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铨衡典 卷三十二

 心理咨询诊所 2022-12-03 发布于山东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铨衡典

 第三十二卷目录

 官制部汇考十
  北魏〈总〉

铨衡典第三十二卷

官制部汇考十

北魏

魏定内外百官之制。
《魏书·官氏志》:百姓不能以自治,故立君以司牧;元首不可以独断,乃命臣以佐之。然则安海内,正国家,非一人之力也。书契以外,其事蔑闻,至于羲、轩、昊、顼之间,龙、火、鸟、人之职,颇可知矣。唐虞六十,夏商倍之,周过三百,是为大备。而秦、汉、魏、晋代有加减,罢置盛衰,随时适务。且国异政,家殊俗,设官命职,何常之有。帝王为治,礼乐不相沿;海内作家,物色非一用。其由来尚矣。魏氏世君元朔,远统〈阙〉臣,掌事立司,各有号秩。及交好南夏,颇亦改刱。昭成之即王位,已命燕凤为右长史,许谦为郎中令矣。馀官杂号,多同于晋朝。建国二年,初置左右近侍之职,无常员,或至百数,侍直禁中,传宣诏命。皆取诸部大人及豪族良家子弟仪貌端严,机辩才干者应选。又置内侍长四人,主顾问,拾遗应对,若今之侍中、散骑常侍也。其诸方杂人来附者,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分为南北部,复置二部大人以统摄之。时帝弟觚监北部,子实君监南部,分民而治,若古之二伯焉。太祖登国元年,因而不改,南北犹置大人,对治二部。是年置都统长,又置幢将及外朝大人官。其都统长领殿内之兵,直王宫;幢将员六人,主三郎卫士直宿禁中者自侍中已下中散已上皆统之,外朝大人无常员,主受诏命外使,出入禁中,国有大丧大礼皆与参知,随所典焉。皇始元年,始建曹省,备置百官,封拜五等,外职则刺史、太守、令长已下有未备者,随而置之。
天兴元年十一月,诏吏部郎邓渊典官制,立爵品。十二月,置八部大夫、散骑常侍、待诏管官。其八部大夫于皇城四方四维面置一人,以拟八座,谓之八国。常侍、待诏侍直左右,出入王命。
二年三月,分尚书三十六曹及诸外署,凡置三百六十曹,令大夫主之。大夫各有属官,其有文簿,当曹敷奏,欲以省弹駮之烦。初令《五经》诸书各置博士,国子学生员三十人。
三年十月,置受恩、蒙养、长德、训士四官。受恩职比特进,无常员,有人则置,亲贵器望者为之。蒙养职比光禄大夫,无常员,取勤旧休閒者。长德职比中散大夫,无常员。训士职比谏议大夫,规讽时政,匡刺非违。又置仙人博士官,典煮鍊百药。
四年七月,罢匈奴中郎将官,令诸部护军皆属大将军府。
九月,罢外兰台御史,总属内省。
十二月,复尚书三十六曹,曹置代人令史一人,译令史一人,书令史二人。
天赐元年八月,初置六谒官,准古六卿,其秩五品。属官有大夫,秩六品。大夫属官有元士,秩七品。元士属官有署令长,秩八品。令长属官有署丞,秩九品。九月,减五等之爵,始分为四,曰王、公、侯、子,除伯、男二号。皇子及异姓元功上勋者封王,宗室及始蕃王皆降为公,诸公降为侯,侯、子亦以此为差。于是封王者十人,公者二十二人,侯者七十九人,子者一百三人。王封大郡,公封小郡,侯封大县,子封小县。王第一品,公第二品,侯第三品,子第四品。又制散官五等:五品散官比三都尉,六品散官比议郎,七品散官比大中、中散、谏议三大夫,八品散官比郎中,九品散官比舍人。文官五品已下,才能秀异者总比之造士,亦有五等。武官五品已下堪任将帅者,亦有五等。若百官有阙者,则于中擢以补之。
