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在知识焦虑的时代,成为深度学习者?|五维学习力

 HAINABAICHIAN 2022-12-02 发布于陕西

本书作者王咏,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工商管理博士,曾任七匹狼集团副总裁,现任南讯股份合伙人、高级副总裁,为欧莱雅、西门子、华为等数千家国内外知名企业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和系统服务。

他曾获评2018 年度“大数据科技传播奖十大领军人物”、 IAI国际广告节2020年度“数字营销影响力人物”,是中国大数据联盟专家委员及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数据顾问,著有《简洁的力量》等作品。

这本书能够让你快速掌握学习技巧,有效提高自己的学习力。作者王咏在多年的学习历程中提炼出“学习金字塔模型”,通过这个模型,他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聚焦⾃⼰的学习⽅向,时刻保持快速个⼈成长。

作者就是借助学习⾦字塔模型,他快速地完成了知识迭代,在短短不到⼀年的时间里,已打磨了三门在线课程,同步出版了两部著作,从⼀个知识付费的门外汉变成了半个专家。由此可见,学习⾦字塔模型的威⼒⾮常强⼤。

今天,作者把这个神奇的学习⾦字塔模型分享给大家,从学习辨识力、学习驱动力、学习策略力、学习创造力和学习持久力这五个维度梳理出学习中的常见问题,层层阐述,化繁为简。通过使用书中提供的具体学习方法和工具,相信每位读者都能获得启发,达到快速提高学习力的目标。

01
学习辨识力


学习辨识力就是告诉我们应该学习什么知识,这是一种态度。作者在书中提到,我们要了解自己有哪些学习误区,只有找到了学习误区,我们才能应该怎么学。

我们知道,人们的学习态度各有不同,有的人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人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有的人专找捷径,急于求成。在这个知识焦虑的时代,我们到底应该学些什么?我们应该避免哪些误区呢?

1、避免伪学习

什么是伪学习?很简单,比如我们看到公众号文章写的不错,觉得自己以后肯定用得上,那就先把它收藏了;或者在网上或者书店看到一些书写得很好,对自己有用,买回去等有时间再看。这种收藏的习惯就是伪学习。

我们看似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事后将其忘得一干二净,这种方式就是伪学习。这种海量信息的即时获取已经成为常态,我们要关注的是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问问自己:真正的学习到底是什么?我们平时见到新鲜信息就收藏的行为,是不是一种伪学习?

什么是学习?《学习本质》这本书的作者安德烈·焦尔当为学习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学习,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先有概念’,也就是从一个既有的解释系统,过渡到另外一个更加合理的解释系统,从而能够帮助我们处理眼下面临的情况。”

就是说,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我们不知道怎么解释,也不知道应该怎么解决,这个时候,我们通过主动选择搜索和输入更多的信息来打破原有的认知,构建新的认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而不是通过浏览各种信息,不断进行收藏,事后也不去看,不去应用这些知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学习什么呢?作者在书中介绍了一个学习金字塔模型,聚焦于4个学习方向。分别是:做事效能、做人乐趣、自我认知和世界观。

2、金字塔模型

首先,学习效能。学习效能就是能够提升自己做事效率的技能性学习。比如,工作上要开发程序、销售产品、跟客户谈判、汇报演讲、写方案、统计报表……生活上要做饭、操持家务、辅导孩子、维护夫妻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掌握相应的技能。

至于怎么提升学习效能,我们有两个核心关键点:“用什么就学什么”,以及“学什么就连什么”。什么意思?比如你现在的问题是,时间严重不够用,那么你就需要了解是不是因为自己时间管理技能有所欠缺,这个时候你可以找几本时间管理的书,然后边学习,边在工作中实践。

其次,做人乐趣。就是通过兴趣爱好,让自己找到幸福感,自己愿意去付出努力的事情。比如有人喜欢在工作之余写几幅大字、涂涂鸦,有人喜欢通过运动来放松自己,还有人喜欢搞一些新奇的收藏,或者在业余时间拨弄一下熟悉的乐器……一个人真正的乐趣,需要满足两个要求:一是能够陪伴我们一生,二是能随时为我们带来内在的幸福感。因此,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能够让自己废寝忘食、乐在其中,即使别人不认可,也能获得满足感的事情。

接着,自我认知。所谓自我认知,指的是一个人通过对心理学、哲学的学习,更好地认识自己、治愈自己。比如,在工作上遇到了瓶颈,这个时候我们知道如何改变自己,加强自己,那么这就是一种自我认知。

