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抢功、不自夸有多难?

 枫渡 2022-12-02 发布于广东

鸟语


二月轻雨后,新绿满汀洲。

系舟小城外,垂纶古渡口。

将军恐迟暮,美人伤白头。

青春留不住,何妨作逸叟。

注:怕食无肉,怕钱咬手。

人话


公元前484年,山东出了大事件。
前一年,吴国跨海攻齐,鲁国跑去给吴人当了一把助攻手。翻过年来,草长莺飞的好时节,齐国就急吼吼地杀过来报复了。
《春秋》记之:“十有一年春,齐国书帅师伐我。
国书是个人名,也叫陈书,字子占,乃齐国大夫中的宿将,以善战成名几十年了。这一年,是个多事之春。
当时,鲁国三桓势力强大,季氏把持朝政。三桓即季孙、叔孙、孟孙三氏,是鲁桓公的三支后裔。
齐国的军队到了清地,季孙问他的家宰,即大掌柜,夫子的学生冉求,说,咋整?
冉求说,您三位商量一下,留一位看家,另两位陪着国君去边境跟他们开打呀。
季孙当场就给否了,冉求说,那就只能在境内近郊处抵抗了。这个主意让另两位给否了。
冉求接着给季孙出主意,请国君镇守都城,您一个人领兵出征,背城而战,不参战的就不算鲁国人,咱加起来比他们兵多家伙多,怕啥?
随后与三桓大当家们的舌战中,掌柜战斗力爆表。

告之季孙曰:“当子之身,齐人伐鲁而不能战,子之耻也,大不列于诸侯矣。

您身为执政,齐人打过来我们反抗不力,是您的耻辱啊,完全不配与诸侯并列啊。

答叔孙问曰:“君子有远虑,小人何知?

上位者当深谋远虑,平头老百姓知道个啥呀?

怼孟孙时说:“小人虑材而言,量力而共者也。

庶民才会掂量完自己的能力、资源再办事。

叔孙被打击得产生心理阴影:“是谓我不成丈夫也。

这家伙说咱不够大丈夫啊。
是以,“退而蒐乘。”——立马回去检阅部队。——那时候的大人物还是挺要脸的。

大掌柜的周旋下,三桓这才达成协议,决定在鲁都曲阜近郊组织防御。鲁军分成左、右两军。左军是季孙氏的七千甲士,由大掌柜冉求率领;右军以孟孙氏保安团为主,以少东家孟泄为首,颜羽驾御战车,邴泄作为车右。

齐军到达鲁都近郊,从稷曲向鲁军发起攻击,鲁军不愿越过壕沟迎击齐军。冉求遂向全军三次申明军纪,并身先士卒,率先持矛越沟出击。众将士紧随其后,攻入敌阵。
不料,右军甫一接战就撇下友军独自跑路,齐兵乘势追击,齐国大将陈瓘、陈庄都撵过了泗水。其时,孟之反在右军中,殿后而行,将入门,抽出箭来策马,大呼小叫,不是我有胆量走在后面,只是这马跑不起来呀!
《论语》中载之,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不伐”就是不抢功、不自夸。孟之反的“不伐”,幽默风趣,一方面给足同袍面子,另一方面也不让领军的家族继承人孟泄有藉口找后账。处理善后事宜,周全而富有艺术性,堪称练达!而潜藏在这份诙谐之下的是一股赤诚之心,宗族的命令我违抗不得,但我依然可以曲线报国,譬如徐缓撤退以牵制敌人,譬如殿后以保全自身力量。我想,这才是夫子肯定他的基础,如果祸国殃民,哪怕是手段再高明百倍,又何足道哉?
此战终了,鲁军获敌甲首八十,齐军溃散,连夜退去。
战后收拾残局,有两件事值得说道。
其一,孟泄跟人讲,我不如颜羽,但比邴泄高明,颜羽敏捷敢战,我虽然发自内心不想上阵但至少还忍着不喊退,邴泄可是叫唤着“赶紧跑吧”。——满世界比着找,看看谁更烂,似乎这样就可以显得自己还有点人模样。
其二,在此次战役中,公子公为和他宠爱的小僮汪锜同坐一辆战国,一起战死。收敛的时候,善后委员会讨论说,汪锜还未成年,不能按“殡礼”葬,得依“殇礼”来,就是按夭折的仪轨下葬。夫子说,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以不作为夭折对待。——什么年代都不乏这样的人,重小节而轻大义。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有些学者说,《论语》中的“孟之反不伐”,“孟”指孟孺子,即孟孙氏少东家孟泄,人家那是全师而返不愿意打一场不义之战。大军驱驰,他晃晃悠悠跟在后头,临了才策马上前,说:“不是我敢落在后面,只是这马不行啊。”你看,一箭未发,队伍得以保全。
一千人读出一千种经典,或许在某些人的心目中,这样的“不伐”才符合他们的审美情趣,出力最少,名声最好。
公元2020年,地球出了件大事。这一年,又是个多事之春。以春秋笔法记之:庚子年春,新冠祸我。
不知后人作传,将有何说?是否会有“孟之反”在?
还是满天飞舞着锅和牛?队伍却全师而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