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可以被诊断为抑郁、双相、边缘人格、分离焦虑、同胞竞争障碍等7种病症,该如何看待?

 晴日心理 2022-12-02 发布于广东

本文字数约:5018 字       

阅读时间7 分钟

本文章节:

01、她竟然可以被诊断为7种病症?

02、很多患者都有的人格异常容易被漏诊

03、症状虽多,但根源都是同一个

以上为本文的音频,如有需要可聆听

她竟然可以被诊断为7种病症?

同一名患者,有没有可能患上7种精神心理障碍?如果按照主流精神科的症状学诊断的话,完全有可能。只要符合相关症状,就可以下一种诊断。

我们最近分享的案例翠莹,虽然她是高中才去看精神科大夫,并先后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的。但在深度心理干预中,我们发现她从小学就开始出现精神心理症状了,一直发展到高中,症状多样,病史较长。

关于翠莹的病情和深度心理干预经历,可点击以下文章回看:

- 第一篇:高中女生被权威专家诊断为双相障碍,休学2年了,她还能够走向康复吗?   

- 第二篇:双相女生看过不少权威专家、效果不佳,19次TPMIH、203小时深度心理干预后,她撤药并走向康复!

- 第三篇: 双相女生敏感多疑、厌恶父亲、害怕复学,背后的原因在深度催眠下破案了

- 第四篇:双相女生对声音敏感,学习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深度催眠下找到的创伤令人意外!

- 第五篇:双相女生偏执固执,对身体不适过分焦虑,“疑病”背后的根源是什么呢?

第六篇:双相女生所谓的“轻躁狂/躁狂发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按照主流精神科的症状学诊断标准,她可以被诊断以下7种精神心理障碍:

分离焦虑障碍;

抑郁症;

双相障碍;

躯体症状障碍;

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

学习障碍;

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同胞竞争障碍(ICD-10)。

如果她的病情继续发展的话,还很有可能发展出病理性运动成瘾,然后导致膝盖进一步受伤,无法运动。可她又渴望减肥成功,就很容易通过过度节食来减重,进而有可能发展出神经性贪食症或神经性厌食症。结合她曾经非常厌恶父亲的表现,她还有可能出现继发性的同性恋和不婚主义。

上面列了一大堆诊断和问题,可能部分读者会觉得有些夸张,也有疑惑:为什么说翠莹符合上面的诊断?我的孩子也得病了,ta会不会也符合很多诊断?

先来说分离焦虑障碍。

我们在翠莹的案例文章里写过一个她刚上小学时的心理创伤,那一天是盛大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很多小朋友都跟爸爸妈妈在家看开幕式,但莹莹父母因工作繁忙,没能陪伴她。

莹莹一个人孤独地看着开幕式,不但不高兴,还非常的压抑、失落,打电话给妈妈也没人接,甚至到最后都难过得麻木了、没感觉了。这个事件,再加上她从小遭遇的其他事件,逐渐让她形成了明显的分离焦虑症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翠莹妈妈也回忆,孩子刚上小学时很难送进学校,每天抱紧妈妈不肯进校门,哭得很厉害。别的孩子过了头一周就适应了,可翠莹这种情况持续了近2个月。

如果从症状来看的话,翠莹当时符合分离焦虑障碍的诊断,也可以诊断为适应障碍。直到翠莹接受我们干预时,她说有时候妈妈外出了,她还是会很想很想妈妈,对妈妈仍然比较依赖。

第二个诊断是抑郁症,这也是她高中出现明显情绪症状、第一次看精神科大夫时被下的诊断。

当时她已经遭受了很多叠加性心理创伤,家庭里来自父母的,学校里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成绩也一落千丈。她情绪低落,非常地自我否定,认为自己差劲、没能力,所以那段时间她确实以抑郁发作为主。

