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灵魂的塑造在于思考

 碧海蓝天kx32di 2019-12-05

108年前的今天,在俄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火车站,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带着对精神自由追求的宏愿离开了他深爱的人类。不知是否像柏拉图在《裴洞篇》里引用苏格拉底的话,如果死亡能让人寻找到真理,又何须畏惧死亡?中国人在青云直上、如日中天时往往倾向于儒家,只有孤立无援、贫困潦倒时才热衷于道家学说,试图窥探生命真谛。但托尔斯泰却在知天命且闻名遐迩时突然疑惑生命的意义,并曾经产生了自杀的想法,那时他已经被誉为超过普希金、果戈里和屠格涅夫的伟大作家,而且生活富裕,本来可以纸醉金迷、骄奢淫逸地度过一生。带着对死亡的畏惧和生命意义的追求,托尔斯泰写下了《忏悔录》,或许也是对不虞之誉的惶恐,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他的思考过程,正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谓的“人是能够思考的芦苇”,唯有质疑、思考才能塑造人类的灵魂。这本书正是作者试图找到自己的过程,从他后来的表现和作品看,托尔斯泰一直在延续这一探索历程。与卢梭的《忏悔录》相同的是,他们都在无情地批判自己曾经的放纵与罪恶,但不同的是托尔斯泰试图找到真正的信仰,结果似乎依旧徒劳无功。面对统治者的荒淫无耻,面对宗教人士的虚伪奸诈,面对世俗仪式的荒诞可笑,托尔斯泰不像一般人那样随波逐流,如同他在《生活之路》中说的:“最危险和最有害的口头语之一是——‘大家都这样’”,“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苏格拉底)成为托尔斯泰所秉持的信念,并将这种信念付诸生活真实。在面对灵魂的拷问时,托尔斯泰试图在苏格拉底、叔本华、所罗门和佛陀身上找到答案,只能得出生命罪恶和虚空的结论。但理智又不断驱使他继续探索,假如生命毫无意义,又何必被创造出来?最终,托尔斯泰认为底层民众的劳动才有意义,剥削者肮脏可耻,同时托尔斯泰认为自我完善和爱才是他所追求的真正信仰。。托尔斯泰认为底层民众劳累奔波,很平静坦然地接受了死亡,并且坚信不疑地接受了宗教的各种条文,这些条文在托尔斯泰看来甚至逻辑混乱。同时,传教者道德沦丧也是他难以忍受的。其实,托尔斯泰的谬误在于他没弄清楚底层民众也可能像托尔斯泰自我批判的“苟且偷生”那样的活着,甚至只是一种本能的生存行为,并且在缺乏思考和能力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接受了死亡的宿命,仅此而已。

托尔斯泰另一个困惑的问题是准确性是否存在,一旦进入思考,就会发现很多问题让人捉摸不透,譬如善与恶,此外对于劳动的定义,一个纳粹分子(如艾希曼)的屠杀行为是不是劳动?一个罗织罪名、深文周纳的司法官员的行为是不是劳动?一个做着平庸之恶的普通民众是否是劳动?人们在生活中所司空见惯的词语,其实根本没有真正弄清楚其本质含义,正如我们总是分不清所拥有的外物与我们的本质,总是热衷于将虚假的外物、地位和名利当成是我们的一切本质,最终只能浑浑噩噩,缘木求鱼。爱和怜悯、同情是托尔斯泰身上最高贵的品质之一,对人世间的苦难充满了同情之心,正因为如此,他才错以为底层民众有什么特别高贵的品质。应该说,上层阶级贪婪残暴,中层阶级懦弱自私,底层则是互骗互害,这些都是人性的本质体现,但托尔斯泰没有对此有更多思考,或许也是他对人性还不愿意痛斥,对普世价值还没有了解,这是他一直寻寻觅觅却无所适从的缘故之一。“坏的东西之所以总是无法改善,原因是有太多的人在做坏事,更坏的是这种行为往往受到赞赏。”托翁认为罪孽与邪念提供辩词的迷信有“国家迷信、教会迷信和科学迷信”,这种桀骜不驯的品德令人叹为观止,如投枪匕首针砭时弊,但结果却收效甚微,因为坏人被赞赏,善行又如何成为滥觞?带着种种失望、绝望,最终得出了“生活即幸福”,与后来的加缪面对世界荒诞、人生荒诞的态度殊途同归,尽可能享受更多的生活。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直到死亡前几天还在试图打破精神的羁绊,以获得真正的理由,结果却证明了让-雅克·卢梭的名言:“人生来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多么惨痛悲哀的现实!虽然托尔斯泰没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或者说一直都模模糊糊,但我们今天可以说他的生命并不虚空,更不是毫无意义(除非我们认为整个人类的繁衍传承毫无意义),他让我们不断鞭策自己,唯有永不停歇的思考才能自称为人。(2018.11.20 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