初,帝欲法古纯质,每于制定官号,多不依周汉旧名,或取诸身,或取诸物,或以民事,皆拟远古云鸟之义。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自馀之官,义皆类此,咸有比况。又制诸州各置都尉以领兵。
十一月,以八国姓族难分,故国立大师、小师,令辨其宗党,品举人才。自八国以外,郡各自立师,职分如八国,比今之中正也。宗室立宗师,亦如州郡八国之仪。十二月,诏始赐王、公、侯、子国臣吏,大郡王二百人,次郡王、上郡公百人,次郡公五十人,侯二十五人,子十二人,皆立典师,职比家丞,总统群隶。
二年二月,复罢尚书三十六曹,别置武归、修勤二职。武归比郎中,修勤比令史,分主省务。
二年正月,置内官员二十人,比侍中、常侍,迭直左右。又制诸州置三刺史,刺史用品第六者,宗室一人,异姓二人,比古之上中下三大夫也。郡置三太守,用七品者,县置三令长,八品者。刺史、令长各之州县,以太守上有刺史,下有令长,虽置而未临民。自前功臣为州者徵还京师,以爵归第,置散骑郎、猎郎、诸省令史、省事、典签等。
四年五月,增置侍官,侍直左右,出内诏命,取八国良家,代郡、上谷、广宁、雁门四郡民中年长有器望者充之。
永兴元年十一月,置骐驎官四十人,宿直殿省,比常侍、侍郎。
神瑞元年春,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属官,总理万机,故世号八公云。
泰常二年夏,置六部大人官,有天部,地部,东、西、南、北部,皆以诸公为之。大人置三属官。
始光元年正月,置右民尚书。
神麚元年三月,置左右仆射、左右丞、诸曹尚书十馀人,各居别寺。
七月,诏诸征镇大将依品开府,以置佐吏。
延和元年,改代尹为万年尹,代令为万年令。后复。真君五年正月,侍中、中书监、宜都王穆寿,司徒、东郡公崔浩,侍中、广平公张黎辅政,置通事四人。又选诸曹良吏,给事东宫。
正平元年七月,以诸曹吏多,减其员。
兴安二年正月,置驾部尚书、右士尚书。
太安三年五月,以诸部护军各为太守。
延兴二年五月,诏曰:非功无以受爵,非能无以受禄,凡出外迁者皆引此奏闻,求乞假品。在职有效,听下附正,若无殊称,随而削之。旧制诸镇将、刺史假五等爵,及有所贡献而得假爵者,皆不得世袭。
四年二月,置外牧官。
五年九月,置监御曹。
太和二年五月,减置候职四百人,司察非违。
四年,省二部内部幢将。
十一年八月,置散官员一百人,朝请员二百人。十五年七月,置司仪官。
十二月,置侍中、黄门各四人,又置散骑常侍、侍郎,员各四人;通直散骑常侍、侍郎,员外散骑常侍、侍郎,各六人。又置司空、主客、太仓、库部、都牧、太乐、虞曹、宫舆、覆育少卿官。入置光爵、骁游、五校、中大夫、散员士官。又置侍官一百二十人。改立诸局监羽林、虎贲。旧制,诸以勋赐官爵者子孙世袭军号。十六年,改降五等,始革之,止袭爵而已。
旧制,缘边皆置镇都大将,统兵备禦,与刺史同。城隍、仓库皆镇将主之,但不治。故为重于刺史。〈疑〉
自太祖至高祖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如万骑、飞鸿、常忠、直意将军之徒是也。旧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著于令,今列于左,勋品、流外位卑而不载矣。
太师        太保
太傅
右三师