最后,世界观。很多人认为,世界观比较宏观,不是一学就会的东西。确实,世界观影响的是我们的一生,它未必会立刻让我们获得优势,但是世界观会影响我们对未来的判断。比如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选择职业方向等等。

要想提升世界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解决,比如,一些经典著作《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和《失控》等等。这些书往往会让我们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这里要注意一点,那就是避免陷入达克效应。什么是达克效应?就是说,人们总是无法正确、全面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更别提及时弥补自身的不足之处了。人们的自信程度与其实际掌握的知识技能水平之间的偏差往往会形成一个从愚昧到绝望、再到开悟的曲线,这条认知曲线被称为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的认知曲线由3段组成,分别代表着3种自我认知阶段:愚昧之山即未知的未知,是指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绝望之谷即已知的未知,指我们知道有些事情自己不知道;开悟之坡即已知的已知,指有的事情我们知道自己知道。

作者说,有95%的人都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的状态,要想打破这一状态,我们需要提升元认知。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J.H.弗拉维尔在1976年提出的概念,意思是“认知的认知”。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对自己思考过程的认知与理解”。

批判性思维是元认知的一个标志,它让我们不仅学会在自己的心智模型中思考,还要站在心智模型之外,以中立的态度询问它是否在工作,如何工作,以及是否可以用更好的东西来代替。

比如,你看到一篇文章,觉得写得很好,你要问问自己这篇文章好在哪?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这种反应对吗?也就是通过向自己提问,思考这件事情到底对不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当我们拥有批判性思维,我们也就获得了元认知的能力。

02
学习驱动力


对于学习,第二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驱动力。它可以让我们不仅仅停留在想要学习的状态,而是能够让我们获得学习的热情。作者把学习比喻成火车,火车要想飞驰离不了火车头一样,学习这场艰苦的旅行也离不开驱动力。学习动机和学习乐趣,就是学习驱动力最有效的两只轮子。

1、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我们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那么,什么样的动力才能让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学习?最常见的就是以下三种学习动机:内部驱动、外部驱动和任务驱动。

首先,内部驱动。内部驱动就是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比如我们平时说的兴趣、好奇心等等,这些都属于内部驱动。

比如,作者家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特别喜欢哈利·波特,利用这个兴趣,作者给他买了很多哈利·波特的英文绘本。孩子看到这些绘本之后两眼放光,根本不用大人催促就会主动拿起书阅读,遇到不明白读不懂的地方就会追着作者问,弄明白了之后还兴致勃勃,到处给别人讲哈利·波特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作者家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很多英文单词。

其次,外部驱动。你可能会说了,虽然我们有兴趣,也有好奇心,但是我还是不敢行动,这个时候怎么办呢?作者的建议是通过外部驱动来帮助自己行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愿景。

想想自己向往的生活。比如,你要学习英语,你可想象一下你学会英语以后,可以流利的与老外交流,迎来的那些羡慕的眼光。当你不想背单词的时候,想象一下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这就是自己向往的生活。

最后,任务驱动。也就是用任务倒逼学习。比如你不喜欢做饭,但是你有孩子,吃饭不能太随意,需要考虑孩子吃什么有营养,这就需要你潜心研究菜谱,做饭的兴趣也就好培养了。

要想从任务出发,倒逼自己学习,就必须在自己,不知道学什么,也没有动力学习的时候,时刻提醒自己要有一种发现任务、解决任务的意识。

2、学习乐趣

找到可以让自己获得满足感的事情,就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学习乐趣。美国心理学家卡尔·普法夫曼曾经对这个命题做过研究。他对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开展了一项关于满足感的调查,发现有三种情况能让人们产生满足感,这三种情况分别是:胜任一些事,取得一些成就,获得一些积极正面的体验。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正向循环:当我们努力去胜任工作,取得成就或者赢得正面体验时,我们就能获得满足感;我们内心的需求被满足了,身体就会大量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反过来又刺激大脑,让我们感受到快乐。也就是说,先在学习中找到胜任感,再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最后记得给自己穿插一些快乐的学习体验。

先找胜任感,就是先要合理分解学习任务,把难题化整为零,逐个击破;找到胜任感以后,就是让自己获得成就感,给自己一些即时激励。比如,背会30个单词,就奖励自己买一件心仪的物品;最后,快乐的学习体验,比如背会5个单词,可以让自己放松15分钟。

03
学习策略力


努力不只是意志力的较量,它更是一种具有策略性的活动。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努力学习?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启动、维持和优化对学习行为的投入?

