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胜群:灾害来临,古代文人有担当

 雲遊山水 2022-12-03 发布于山东

图片

明代文人林鸿所作《饮酒》一诗中,有一句“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是说,即使熟书破万卷,倒背如流,但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不能身体力行,也只能是“读书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万卷书也毫无意义。所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国古代文人中的佼佼者,不仅妙笔生花,书写文采四溢的传颂篇章,而且还都是脚踏实地的伟大的践行者。尤其是灾害来临的关键时刻,投身于第一线,勇担重任。

苏东坡:脚踏实地干实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坛领袖,诗、词、散文、书、画等均有成就。其词开豪放派先河,“唐宋八大家”之一。

仕途上屡遭贬谪的苏轼,1089年(宋哲宗元祐四年)被下放到杭州,任杭州知州。

1090年春季,刚上任的苏东坡,就遭遇突发疫情。作为当地最高长官,组织医生医治病人,派出官员筹集食品和药剂,救济百姓。本地医生不足,请来外地名医,将名医的诊断标准及方药,抄贴满城,发动百姓自救。疫情严重,财政不足,将自己的50两黄金捐出——“蒙遣人致金五两、银一百五十两为赆仪。自黄迁汝,亦蒙公厚饷……作公意,舍之病坊。此盖某在杭日所置,今已成伦理。岁收租米千斛,所活不赀,故用助买田,以养天民之穷者。”(苏东坡《与某宣德书》)

不仅自己倾其所有,连朋友送的银两,也都一并捐出,用于建立“安乐坊”。

什么是“安乐坊”?安顿病人,医治病人,隔离病人的医院。南宋周珲《清波别志》记载:“苏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一千多老百姓得救,为官者东坡也。历史学家认为,苏东坡在杭州创设的救治贫困民众的“安乐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官办民助医院,是中国医史上的里程碑。

“安乐坊”使大难临头的穷苦百姓有活路,安定了社会,避免了瘟疫的蔓延。“轼二十年间再荏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难怪杭州老百姓家家户户挂东坡画像,为他建立祠堂。

抗击瘟疫,指挥了那么一场大战役,做出了载入史册的贡献。作为亲身经历者,作为独领一代风骚的大文豪,豪放派的开山鼻祖,想必会有歌颂这场战役气吞山河、豪情万丈的篇章,献给一直保护他的高太后,回击那些千方百计想置自己于死地的敌对势力。

遗憾的是,阅历浅薄的我,真的找不出“羽扇纶巾,谈笑间,瘟疫灰飞烟灭”“竹杖芒鞋戴口罩,谁怕?”之类剥皮诗的千古绝唱。

当时,苏东坡在干什么?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此时正在杭州,并与苏东坡同住。秦观说,有一年半的时间,他没看见苏东坡打开过书。大文豪一直在忙于公务,忙于建“安乐坊”等实事呢。

韩愈:为苍生说真话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关中遭受严重旱灾。时任京兆尹李实,也就是京城所在地的行政长官,首都的市长,为了个人政绩,封锁消息,隐瞒真情。瞒上欺下,继续横征暴敛。以致灾情日益严重,百姓叫苦连天。

身为监察御史的韩愈,深入农村察看实情。一路所见,到处是衣衫褴褛的乞讨灾民,卖儿卖女,卖房卖地,饿殍遍地,甚至以人尸充饥。

韩愈忧心如焚,决心为民请命,上书朝廷,请求减缓税赋。于是写了《 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的奏章。

在奏章里,韩愈以沉重的心情,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京城周围的农村,夏季遭受严重干旱,秋季又来了一场罕见的早霜,靠天吃饭的农民颗粒无收。“至闻有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途,毙踣沟壑”——妻离子散,卖房卖地,饥寒交迫,饿死路边。

“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老百姓遭受的苦难,很多大臣视而不见,甚至隐瞒圣上。“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不顾百姓死活,继续强迫老百姓纳税。对此,韩愈急切呼吁“应今年税钱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内,征未得者,并且停征,容至来年蚕麦,庶得少有存立”——停止征税,明年蚕丝、麦子收获后,再征不迟。

