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愿除真恶

 枫渡 2022-12-02 发布于广东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枫解:只有仁德之士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为什么?因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居中为正,恰到好处,恰如其份。这是多么美好的理想之境呀,如果真有那么一位先生,仁德公正,明辨是非,臧否人物,晓断言行,人们奉而行之,从容轻省,实在是再方便不过了。可是,这位先生在哪呢?让我们等他“五百年一出”吗?他不来,我们就不过活了?而且,先生是什么模样,让人怎么分辨呢?难道他头顶上真的有浩然正气直冲霄汉?再者说,仁德之士也有了好恶他人的性子,会选择谁与之“居”呢?不得“处”者,只能沦丧于蛮荒之地与野兽为伍吗?

立定志向践行仁德,总没有坏处。也有人认为,志于仁者,无恶言恶行;甚至有人认为,志于仁者,就不会厌恶他人。其实,不管哪一个解释,都是非常好的,终究是劝人行善为正。可是,传统上将“仁”解为一种模糊的没有边界的美好的品德,总是会让人摸不着头脑,无法拾阶登径,向上而行,只能望山却步。夫子的入门之学,生生读出十万个为什么,终竟不是什么美事吧?

我们对于某人为什么会喜爱或厌恶呢?抛开人世间的一切功利因素,澄心静思,直指本源地问问自己。其实很简单,只是因为我们想“与之作良伴”,我们评判某人时,总会在潜意识里将之放在伴侣的位置上打量,所有的情绪也都是在那个过程中悄无声息地形成了。只有那良愿之火,才是我们“好人”与“恶人”的根源,无关善恶,也无所谓高低。当然,对于一个一心想要跟这个世界好好相处的人来说,也就没有什么会是特别厌恶的了,这山,这水,这树,这花,这泥土的芳香,甚至牛粪中那丝丝缕缕的青草味儿,都是那么的真实可爱。我今重译经文如下:

只要有“与之作良伴”的念头,我们就会有喜爱或者厌恶某个人的情绪。

只要真心实意地想要与这个世界和谐共处,也就没有什么会是你真心厌恶的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