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本来就不是高山的代名词

 枫渡 2022-12-02 发布于广东

鸟语


花尽荷擎盖,夜雨伐之来。

闻声寒意起,听风幽草哀。

鸡樁系尘客,蝶梦付心斋。

悄声问孤竹,何处有薇采。

注:师母已呆,师公下海。

人话


何谓之师?今人解字曰,善思辨而有价值,足为世人相效法能授业解惑者,左边字符作“判”义解,显然为“刀”,右边字符作“值”义解,显然为“币”,有刀可以解剖万事万物,有钱可以称量天下,如是,不亦足以效法乎?或谓,左为“弓”,右为“矢中人足”,由兹而生军旅之威,有矢放的,不亦是师者之能乎?只是此中的锐意寒光多少有些凛冽迫人。

古人解师字,《说文》曰:“二千五百人为师,从帀(zā)从𠂤duī)。𠂤,四帀,众意也。”𠂤,也有书作“垖”者,大抵去其“土”旁,两字音义皆同,俗作堆,细阜也,今语之曰“小土堆”,由是而生出积聚之意。帀,匝也,周也,徧也,环绕一周之谓也,遍及垖之四方而生众多之义,换言之,师之众意,非自垖生,而由帀来。至于“二千五百人”之说,善训《说文》者,如南唐徐锴,称之为“周制也”,那莽莽人影不过是周王朝之编制使然。由是观之,师之初字,并无尊长、效法、传道诸义,不过是一个小土堆和它周遭共同构成的图象之意会。

《周易·师卦》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地中有水,才能称为“师”,那些水在图象中自然是看不见的了,能目见者,是垖,是君子,至于那“师”是君子用来“容民畜众”的,是其根本与基础,以今时语言之,“师”便是君子的基本盘。不能接纳蓄养民众者,纵是君子,也无“师”相,若夫“师”无效用,剩下一座小土堆孤零零趴于彼处,能抵何事?

及周建制,方始大范畴地称有司之长为师,如甸师、士师、追师、师氏等等,自此,师有首领、尊长之义,其后,因之能教属司之不能者,而生效法、授业之义,“师”俨然成了人人效仿的楷模。至春秋晚期,师,依然是有一可堪效法者之谓,是以,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唐时,韩文公作《师说》,风行天下,师者,非传道之人,不敢称也,至此,细阜化作崇山,有了巍巍气象。

而今,师道颓驰,何不寻古味?知容纳,识蓄养,渐积追随者而至于众,教学相长,以成高丘。刀光箭影姑且撇去,默念三声“人不知而不愠”,养得几分温情儒雅,在万般乖离中窥得一丝生机。古人有“一字师”,今不敢以师自道,能正得一字便是一字,虽迂阔,又何妨?

【按】潮州佬说,师公者,道士也;下海者,乘桴浮于海也。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