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倾听薇诵 ||《我与收音机的故事》| 文/翠柳含烟

 清枫嘉苑 2022-12-02 发布于山东

首席主播·双语       薇页面

欣赏美文  

  倾听美诵

《我与收音机的故事》

作者:翠柳含烟

在这个春节临近的寒假里,虽然窗外不停的下着淅淅沥沥的细雨,但是到处还是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街上灯红酒绿,小区张灯结彩,我的小屋里也温暖如春,腊肉飘香。这些年味儿似乎都与我无缘,因为都司空见惯了,我不感兴趣,我还是在我的小屋里的书桌前一如既往的摆弄着我的老收音机。

劳累了一学期的我,终于可以静静地坐在书桌前,享受这份孤独而不寂寞的生活了,陪伴着我的依然是收音机里那动人的音乐和人声。

一杯清茶,一盏孤灯,清淡的茶香与橘黄的灯光给了我无限的遐想,便不自主的写下了这篇文章。

无情岁月的砂轮渐渐磨去了我对生活的许多嗜好,唯一不能磨去的就是对这广播的情怀,对收音机的热恋!

我儿时的岁月,是在衣不蔽体的饥寒交迫中艰难走过的,那时唯一的奢求就是在空闲之余聆听广播的那份享受,总想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台收音机。

具体哪一年记不得了,大约是在七十年代中期,父亲是我们公社的农技员,他从供销社买回来了一台工农兵403-1型收音机,家中顿时热闹起来了!记得当晚来我家听收音机的人挤满了整间屋子。电台里播音员的声音,屋子里嘈杂的人声,混在一起更是人声鼎沸,热闹

非凡了!就像过年似的。还记得收音机正开着时,我们大队的支部书记廖天云伯伯从他的红波171多用机的“送话”里回收到了我家的收音机的播音,就用他的三用机在广播里喊道:“这是哪一家的收音机在唱歌哟”?我父亲也提高嗓门对着广播回答到:“是我家的收音机在唱歌呢”!

那时听收音机,干电池是一笔不小的消费,记得有一次,我们院子的廖天方爸专门来我家里听收音机,我妈说亏电,廖天方爸硬是回去从他家里把他手电筒里的电池取出来放进我家这台收音机里听了半天才回去。我记得他拿来的那个电池比我家里的电池要好些,电池外面有一层胶纸包裹着的,我家里收音机用的电池是手电筒用“过”了的牛头牌电池。

还有一次廖天焕伯伯也来我家耍,记得他那时好像是国家干部,肯定在外面接触收音机比较多。我清楚地记得他对我妈说了这样一段如何使用收音机的话,他说:“收音机最好开一个小时,开两个小时也要得,开三个小时也可以。但不能一次开的太久,要不就要烧烂”。

八十年代初,我父亲成了我们大队的村支部书记,原村支书廖天云伯伯使用的那台红波牌171型三用机就转到我父亲手里了。我家里原来那台工农兵收音机,父亲就送给了我幺舅,后来这台工农兵403-1就不知去向了,我至今都难忘这台工农兵收音机啊!

这台工农兵403-1收音机,是一台四管三波段木壳台式机,面板喇叭窗口有毛泽东选集浮雕和青松图案,刻度盘上方有林彪语录“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使用四节大电池,非常漂亮,音质很好。

这个时我正在读初中,我曾经用这个村里的多用机在广播里喊过一同在龙角中学读书的李永辉同学,叫他等我和我一路去龙角中学上学。

还有一次,我们村的村小教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廖治国二哥拿着他写好的工工整整的《开学通知书》来到我家里,叫我在三用机里出一个通知,在广播里喊一下那些娃儿去报名读书。

当时村里的这个红波171多用机是三波段的,用八节干电池供电,也可以用交流电供电,但那时的中国农村大多没有通电,所以这个交流电就成了摆设了。用它喊话就好比今天的电话一样,只是不是一对一的讲话而已。凡是家里安了广播的,都能听得见,奇怪的是喊话的时候,不用话筒,直接对着多用机的喇叭喊,要收回对方的回话,就把面板上的“话”这个旋钮转到“收”的位置,但是“收回的话”声音不好,杂音很大,哗啦啦的响。有些村民有急事的,就来我家里在三用机里喊一下。我八六年考入中师的消息,就是乡广播员在广播里出通知,我当时去邻村看坝坝电影去了,我看完电影回来,我们院子的廖碧玉告诉我的。于是第二天,我就和与我一同考入云师的青峰村的向光才同学一起去龙角“教办”拿录取通知书。

在八十年代中期,这台三用机,又转给我们村的新的村支部书记廖志明爸了,从那时起,我家就没有收音机了!