1、建立总体认知

这里介绍一个工具,叫做“3W1H”模型。分别代表:“What(明确需求)、Where(找到差距)、Why(分析原因)和How(给出方案)。

比如,你想成为一名专业律师。想要知道怎么学习,就需要通过这个模型想自己提出4个问题:

问题一:What。你希望通过学习法律,达到一个怎样的职业目标?若要成为一名律师,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那就是首先,需要大量的时间,并储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除了这些条件,从事律师行业还需要拥有大量人脉储备以便未来开展业务。

问题二:Where。“你现在的个人素养和专职律师之间的差距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请教一些专业人士,来进行分析,比如缺乏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两个方面。

问题三:Why。这些差距为什么会发生?要弥补这些差距,敏感度最高的部位在哪里?比如尽快培养起自己的理性思考能力。

问题四:How。寻找真正的解决方案,从敏感部位入手弥补差距。两条路径:一是在补充专业知识的同时,大量阅读相关法学专著,以便了解法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除此之外,更多不同的观点也能帮助自己训练多元思维,让自己习惯使用多种角度思考问题。二是主动结识一些法律专业的朋友,与他们交流对同一件事的看法,深度参与一些专业的法律论坛,以此扩充行业人脉。

通过建立总体认知,知道自己的不足,从而寻找解决方案。

2、获得优质学习资料

学习资料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公共基础类资料。这类资料内容权威、知识全面、架构完整,通常以介绍一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学科架构为主,我们在学生时期使用的教材便是公共基础类资料的典型代表。

第二类,场景应用类资料。这类资料的特点是以具体场景内的知识如何运用、如何解决某些场景下的某些问题为主,比如如何使用Photoshop软件制作海报或者进行平面设计。同样,识别这类资料的方法也很简单,场景应用类资料的标题中一般都包含两个关键元素:“知识+应用场景”或“知识+解决问题”。

第三类,工具查阅类资料。这类资料以百科全书、字典、工具大全等形式为主,是典型的工具书。比如类似“百科全书”“辞典”“辞海”“典”“大全”等,比如《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卫生学大辞典》等。

04
学习创造力


单纯输入知识并不能使我们具备力量,这种力量必须通过输入和输出的循环交替才能得到锻炼。我们需要做的是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艾德格·戴尔的“学习留存率金字塔”模型理论认为,人们采用学习方法的差异会大大影响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从而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以下是他的实验结果:

如果人们通过听课完成学习,两个星期后,能记住的学习内容只有5%;

如果人们通过读书完成学习,两个星期后,能记住的学习内容只有10%;

如果人们通过看视频完成学习,两个星期后,能记住的学习内容只有20%;

如果人们通过观看别人的演示完成学习,两个星后,能记住的学习内容有30%;

如果人们通过跟别人讨论完成学习,两个星期后,能记住50%的学习内容;

如果人们通过实践操作完成学习,或者学完后立即实际运用所学内容,两个星期后,能记住75%的学习内容;

如果人们一边教别人一边学习,两个星期后,能记住90%的学习内容。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转变学习思维,找到更高效的学习方法。

1、带着问题讨论

就是遇到问题,可以通过与别人探讨,来强化自己的理解。不要害怕犯错,要直接把学到的东西用于实践,这样可以避免我们遗忘。反之,我们用得越多,记得机会越牢,理解的就越透彻。

2、将知识内化

知识内化的关键是推动知识与问题互相靠拢。任何一种知识都可以通过反复持续和有意识的使用内化成我们自身能力的一部分,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做才能推动知识和问题互相靠拢,使知识和使用场景之间能够互相“自动触发”?

所以,每当我们看到一个有用的知识,都可以停下来反复询问自己以下两个问题,从而寻找知识与实际问题之间的联系:“在我的工作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用这个知识解释?我的哪些行为可以用这个知识进行改进?”

其次,当我们遇到实际问题时,先暂时按下自己的第一反应,不要按照已有的思维定式去解决问题,而是要尝试着使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多问自己:“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用?我学到的哪些知识可以用来解决这个问题?”