说真话的韩愈,揭穿了李实等人隐瞒实情、弄虚作假的可耻行径,这帮家伙怀恨在心,恨不得置韩愈于死地而后快。他们给韩愈罗列了罪名,不久,韩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人命关天,有人隐瞒。说真话的倒霉,说假话的安然。敢情,这种事韩愈也遇到过。

岂止遇到过,还不止一次。

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闹得整个长安城沸沸扬扬。韩愈认为,此举劳民伤财,十分荒唐,便呈上《论佛骨表》劝谏。鬼迷心窍的宪宗大怒,要用极刑处死韩愈。多亏众大臣说情,才免于一死,贬为潮州刺史。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是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说过的话。在这篇文章中,韩愈列举了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等先贤忧国忧民,用手中的笔,发出自己的声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韩愈怎能不见贤思齐?“发言真率,无所畏避”,去掉杂念,无私无畏,大丈夫敢于担当!

说真话的韩愈,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宋代苏轼发自肺腑之言赞道:“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只为苍生说真话,大灾大难见人品。如此之高的评价,韩愈完全担当得起。

魏源:护坝不要命

咸丰《重修兴化县志·秩官表·知县》中,有“(道光)二十九年,魏源,湖南邵阳进士。湖河盛涨,保坝有功”的记载。民国《续修兴化县志·宦绩》中载较为详细:

1849年,夏天。江苏扬州兴化县暴雨连天。

兴化县地势低洼,如大锅锅底,多次雨涝成灾,全靠高邮城西京杭大运河的百里大堤,拦着高邮湖和洪泽湖的洪水。当时,长堤上有五个大坝,如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决堤。主管大坝的河督害怕长堤决口,自己担责,便下令开坝泄洪。丰收在望的庄稼将全部淹没,对完全靠庄稼吃饭活命的老百姓来说,也是近乎死路的结果。

眼看洪水溢出堤面,河督要启坝泄洪。这时,身在第一线大坝上抗洪的兴化知县大喊一声:“不能启坝!”知县是兴化的一把手,但偏偏河督不归他管。用今天的话说,是条条和块块的关系。洪水冲毁大坝,是河督的责任,掉乌纱帽是小事,掉脑袋可是大事。启坝泄洪,对河督来说,是万全之策。

俗话说,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河督偏偏遇上了一个不要命的拦路虎。谁呀?战斗在抗洪第一线大坝上的知县!

这位知县,刚刚上任便直奔大坝察看水情,马上组织老百姓筑坝。担心自己位卑力单,阻止不了河督启坝泄洪,还踉踉跄跄跑到总督陆建瀛办公地,击鼓撞钟,请来陆建瀛坐镇。

更大的暴雨袭来。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暴雨倾盆,汹涌的洪水咆哮着冲击大坝。河督急了,再次强令启坝泄洪。知县一听,立刻扑倒在河坝上,痛哭喊道:“要启坝,就先把我冲走!”大概是知县护坝不要命,感动了天和地,洪水胆怯了,竟退了下去。再看知县大人,浑身泥水,双眼被暴雨和风浪激打得赤肿如桃。在现场的总督陆建瀛眼含热泪,亲手将56岁的知县老人从堤坝上扶起,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岂不信然!”

这位知县,便是提出“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

魏源(1794年-1857年),湖南邵阳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魏源创作的《海国图志》,记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军事和科学技术,乃至宗教、文化等情况,并附有世界地图、各大洲地图和分国地图等。对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作了探索。兴化抗洪护坝,魏源不是蛮干,而是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临危不惧做出来的。

说起魏源,世人都知道他那句“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话,殊不知,魏源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也推崇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他称赞瑞士“不设君位,不立王侯,推择乡官理事”,是“西方桃花源”。感叹美国“以部落代君长,可垂奕世而无弊”。封建专制统治下,敢这样赞美没有君主和皇帝的政治制度,既有见识,又有胆量。

魏源的民主见识,独领风骚,偌大的中国,鹤立鸡群。

这样一位伟大人物,不尚空谈。撸起袖子加油干,兴化抗洪为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