有一次星期六我从龙角中学放学回来,从岐阳街上路过。治国二哥拿着一个收音机,叫我帮他带回去。我的个天啊!可真是求之不得啊!我已经是几年没有听过摸过收音机了!我拿着这个收音机,一边走路一边打开收音机,听着里面的音乐和话语,很快就到了家里。可是下午治国二哥回来,就从我手里把这个收音机拿回去了!我当时是多么的想把这台收音机留下来啊!二哥这台收音机具体牌子和型号我记不得了,因为在我手里的时间太短了,大约一半天吧!只记得是一台红色塑料壳的小台式收音机。

有一年寒假,我挑粪在桐子湾种洋芋,远处飘来廖祝安爸家里收音机的声音,是播放的电影《刘三姐》的录音剪辑,此刻听到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的歌声,仿佛那个纯洁、大胆、善良、漂亮的刘三姐就站在我的面前歌唱,我想我就是那个阿牛哥多好!

从儿时起,我就与收音机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许是匮乏的年代缺少太多的诱惑,也许是儿时那份无瑕的童心容易受到熏染吧,我对收音机变得“依恋”起来,每晚只有开着收音机,才能使我入眠。

我在云阳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逛百货公司看得最多的就是收录机,因为这时商场里的收音机已经很少了。读师范学校的时候,班上好多同学的愿望就是毕业了要买一台收录机。八九年我中师毕业,在那年的冬天,我一共花了510块钱(大部分是找同事借的),天不亮就起床坐四个小时的班车,来到县城百货公司买了一台宁波无线电厂生产的春风牌收录机,可是后来在电视流行的时候,这台收录机我也当垃圾卖了!

记得是1995年,我去县城参加考试,我在我们县的百货商场居然还发现了有收音机卖!我就毫不犹豫的花了43块钱买下了这台成都产的天府牌两波段红色塑料壳台式收音机,这个“天府”也被我捣鼓烂了,现在还剩一个后盖。在这期间,我还自费订阅了《中国广播报》,那时收音机在夜间有一档节目是文学欣赏,在每晚的十一点钟才开始,播到零点结束。我一边听着收音机里播音员对文章的朗诵和赏析,一边对照着《中国广播报》里对节目的文字介绍,泡一杯清茶,是多么的享受啊!可我硬是等到这个节目播完才睡觉,期间还挨了老婆不少的骂。

那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真是好,《新闻和报纸摘要》,《电影录音剪辑》,《午间半小时》,《今晚八点半》,《广播歌选》,《梨园夜话》,《每周一歌》,《文学与欣赏》,《新闻联播》,《长篇联播》等等。雅坤,陶山 龙真,扬波,方明等这些播音员我也是这个期间“认识”的。特别是几十万字的长篇联播《穆斯林的葬礼5》,我硬是断断续续把听完了,为其中的韩新月楚雁巢的命运而悲歌。特别是播音员对韩新月那一场葬礼的演播,真是如诉如泣,寸断肝肠!还有路遥的小说《平凡的世界》,我也是在这期间听完的。我喜欢文学,与我从小就与收音机为伴是有很大关系的。

岁月无情催人老,陪伴着我的总有收音机。在后来的结婚、生子、工作中,每当遇到挫折,情绪低落的时候,我总喜欢一个人静静的躲在书房,拧开收音机。想起儿时的艰苦岁月,想起母亲那劳作不辍的背影,又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信心!

这些年的岁月,身边虽有妻女的欢笑,朋友的慰藉,可是在我内心的最深处对收音机总有一种难解的情结。我曾想,如果没有收音机,我儿时的岁月一定是苍白无趣的,如果没有收音机,我生命的色彩一定是单调乏味的,是不敢想象的!

曾几何时,我走上了收音机收藏之路,自从搭上了这条快乐神秘艰辛的收藏之路,便一发不可收拾!越玩越大,以致今天在收音机收藏界小有名气,重庆电视台还播了采访我的专题节目,并被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存档保存。我发现在这个收音机大世界里,有好多我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收音机,也结识了好多未曾谋面的收音机爱好者。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乐此不疲的,是快乐无穷的!在收拾打理这些收音机的日子里,它们给了我无穷的快乐和欢悦,使得我的生活充实而永远富有激情。

啊!这就是我生活中的收音机。

啊!这就是我生命中的收音机。

作者简介

张金龙:1966-10-24网名翠柳含烟,灞桥区文联会员,诗词散文爱好者。

      文学爱好者,有声艺术爱好者。独行侠女,游走人间,体验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尽大地沧桑,放眼宇宙浩瀚,汲取天地精华。徜徉于青山秀水,美文诗行间,读诗,读人,读心。以声音激活美丽的文字,为诗歌注入生命的活力,以激情为诗歌增添韵味和风采。与诗人携手共享艺术之美,生活之美。

@

  薇 · Mary

如果你喜欢她的声音请@薇

微信:w500930

点滴回顾

2017年 诵读作品展

薇风合诵

倾听薇诵

双语薇诵

一个有个性的平台

诗与远方

尽在“倾听清风”

我们用声音给您的文字装点华丽的衣裳,为您的诗歌插上飞翔的翅膀。

合作意向

作者投稿  主播加盟

承接朗诵配乐等后期制作

指导公众号页面排版设计

指导简单使用音频制作软件

解惑

联系人:

微醉清风(qdxiexin12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