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解笔性,怎能写好书法?③

 勇敢的芯2 2022-12-02 发布于湖南

四、笔性与提按顿挫间的关系

书法发展到西汉中期的八分汉隶(约汉武帝时期),笔性才得到了真正的解放,并标志着书法艺术史的真正诞生(在这之前,应属史前艺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产生了合乎于笔性 和运动势能的,足以表现书者的心境和情感的提、按、顿、挫等技法,即在运笔的整个过程中,产生了那种类似于音乐的暗示-重轻强弱,使书法从单纯的空间形式,上升到时间性意味。也就是张怀瓘《书议》中“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高度统一。

用笔中每一个节奏形式,便逐步地同书者的心理发生内在的联系。这样,用笔便由此而打开了一个更自由、更宽广的天地,并对以后的楷、行、草的发生和发展,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成了书法艺术语言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在篆籀书中,点线主要来源于对客体形态的摹拟,而八分汉隶后的各种书体中的点线,主要注重于主一客观精神收和运动收的暗示。

众所周知,笔一落纸,便是按或顿,笔毫卧倒。如下笔重,笔毫便容易扭折,不易直起,故必须要整锋。又由于笔头呈圆锥体,所以折在行笔或转折之前,必须将笔作翻或提的动作,使笔毫立起或相对复原,然后再向将要行笔或转折的方向作按或顿,这样,既能合理地改变笔在纸面上的作用点和运动方向,又能使左右不定的笔稳定下来(即留得住),从而达到万毫齐力,中、侧锋并用的目的。

这就像行走,提而复踏,曲而复直,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如此步步向前。这是一种通过上下动作,来改变作用力和运动趋向的方式。也就是说,用笔中任何一种平面运动都始终与上下运动贯串在一起的。这是笔性中又一大不变的原则,具体则表现为提按顿挫与纵横牵掣。

在阐述笔性同提按顿挫间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它们的含义。所谓提,是指笔往纸面上拎起。如从正上方直接提起而言,可分两种:仅留一丝锋端于纸面,叫“着纸提”;笔离开纸面,尔后空中作势,叫“离纸提”。如果不是从正上方直提,而是通过腕的动作使笔毫从侧面提起,叫“翻”,其中亦有着纸和离纸之分,前者如转折,后者如波磔。

按的运动方向恰好同提相反,也可分两种:凌空取势,直接按下,叫“顿”(《书谱》:“顿之则山安”);另一种与“翻”相对,叫“覆”。所谓挫,是指笔着纸后,作上下、左右的往复起倒的运动,笔毫似乎有一种粘在纸上的感觉。由此可见,从笔作用于纸面而言,提正好同按、顿、挫相对,就像四声分平仄,功用各有所异,亦各有所长,同时又是相反相成的。现就转折进行分析,便可看出提按顿挫在用笔中的作用,以及同笔性间的内在关系。

转折最基本的,可分“内厌”和“外拓”两类。所谓(内抵,是折法的一种,如图七所示。

图片

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如何使本来笔锋朝左、行笔向右的趋势,变成笔锋向上、行笔向下的趋势?如不通笔性,强硬使笔,笔毫必然会因运动方向的突然改变而卷曲扭折,纵向的一笔,必然枯败平扁。要使笔听话,只能顺其性而运之。其中可分四个细小的动作:

(1)先将笔向右上方提起(着纸),至a端;(2)向右下方按下,使作用点移到b处;(3)再通过翻(着纸)的动作,将作用点移向c端;(4)翻后即覆,作用点便可落得d处。这样,既能使笔毫不扭曲,又能充分发挥它的弹性。但整套动作,既微妙又较快,写的时候,全凭手的感觉,难以目取。达到了这一步,方能正常地由缓至疾地直下,笔力自在其中。

这也正是为什么内纵笔的线条,往往形成“S”曲线的根本原因。

所谓外拓,始于篆法和草法,是圆转的一种,如图八所示。圆转与方折,虽形不同,实出于一理。方折的关键是提,圆转的关键也是提,只是没有那样复杂。其中可分二步:

图片

图8

(1)提笔至a端,作圆势;(2)边行边渐按,至b处,笔锋自然会移向上方。有了第三步,便可纵笔作圆势按下。故转处行笔最细,两端渐粗而圆。其中变化,实在婉转微妙,故称“提笔暗过”。

又因其圆中见筋,世称“折钗股”。这种圆转表现得既明显又夸张的,便是《祭侄稿》中“围”字的外转,圆转看似技法上被简化了,但对手的敏感力的要求更高。

这两种转折,尽管前人说得颇为神秘,而实质上来之于实用书写中对笔性的合理把握,是人与物合理的配合和沟通。

由此可见,提按顿挫均有各自的特性和功用。按(包括顿)。主要为了:

(1)加强笔在纸面上的作用力,从而达到力透纸背之目的;

(2)使提后复按的笔毫稳定下来,不使轻滑浮浅或左右不定,达到笔笔留得住;

(3)行笔一段路线后,笔因相同的弯曲程度较久而不易提起,在这种情况下,不如再大胆地下按,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使弯曲的笔毫趁势弹起复直,就像欲跳先蹲一样,既加强了笔势,又增强了笔力

挫的特性与功用也有三:

(1)便于整锋-通过挫动,使笔心归中或改变某一运动的方向和作用点;

(2)加强笔在纸上的作用力和磨擦力,使墨下注;

(3)为劲疾地出锋作势上的准备。

提颇为复杂:

(1)如果说按、顿、挫是为了加强作用力和磨擦力话,那么,提是为了减弱作用力和磨擦力,甚至消失;

(2)使笔毫相对还原;

(3)整锋,如黄山谷行书的横多波动,便是通过提(着纸)来达到整锋目的的典型方式;

(4)为改变作用点和行笔方向作准备,如笔提(着纸)后,往左按,笔锋便朝右,往下按,笔锋便朝上;

(5)使墨顺利地流向锋端,使接下的一笔行笔饱满厚实;

(6)势的贯串,即所谓牵掣之法。

然而,提与按顿挫是对立的统一体,各自以对方的存在而存在,以对方的目的为目的。这是上下间贯串和不间断的动作过程,即:有提必有按,有按必有提;

提是为了更好地按,按是为了更好地提。这样,既能最充分地发挥笔毫的弹性,又能顺其自然,妙合情性。直起直落,则抱筋立骨;翻覆起倒,则丰润和雅。就像性格不同,其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节奏各不相同一样,若用笔尽于精熟,情之不同,点画之间所表现出来的轻重强弱程度必有所异,这就是“迹乃舍情”(张怀瓘《书议》)的根本原因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