可是服药半年后,她的症状还是没有缓解,而且情绪波动越来越大,在家很容易发脾气、摔东西。在一次大把大把地吞药、被父母紧急送院治疗后,在医院里,她情绪非常激动,也不配合治疗,甚至有伤害自己或他人的可能性,以至于大夫不得不对她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还实施了改良电休克治疗(MECT)。

这一次住院,翠莹的诊断被改为双相障碍,大夫很有可能是把她情绪激动、行为激烈的表现判断为轻躁狂/躁狂发作。

她当时就诊的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看的大夫是非常有名、权威的精神科专家,从这个角度看,专家所做出的诊断也是权威的。可是,我们从多学科诊疗的角度看的话,我认为翠莹并不是典型的双相障碍。

她暴躁易怒、非常激动的表现,其实是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被激活了,是长期压抑、痛苦而绝望之下的情绪爆发。她并没有情绪高涨、愉悦兴奋的典型轻躁狂发作。

如果按照我们以前分析过的“双相障碍”类型,她其实属于第二种,也就是“泛双相”。(双相分类相关文章:全文高能!这4种双相障碍和背后的心理根源,小伙伴们属于哪一种?(不是Ⅰ型、Ⅱ型)

当然,对于这个不同的诊断角度,临床中还有争议,我们不能说把翠莹诊断为双相障碍是误诊。如果按照大部分主流精神科大夫的理解,这个诊断也无可厚非,按照双相障碍进行相关药物治疗,帮助翠莹相对稳定情绪,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翠莹符合的第四个诊断是躯体症状障碍,这包含了两个方面:

翠莹从小学起就陆续出现了莫名其妙的身体不适,比如头晕、眼前发黑,但做了很多检查都没发现器质性病变。这其实是长期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的躯体症状,也叫做功能性躯体不适。

另一方面,翠莹过分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一发现有细微异常,或者稍有不舒服,就容易想得很严重、特别担心。

哪怕相应的医生告诉她这些症状问题不大,但完全痊愈需要一些时间,她也还是不放心、不相信,而且急于求成,恨不得一夜之间症状全无。连大夫都不解地说,“这孩子怎么小小年纪就这么焦虑”。

这种过度焦虑又会反过来使她的身体机能、免疫能力下降,身体上的不舒服更难康复,进入恶性循环。

很多患者都有的人格异常容易被漏诊

以上4个诊断是主要的病症,而接下来第5个是人格方面的异常

同样的,我们先来看症状,翠莹小时候有分离焦虑障碍,很怕与自己信任的、亲近的人分开。哪怕上高中了,她还是有这种感觉。她说,有时候睡醒了发现家人都外出办事了,只有她一个人,她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病情严重时,她的情绪极度不稳定,一会儿情绪挺好的,甚至愉悦地跟爸爸妈妈分享想法,可一会儿又暴怒,家里人无不提心吊胆。她曾有频繁的自残行为,有过几次自杀行为。

这些表现,与近几年西方发达国家非常关注的“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症状非常吻合。关于这种人格异常,我们曾在这篇文章里分析过:青少年情绪低沉,又冲动易怒,到底是抑郁症、双相障碍、还是边缘性人格障碍?

曾经,主流精神科认为,对于18岁以下的患者不能诊断人格障碍,但现在,国外很多精神科专家认可只要达到症状标准,也可以对青少年下人格障碍的诊断(反社会人格障碍除外)。

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翠莹也可以被诊断为“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

不过,我认为对翠莹诊断人格障碍还是过重了,她其实仍有一定的自我反省能力,人格异常的程度还不算十分严重。我认为诊断为“青少年边缘型人格改变”更加合适。

而且,她其实还有另一种类型的人格异常——偏执型人格改变,表现为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而且自以为是,非常容易固执于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意见听不进去。

只不过,国内大部分精神科大夫对人格异常还不了解,缺乏识别意识,所以翠莹即使就诊于专科大医院时,大夫并未对翠莹下人格异常方面的诊断。其实即使在国外,有意识进行人格异常诊断的大夫,也仍是少数。

