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图)

 置身于宁静 2022-12-03 发布于浙江
陈华文
陈华文

  托尔斯泰(1828—1910年)不仅是俄罗斯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文学巨匠。《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对中国作家影响深远,至今都是写作的范本。尽管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以小说创作为主,可是在创作生涯最后的十年里,他转身为思想家、哲人,思考社会与人生的终极问题,热衷于非虚构作品的写作。其中,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完成的绝笔之作《生活之路》,给他波澜壮阔的文学旅程画上了一个重重的惊叹号。这部绝笔之作中,他到底谈了一些什么?

  1910年1月,托尔斯泰在经过漫长构思和酝酿后动笔写作《生活之路》,10月15日书稿完成。在他去世前三天,这部书的部分清样呈现在眼前,当时,重病缠身的他已无法修改清样,弥留之际用微弱的语气说道:“我做不了了……”

  《生活之路》在他去世之后出版,成为文学大师最大的遗憾。

  《生活之路》分为三十一章,每章探讨一个专门问题,如信仰、灵魂、爱、不平等、暴力、迷信、真、善、恶、死、幸福等主题。托尔斯泰之所以将书分为三十一章,因为他期望读者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阅读,每天恰好一章。书中,他尽可能吸收人类思想精华,使得本书内容庞杂,涵盖了阅读笔记、警句格言、预言故事和思想札记。而写作中,他力求简洁明了,有点类似中国《论语》的意味。在晚年的托尔斯泰看来,生和死这些存在于时间之中的东西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人如何在现实中做出努力,在克服困难、舍弃自我和道德完善中去感受幸福,正如其书名而言的“生活之路”。

  托尔斯泰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与今天的中国相去甚远,但他所思考的问题却跨越了时空界限。研读书中之内容,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爱是人的天性,超越了国家、民族、信仰和传统。对于托尔斯泰而言,人天生就需要爱。本书第五章“爱”中,他阐发了爱的感悟。他用童话般的语言写道:“为了按照自己的规律生活,蜜蜂就要飞,蛇就要爬,鱼就要游,而人就要爱。因此,如果一个人不去爱他人,对他人待之以恶,则他的行为就像鸟在水里游、鱼在空中飞一样不可思议。”他眼中的爱,显然不是简单的爱情、友情、亲情,而是一种大爱、博爱。人不仅要爱自己,还要学会爱他人,爱身处的世界。也许正是他的一生爱得那么深沉,才使得作品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的勤奋不必多言。他相信人的勤奋能创造更宽阔的世界。他的一生,大部分时光是在自家庄园劳动和写作中度过的。作为贵族的他,他尊重辛苦工作的仆人和农夫,而对于劳动本身,他也心怀敬畏。本书第九章“不劳而食”中,他以格言的方式写道:“无论使用什么东西,都要记住,这些都是人类的劳动成果,消费、毁弃、损坏这些东西,那么你就是在损耗人的劳动,甚至是人的生命。”他写这句话时,与其说是在规劝他人,不如说是他灵魂深处的反省。

  在今天看来,一个人的工作若是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那生活必定算不上何等美好。可是托尔斯泰却不这么认为。对于农业劳动,他很有兴趣,他认为人类的真正智慧,其实都来自农业劳动。他这样写道:“农活儿不仅有益于肉体,也有益于灵魂。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往往难以用健全的头脑去理解事物……劳动可以帮助人简捷、明快而富有理性地去理解人在生活中的位置。”


  正是因为托尔斯泰注重体力劳动,才使得晚年的他不修边幅,留着长胡子、穿着松松垮垮的长褂子和长皮靴。外表看上去,他俨然就是农夫—尽管他是有钱的贵族。如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仅轻视体力劳动,甚至很多新一代的农民,瞧不起劳动也不愿意劳动。托尔斯泰也许生前就预料到,当整个社会都远离体力劳动之后,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会变得羸弱,整个社会将陷入病态之中。

  《生活之路》作为托尔斯泰的绝笔之作,并不是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也不是令人流泪的心灵鸡汤,而是来自他灵魂深处最真实的生活感悟。在他的眼中,人性是善的,而恶的一面也显而易见。阅读本书,笔者的感受是:任何一个人的生活之路虽然不尽相同,可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应该是一致的,若偏离或者放弃这种追求,生活则毫无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