习,她从小更擅长画画,没有人教过她,临摹能力却远胜其他人。

美术课上,别人下不了笔,她已经完成了创作,甚至还能帮其他人临摹一份一模一样的作品。

文章图片3

可惜后来学业紧张,父母要求严格,她没有好好培训这份天赋,也就荒废了。

一想到这,刘遂谦满是遗憾:自己擅长、喜欢的东西,如今都没有机会发挥出来。

其实,这并非个例。有人比她更遗憾、不幸。

还记得那位喜欢讲国学的“流浪大师”沈巍吗?

受母亲的影响,他一直都很喜欢历史和画画,经常把零花钱攒起来买小人书、画具。

但父亲却十分反感,坚决不同意他有这样的爱好和兴趣,当着他的面把书撕烂,逼他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可沈巍实在喜欢,即便父亲“赶尽杀绝”,他也想方设法找钱买书,甚至上街捡破烂换钱。

为了不让父亲发现,他把买来的书偷偷藏起来,等父亲睡熟了再躲在被窝里看。

后来上大学报志愿,沈巍很想报考中文系,却被父亲要求改成审计学。

拗不过父亲的强势,他只好听从顺服,结果学了一段时间,发现那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

然而人生的轨迹越走越偏,毕业后的沈巍按父亲的意愿到了审计局,却没有想象中的开心快乐。

因为爱捡垃圾买书的“毛病”,沈巍受同事排挤,不久后就被单位以精神不好为由办了病退。

这才有了他备受议论的“流浪人生”。

文章图片4

看到他的经历,不禁想到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的一句话: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只是90%被大人教坏了。”

如果身为父母,发现孩子有某一个方面的天赋或爱好,愿意给机会或时间让孩子好好发展。

或许孩子的结局会比后来的精彩百倍、千倍、万倍。

只可惜,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而是自以为是用自己认为对的方式,限制孩子的发展,剥夺孩子更多的可能。

文章图片5

硬扯住孩子的风筝线

就不能怪他怎么也飞不远

心理咨询师吴在天接触过大量的亲子教育问题后,得出一个结论:

“孩子会为了成全父母而放弃成长,孩子也会为了成长,把动力扭曲成问题。”

父母以“为你好”的说辞,一味要求孩子放弃“无用的爱好”,强势、固执地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还多”,听自己的话铁定没错。

可孩子最后怎样呢?

远房亲戚家的小孩,一直对模型、汽车很感兴趣,动手能力也强,别人花半天都搞不定的乐高,他半个小时就组装成功。

课余时间,别人疯狂刷题,他总是找来各种易拉罐、硬纸板搭建脑海里的汽车模型。

刚开始成绩还好,所以家人没怎么反对。

但一到初三,学习开始紧张,他偏科现象严重,爸爸明令禁止:不准玩模型,好好备考。

可中考没考好,他想去职校专门学建模,而爸爸还是花高价送他上高中,要他考大学。

高中三年,他虽然也试过参加学校社团,和志同道合的同学搞模型。

但父母的控制和监管、超负荷的学习压力,一点点消磨他的热情和动力,成绩一直全班垫底。

后来考大学,他落榜了,分数只够得到大专职校。

可那时他已经没有继续学建模的动力,不愿上学,也不想出家门,成天浑浑噩噩,沉迷网络游戏。

虽说父母爱孩子的心毋庸置疑,但忽视孩子的需求,逼孩子做不感兴趣的事,很难真正成就孩子。

正如俞敏洪老师说的:

“如果孩子的生命里只有学习、考试,哪怕考到北大、清华都没有用。”

同样的,如果孩子的人生里只有父母的期待、要求和标准,哪怕他有一天实现了父母设计好的路,他也很难活得自在快活。

不是所有“正确”的路,都适合每一个孩子。

也不是每一款鞋子,穿在孩子脚上都合脚。

错手掐灭了孩子的热情,埋没他的天赋,孩子容易茫然失措,无一例外注定走向平庸。

文章图片6

让孩子天赋自由

是父母最高级的爱

著名人类潜能开发专家肯·罗宾逊一直强调:

“找到自己的天赋,了解自己能做什么,我到底是谁至关重要。”

因此在著作《让天赋自由》中,他举了无数例子,呼吁父母一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发展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真正实现属于自我的价值。

书中,有一个真实故事特别打动人。

在瑞典长大的艾娃,14岁那年第一次接触台球,听到台球互相撞击发出的声响,她瞬间被迷住了。

那一天,她眼里只有台球,一直全神贯注观察着球手,试图从别人身上探寻到台球的魅力。

看到其中一个高手不停进球,一路得分,她意识到台球的布局很重要,心里暗暗燃起了把台球作为自己生活的念头。

好在父母特别支持她,允许她每天花6~10个小时泡在当地的台球室里,而她,也在台球撞击声中写完一天的作业,然后练习。

就这样,仅仅两年,16岁的艾娃就凭借过人的球技拿下瑞典台球冠军,第二年,赢下了第一个欧洲女子冠军。

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没有人能取代她世界第一的位置。

其实,孩子优不优秀,不在他考了多少分,刷了多少题,更重要是,他的天赋有没有发挥出来,潜能有没有挖掘到极致。

让孩子的天赋自由,事实上就是给他一个走得更远、更高的可能。

身为父母,意识到这一点后,究竟要怎么做呢?

“天赋教育”专家王佳玫的建议:14岁前要顺强补弱,14岁以后要扬长避短。

1、孩子14岁前,多体验,收获更多成就感。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大脑的可塑性没有年幼时的强,也不可逆。

这时父母要尽可能让孩子尝试不同的东西,找到他的天赋优势,引导孩子发展,体验成功。

同时,相对比较弱的方面,“以强带弱”,利用孩子擅长的方式,提升他某些能力的不足。

2、孩子14岁后,重在培养“他能的”,提升竞争力。

由于这个阶段,孩子的价值观、自我认同感已有雏形,父母需要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培养“他能的”,让他对未来有更清晰的定位。

与此同时,这也是培养孩子未来的竞争力。

教育没办法面面俱到,那就重在发展孩子的优势,给他不断提升的空间和可能。

只有充分唤醒孩子的内在潜能,孩子才能生出自信,拥有深层快乐的能力,一步一步走向人生巅峰。

文章图片7

作为过来人,相信我们也有过很多“遗憾”的时刻。

一方面是为自己曾经拥有的才能无法发挥而惋惜,一方面是错过孩子的天赋而痛心。

但不管怎样,父母的改变和孩子的成长,什么时候都不晚。

最后,想借用国外一位校长写的书信,和广大父母共勉:

“你们孩子的考试即将开始了。

我知道你们为孩子能否表现好而感到非常焦虑。

但是,请记住,在这些参加考试的学生当中,

会有一个艺术家,ta并不需要太懂数学。

会有一个企业家,ta无需在意历史和英语文学。

会有一个音乐家,ta的化学成绩无关紧要。

会有一个运动员,ta的身体素质要比物理成绩重要得多。

如果你的孩子考了高分,那么太棒了!

但是如果ta没有,请不要拿走ta的自信和尊严。

告诉他们没关系的,那只是一门考试!它们终将被生命中更重大的事情所取代。

告诉他们,不管他们考了多少分,你爱他们并且不会以此来判断他们。

请务必这么做,并且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会看到你的孩子征服世界。

一门考试或者一个低分不会带走他们的梦想和天赋。

并且,请不要认为医生和工程师是这个世界上唯一幸福的人。”

世界上没有无用的孩子,只有跑错赛道的天才。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热爱,只有父母看见,用心接纳和支持,鼓励他发展,他才有可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