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王建泉

 宝石学家王建泉 2022-12-02 发布于黑龙江

       小南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饶河县乌苏里江左岸,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该遗址发现于1958年,饶河县中学教师在小南山采集到一件桂叶形尖状石器,引起了考古界的关注, 1971年、1980年,考古人员进行了两次小范围的发掘,出土了少量的石器、陶器和骨器。1991年,饶河边防部队在小南山进行作业时意外发现一座双人合葬墓,出土随葬品117件,其中玉器61件、石器53件、牙坠饰3件,大量玉器的出土,使得小南山引起了考古界的广泛关注。

       在2015-2017年和201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饶河县文物管理所对遗址进行第五次发掘,出土玉器120余件,这一重大发现震惊了国内考古界。经碳十四测定,这些玉器距今9000余年。一下子把我国玉器的历史提前了将近1000多年。同时确认五支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并在2020年5月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01、考古发现五期文化遗存

       在小南山遗址发现五期的文化遗存,在距今17000年左右石器时代一直到汉代都有遗存分布,跨度15000余年,足以证明乌苏里江流域早在17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01-1、第一期文化遗存

       在距今约17000年-13000年,发现5000余件打制石器和珍贵的早期陶片。这与1980年在小南山南端山崖下发现的“猛犸象屠宰点”同时,展现出一幅更新世末期乌苏里江流域史前猎人活动的立体画面。

01-2、第二期文化遗存

       第二期文化遗存为距今约9200-8600年。墓坑大小不一,长250~70厘米不等,人骨保存不佳,随葬石、玉、陶器。墓葬之上方均有封土积石,其积石的方式有所不同:南部以单体封石为主,即每座墓葬各有自己的积石封墓;北部则以整体封石为特点,所有的墓葬都被压在同一石堆之下,仅直径5厘米以上的石块就有13000余个,最大者近200公斤,总重量达14余吨。巨大而持久的劳动力投入,反映出小南山先民充盈的社会能量和生生不息的传承魅力。

01-3、第三期文化遗存

       第三期文化遗存约距今4700-4500年,是由10余座半地穴房址组成的村落。目前仅发掘房址1座,出土器物主要为平底筒形罐,陶器表面纹饰繁缛,以细密篦点纹为底,上加划蜗旋纹,其文化特征与俄罗斯境内的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相同,这是在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具有明确层位关系的此类文化遗迹,扩展了该文化分布的南界。

01-4、第四期和第五期文化遗存

       第四期和第五期文化遗存分别属于西周中期和西汉时期,遗迹均为半地穴房址。根据地表所见考古现象判断,总数在20座以上。其中有3座房址经过发掘。有限的出土器物表明:第四期文化遗存以颈部饰折线纹的陶壶为代表;第五期文化遗存以素面陶壶为特征。两者在我国境内此前从未发现,在俄罗斯境内也只有零星的线索,小南山的发掘为这类文化遗存的发现与研究提供了经验。

02、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

       小南山遗址发掘出土玉器多达200余件,包括玉玦、环、管、珠、扁珠、璧饰、锛形坠饰和玉斧等,构成了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文化组合面貌,尤其玦饰、玉管、璧飾等文物,对其后的东亚玉器文化研究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发源之早,充分说明了9000多年前这里手工行业、物质生产水平、社会形态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02-1、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加工工艺

       小南山出土的200多件玉器,不仅品类众多,而且在加工工艺上,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特别是砂绳切割和钻孔技术。

02-1-1、砂绳切割

       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的切割应用的是砂绳切割技术,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发现,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了6000多年。砂绳切割技术后来成为兴隆洼玉器、红山玉器、良渚玉器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

       不仅如此,以玉玦、玉管为代表的玉器种类和以砂绳切割技术为代表的制作工艺,在距今8000年前后开始从小南山传至东北亚各地,如俄罗斯联邦远东滨海边疆区、日本等,推进了史前文明时代玉器发展演变的历程。

02-1-2、钻孔技术

       结合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钻孔的痕迹分析,小南山玉器的钻孔技术较为成熟,使用的是实心钻,并应用了加速旋转的弓钻,且存在石片刮磨扩孔的情况。另外遗址也出土了可能用于加工玉器的石器。可见小南山制玉技术已经十分成熟。

02-1-3、玉器材料

       根据小南山出土的玉器,经科技检测,玉料以透闪石为主,有小部分蛇纹石。黑龙江铁力市的桃山林区有玉矿脉,产出的玉料有透闪石、蛇纹石和石英岩,以及三种矿物的混合物。根据古人选材就近原则,初步判断小南山玉器的玉料可能来源于这一地区的某一矿点或附近的河流中。小南山玉器的器形不规则,皆素面无纹,类型多样,有玉璧、玉珠、玉玦、玉环、玉坠、玉管、玉斧,其中以玉璧数量最多,但目前难以确定有固定的玉器组合。不同类型玉器的玉料也存在差异,其中质量上乘的玉料用于加工成玉玦。

03、小南山遗址出土年代

      在小南山遗址相近的两片墓区,总计50余座的土坑竖穴墓为代表,依据本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结合获得的7个C14测年数据(其中2个为人骨样品),确定该期遗存为距今约9200-8600年。

04、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风格

       小南山出土的玉器带有明显的俄罗斯西伯利亚玉器的一些特征,根据香港中文大学邓聪教授的研究成果,地球上最早的玉器是俄罗斯阿尔泰地区发现的玉环和玉坠,距今约3万8千年。而在西伯利亚中部、东部、南部及贝加尔湖这片广袤的大地上,已经出土了大量原始玉器,距今2万至3万年,就是这些玉器,和小南山的玉器在品类和工艺上有很多相似性,只是它们的年代更为久远。根据些发现,可以推断,在4万年到1万年之间长达3万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存在一个从阿尔泰山脉到黑龙江小南山传播之路。

05、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

       根据小南山遗址出土玉器研究发现了9000年前东亚地区系统用玉的最早证据。颠覆了学术界对乌苏里江流域玉文化是受辽河流域玉文化、钱塘江流域玉文化影响的推断,考古发现支持的是9000多年前的小南山文化深刻地影响了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乃至东北亚的玉文化。玉器上的砂绳切割技术留下的弯曲条形痕迹,此为目前世界最早的发现,比中美洲同类技术早六千多年。砂绳切割和钻孔技术后来成为红山、良渚玉工的主打工艺,奠定了中华玉器文化早期蓬勃发展的技术基础。

       此前有学者曾根据8000年前兴隆洼玉器已然成组配套和较精致圆熟的制作水平认为其远非原初阶段的产品,从而推断东北地区的玉器应该有上万年的发展历史。以玉玦为代表的玉器种类和制作技术,在8000年前后开始从小南山传至东北亚各地,开启了史前玉器革命的历程。

06、作者简介

姓    名: 王建泉 ; 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宝石学家 。

社会职务: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黑龙江省辽金文化博物馆研究员;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古玉材质溯源。

参考文献: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小南山遗址|“玉”破天惊,东亚文明的曙光》、《黑                  龙江小南山遗址,中华玉文化的摇篮》、《中华玉文化的摇篮——饶河小南山玉                  器的发现和认识》以及遗址发掘报告、网络软文等。如转载需标注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