翠莹符合的第六个诊断是学习障碍。不过,这里所说的学习障碍,指的是患者的智商、神经发育、大脑器质性功能没有明显异常,而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导致学习效率、学习能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翠莹的学习障碍在初中已经非常明显了,成绩大起大落。而且遇到“日记本被老师公开读出来”事件后,还一度不愿意去学校,抵触上学。即使转学后,也对同学、老师的话语非常敏感,学习状态很不稳定。

可是她父母当时根本不懂得学习障碍,当然,很多父母也不懂。他们容易把这理解为孩子学习不用功、不认真,缺乏恒心,因此错过了帮助孩子消除学习障碍的最好时机。

翠莹符合的最后一个诊断比较特殊——同胞竞争障碍(Sibling Rivalry Disorder),我们以前很少谈及过这个病症。

其实,在很多二孩、甚至多孩家庭中,弟弟妹妹出生了,哥哥姐姐得到的关注减少了,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些不愉快、失落或心里不平衡。

可如果这种情绪过于激烈、异乎寻常,成为了明显的情绪症状的话,就会被视作是一种病理性的精神心理障碍,也就是上面说的“同胞竞争障碍”。这个病症出现在世卫组织发布的ICD-10(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中。

翠莹的这种表现就特别明显。翠莹父母想生二胎,征求翠莹意见,她同意了。父母尝试了几年都不顺利,却在翠莹中考那年成功怀上了。

这个时候的翠莹,跟几年前同意父母可以生二胎的翠莹已经不同了。她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更多了,精神心理问题更严重了,而且因为初三学习压力很大,她很渴望得到父母的更多关注,结果父母为了保胎,关爱她的时间少了很多。

所以从弟弟还没出生开始,她就非常抵触这件事,甚至觉得只要弟弟一出生,她就要忍受一辈子。弟弟出生后,一家人围着弟弟团团转,翠莹的情绪波动更大了,还多次出现自残、自杀行为。

不过,目前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发布的DSM-5取消了这种障碍,改为“同胞关系问题”,认为这会影响到患者精神障碍的病程、预后或治疗。

翠莹就明显属于此类,如果她不能理性面对弟弟的存在,姐弟之间的关系不良,她和父母的亲子关系也难以有很大改善,那她的情绪症状也就很难缓解和消除。

症状虽多,但根源都是同一个

上面7个诊断,如果算上我发现的偏执型人格改变,那就是8个了,这看起来触目惊心。如果翠莹父母一开始带女儿就医时,大夫就对翠莹作出这样全面诊断的话,可能他们一家都要吓坏了,这么严重,还有得治吗?!

某个程度上讲,这就是精神医学的局限性,绝大部分病症都是症状学诊断,只要符合足够的症状,就可以下诊断,而且有些诊断之间还有相似性和争议性,有些大夫认为是这个病,有些大夫认为是那个病。

而且,主流精神医学认为,大部分精神障碍的病因不明,倾向于认为主要是生物学因素,比如遗传因素、先天因素,但也找不到确切的答案。

另一方面,虽然专业的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可能对这些病症有一定效果,很多精神卫生从业人员也会指出,这背后有很多问题源于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不良的家庭氛围。

这都说得很对,可是,具体是哪些家庭事件、父母过去的哪些言行举止导致了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父母和孩子能记得起一些,尤其是程度比较严重、发生时间离得近的事件。

可是有很多比较小的、幼年和童年发生的事件,他们都忘记了,隐藏在内隐记忆层面。主流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也难以找到,在这种程度下,父母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时就容易遇到困难,不够深刻。

在这种情况下,精神科药物难以解决心理根源上的问题,而主流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又难以触及到内隐记忆层面的病理性记忆,所以患者的病情就容易反反复复,表现为容易复发、慢性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很多大夫说抑郁症3次复发或以上,就要终身服药;还说双相障碍往往要终身服药,我国陆林院士还说过抑郁症是终身慢性化疾病,这些话虽然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但其实有很大的前提,那就是精神医学和主流心理治疗技术的局限性。

