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贤书与人情世故

 一马平川建国 2022-12-03 发布于江苏

曾经有一位精通律条、敬畏法律的法官被上司教训:你书读多了,不懂人情事故。

这位上司的说法,在我们这里并不罕见,民间故事里有大量嘲笑书呆子的段子,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经常能听到有人这样评价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

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书上写的是什么?二是人情世故是什么?

中国人是很重视读书的,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评价一个人有修养、有本领,叫知书达礼、识文断字。

比万般都尊贵的圣贤书中写的是什么?是圣贤的道理,在古代是礼义廉耻,在现代是文明法治,总之离不开道德教化,目的是让本来蒙昧狭隘的人类通过读书接受道德教化,成为脱离低级趣味的、更为纯粹和高尚的人。

柏拉图说:没有道德公义的书籍,读的越多越让人败坏(大意)。

这就是读圣贤书的最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人情世故呢?在此地,人情世故简直就是徇私枉法的代名词,只是用这个词比用徇私枉法好听,容易出口,甚至在指责秉公办事的人时,很有些理直气壮的感觉。

比如,上司强烈暗示你更改判决结果,你却非要坚持从圣贤书上学来的那一套原则,你就是不懂人情事故。这一套在西方行得通,并且也没有哪个上司胆敢对你做出这种暗示,因为干预司法属于重罪。

但是在某时某地,这种不懂人情世故的做法必然会被人情世故报复,严重的会被身败名裂,或者抑郁。

按说圣贤书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了,科举进士也都靠记诵考试这些圣贤道理,为什么最终起作用的还是上不了台面的“人情世故”呢?

原来,这里的书分为两种,一种是科举用的圣贤理论书,一种是教导人情世故的实用智慧书。

关于读书,还有一些名言:读书只为稻粱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货与,就是“卖给”的意思。读书的目的是打入内部,卖给帝王谱系,谋取颜如玉、黄金屋。

什么书呢?《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商君书》、《三韬六略》,这些书是教人如何不择手段、诡诈机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为君子之耻为。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即使是教导舍生取义、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的那些圣贤书,也都可以成为谋略的工具。

就像电视剧《潜伏》里那个谢若林说的那样:要么你打死我,只要打不死,我还要和你做生意。哪有什么原则?服从权势就是最大的、唯一的原则。懂得了这个,就算是懂了人情世故。

而这位法官,可能是圣贤书读得太多了,他考取的双博士后、著述的大量法典解释,如果不是始终浸淫在圣贤书中,是很难完成的。因此“耽误”了他去思考人情事故的问题,也让他中圣贤书的“毒”太深,真的把棒槌当针认、把表子当烈女了。

只有学会文武艺,没有帝王可货,才会杜绝苍蝇嘲笑仙鹤、魔鬼嘲笑天使的丑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