3、写作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通过写作来提升自己的知识创造力,写作可以升级我们的逻辑思考力;其次,还可以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也就是产生影响力。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写呢?作者按照阅读、写作、修改三个维度将卡片写作法改良成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用卡片组织学习心得,帮助记忆。学习输入是一个为写作输出做准备的过程,我们要在输入阶段学会记录学习卡片,也就是通过记笔记的方式强化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但需要提醒的一点是,我们应该将学习卡片视作一种“延时笔记”,而非“即时笔记”,因为它不是边学边记录,而是在学完后的一定时间内合上书本把重要内容以及自己的思考或者疑问默写下来。

第二步:用卡片写作,提升创意密度。不妨用电子卡片代替。

第三步:基于卡片修改文章并完善。好文章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如果写作是才思奔涌、驰骋纵横,那么修改则是逐个词汇、逐个句子地切磋琢磨,精雕细刻。

05
学习持久力


接下来我们说说,如何提升学习持久力。学习持久力我认为,要关注得无非就两点,第一,克服拖延;第二,保持专注。

1、克服拖延

我们学习一门新知识,最大的敌人就是拖延症。拖延是当代社会离不开的话题:想要提升自己,但无法行动起来,越是告诉自己要行动,就变得越焦虑。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如果我有一个小时用来解题,我会花55分钟来思考问题本身,再用5分钟思考解决办法。”只有正确理解眼前的问题,我们做事才能更有效率。同样,要想战胜学习中的拖延症,首先要正确认识拖延症。

很多人认为,懒惰是拖延症,其实并不是。拖延症是指个人做事拖拉,而且心理上不能接受现状,想改变却又无能为力的行为。而懒惰是他内心既不纠结也不难受。所以,首先我们要了解自己到底是拖延还是懒散。

其次,导致拖延症是一种心理机制:对痛苦的回避和对掌控感的需要。因为我们害怕学不会,这个问题太难了,所以我拖着不去做,而且当我们遇到不会的问题时,会失去掌控感,我们解决不了,这个时候也会变得拖延。

所以,我们要先了解拖延是如何产生的,才能找到方法来克服拖延。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克服拖延呢?作者介绍了两个方法:

第一,从行为层面,发现迈入心理舒适区的拖延征兆。也就是你要发现、觉察拖延。然后,逐个击破。《终结拖延》这本书中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参考:如果你遇到一大堆任务放在眼前,不知道自己该先做哪一项后做哪一项的时候,你可以用这三个方法来帮助你。

第一种方法叫清教徒的做法。就是你有很多任务,A、B、C、D、E ,你挑最难的做。人生应该先苦后甜,所以干活应该先干难的再干容易的。

但是反过来说,你如果是个享乐主义者,你可以倒过来,我可以先干容易的,然后再干难的。这样我可以感觉到人生从低级打怪,到高级打怪的这个攀爬的过程。

第三种方法叫赌徒式的方法。把所有的任务写成一个编号,弄成个小纸条。然后乱扔,抓阄,抓到什么是什么,这也可以。

第二,巧用心理暗示,绕开心理舒适区的防御机制。只有把出于焦虑而学习的动机转化成自己内部的学习需求,我们才能绕开自己心理舒适区的防御机制,不再去思考这件事“如何不可能”或“它的困难在哪里”,而是去思考“这件事应该如何开始”。

比如,你现在写篇文章,这篇文章好像很难写。你就幻想一下,这篇文章如果能够在一个高等级的刊物上刊登以后,你得到的那种喜悦感,你的信心就上升了。

2、保持专注

保持专注作者给出的建议只是一些思维层面的建议,我觉得不是很实用。所以,我们重新整理一下《终结拖延》这本书中的方法,来分享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第一,过滤无用信息。首先,物理隔绝。很多无聊的信息是来自于纯粹的物理噪音,纯粹的物理噪音就是类似于你在工作的时候,旁边有人在大声说话。这些纯粹物理意义上的这些噪音,会严重地影响你的这个工作或者学习效率。因此买一个3M的真空耳罩,能够大幅度地降低那些噪音的分贝。

第二,利用“第二人格”。什么叫“第二人格”?这里面就是牵涉到了心理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叫“多重性格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性格取向,有些人比较内向,有些人比较外向。但是我们只要多做观察,我们就发现,实际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他的另外一面,所以每个人都是很多性格的高度的综合体。

“多重性格理论”就是在理论基础上告诉大家,大家有塑造一个与自己的浅层自我不同的,深层自我的潜能。你如果能够发挥出这个潜能,就可以自己创造出一个监督者,来管理自己的注意力了。

最后,作者说,任何知识如果不能付诸实践,都将只是纸上谈兵。我们的生活中不乏这样一群人,他们一面对学到的知识高谈阔论,一面又从不进行实践,最后只能空有一副理论躯壳,而他们的实际生活仍旧没有改变。任何刚入手的物件,都需要在使用中与外界不断磨合,本书的内容亦是如此。再强有力的学习方法,也需要你亲身实践才能发挥作用。

所以,学到的知识一定要快速用起来,只有亲身实践才知道对自己有没有用,感谢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