我们从多学科诊疗的角度来看,翠莹这些病症的主要病因其实是心理社会因素,是她从小到大形成的病理性记忆,具体来说,主要是叠加性心理创伤。我们可以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TPMIH)找到各个病症背后的具体创伤事件,并予以高效化的修复。

而且,我们把这些创伤事件一一告诉父母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以前哪些行为、话语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这背后反映了父母有哪些偏颇的教育理念,甚至是不正确的三观。我们又继续引导父母分析,他们的这些问题与他们的哪些成长经历有关,该如何理性看待,深刻改变。

只有做到这个程度,父母的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才能更加深刻,孩子才能避免继续遭到叠加性心理创伤,康复才能更加顺利,也更不容易复发。

也就是说,虽然部分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病症标签有很多,互相牵制、互相联系,让人不知从何入手、非常头疼。如果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各个症状割裂来看的话,每个症状都很难治,康复效果也不好。

但如果我们用整体的角度看,用科学精神心理学来看,很多病症的根源是一致的——病理性记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叠加性心理创伤。那么修复、解决这些病理性记忆就是关键,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所以,针对翠莹和类似的患者,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病因学诊断: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PTSRD)。这个诊断的名字里非常明确地表明,患者的种种精神心理症状的主要病因都是叠加性心理创伤。我们接诊的、收治的患者中,基本都符合这个病因学诊断,只不过每个患者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同,从而引发不同的精神心理症状。

如果一定要按照主流精神科给翠莹下诊断的话,我认为更准确的诊断是抑郁障碍伴激越状态、躯体症状障碍、青少年边缘人格改变、偏执型人格改变,还有学习障碍。

而且有一点需要强调一下,我认为,她不属于典型的双相障碍,因为“双相障碍”的诊断在精神科属于“重性精神疾病”之一,这个诊断会给患者和家属带来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主流的精神医学界对于“双相障碍”的认知甚至会让患者和父母陷入绝望之中。所以,诊断的问题,非常重要。

我国著名的院士、消化内科专家樊代明就指出,整合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医生应该从人的整体出发,将各领域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整合,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才能更加符合、更加适合大众健康需求。

这也跟中医里提倡的“异病同治”有相似之处,虽然症状表现不同,但根源都是一回事。精神心理障碍患者的病症不同、标签不同,但其实背后都是病理性记忆,这是同一个道理。

只是,每个人接触的外界信息不同、具体经历不同,所以形成的病理性记忆、或者不同情况下形成的病理性记忆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利用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技术(TPMIH)进行修复时,也要精准化地、个性化地处理。

当然,我们的深度心理干预还难以复制,能收治的患者实在有限。所以,我们作出以上分析,不是为了吸引更多患者、家属找我们看病,而是为了告诉父母:

孩子生病了,不能寄希望于精神科大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能完全地解决孩子的问题,这是不现实的。

孩子病情严重时,可以借助药物控制症状;如果能找到合适的、真正专业有用的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的话,也可以尝试,尤其是认知行为疗法和专业的家庭治疗。

但是,父母不要对以上方式抱有太高的期待。更加关键的是,家长要积极地学习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看到孩子患病背后的心理根源,将孩子的病症看成一个整体去反思,并反思整个家庭系统是否都出现了问题。

在这个反思上,父母赶紧要行动起来,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学会如何对孩子共情、倾听和积极引导,学会与家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逐渐修复孩子的病理性记忆,孩子才更有可能真正走向康复,降低复发风险。




热门文章:

抑郁、双相孩子遇事容易焦虑、灾难化思维,父母要这样应对才有效

孩子出了精神心理问题,家长不宜心存侥幸!及时重视和解决,才能加快康复!

抑郁、双相孩子复学后,跟同学处不好,考前焦虑,父母如何理性面对?


热门视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