大司马       大将军
右第一品上

太尉        司徒
司空
右三公
右第一品中

仪同三司      都督中外诸军事
特进        诸开府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二将军加大者位在,三司上。〉卫将军〈加大者,次仪同三司。〉
右三将军
右第一品下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右东宫三师

尚书令       都督府州诸军事
右从第一品上

四征〈加大者,次卫将军。〉 左右光禄大夫
尚书左仆射     尚书右仆射
中书监
右从第一品中

四镇〈加大者,次尚书令。〉 吏部尚书
太常        光禄勋
卫尉
右三卿

中军将军      镇军将军
抚军将军
右三将军〈加大者,秩次四征下。〉

金紫光禄大夫
右从第一品下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右东宫三少

中侍中       都督三州诸军事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少府
右六卿

领军将军      护军将军〈二将军与领护不并置。〉
右第二品上

列曹尚书      中书令
领军        护军〈二职若侍臣带者加中。〉司州刺史
右第二品中

四安〈加大者,秩次三少下。〉 凡将军〈三品已下、五品已上加大者。〉太子左右詹事    散骑常侍
右第二品下

前、后、左、右将军    四平〈加大者,秩次护军下〉大长秋卿      左卫将军
右从第二品上

秘书监       光禄大夫〈银青者〉
右从第二品中

武卫将军      都督一州诸军事
将作大匠      右卫将军
右从第二品下

驸马        诸王师
太子左右卫率    御史中尉
中常侍       征卤将军
辅国将军      龙骧将军
司卫监       中尹
少卿        光爵
代尹
右第三品上

给事黄门侍郎    太子中庶子
南、北、东、西中郎将羽林中郎将
护匈奴、羌、戎、裔、蛮、越中郎将
右第三品中

通直散骑常侍    城门校尉
大中大夫      护羌、戎、裔、蛮、越校尉
右第三品下

员外散骑常侍    骁骑将军
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
太子仆       太子庶子
给事中       前、后、左、右军将军
中大夫       秘书令
给事
右从第三品上

中给事       射声校尉
越骑校尉      屯骑校尉
步兵校尉      长水校尉
监军
右从第三品中

镇远将军      安远将军
建远将军      建中将军
建节将军      立义将军
立忠将军      立节将军
恢武将军      勇武将军
曜武将军      昭武将军
显武将军      直阁将军
右从第三品下

国子祭酒      下大夫
公府长史      尚书左丞
太子三校      散骑侍郎
中书侍郎      中谒者大夫
中散大夫      中坚将军
中垒将军      宁朔将军
扬威将军
右第四品上

公府司马      尚书右丞
司马别驾      太子中舍人
中黄门令      令
内署令       都水使者
符节令       通直散骑侍郎
建威将军      振威将军
奋威将军
右第四品中

谏议大夫      秘书丞
建武将军      振武将军奋武将军      扬武将军
广武将军      广威将军
右第四品下

元士        公府咨议参军
诸开府长史     尚书吏部郎中
太子洗马      武骑侍郎
奉车都尉      驸马都尉
骑都尉       羽林中郎
中散庶长      谒者仆射
羽林郎将      高车羽林郎将
冗从仆射
右从第四品上

诸开府司马     司州功曹都官
五局司直      司败
诸局校尉      符玺郎中
右从第四品中

诸王友       员外散骑侍郎
太子门大夫     协律中郎
戟楯虎贲将军    募员虎贲将军
高车虎贲将军    左右积弩射将军
强弩将军
右从第四品下

中军、镇军、抚军长史  鹰扬将军
折冲将军      宁远将军
扬烈将军
诸开府咨议参军太子舍人
秘书著作郎     治书侍御史
中谒者仆射     中黄门冗从仆射
侍御中散      中军、镇军、抚军司马公府从事中郎    尚书郎中
伏波将军      陵江将军
平漠将军      太子食官令
太子中盾
右第五品上

中书议郎      诸开府从事中郎
公府正参军     公府主簿
廷尉正、监、评     司州主簿
中黄门       轻车将军
威远将军      虎威将军
中散        殿中将军
散臣监       太子仓令
右第五品中

皇宗博士      归义侯
率义侯       顺义侯
朝服侯       太常丞
右第五品下

秘书郎       国子博士
太学祭酒      秘书著作佐郎
武士将军      虎贲司马
虎贲郎将      方舞郎庶长
宿卫军将      掖庭监
典客监       典仪监
协律郎       太祝令
右从第五品上

太子厩长      诸局监
尚书郎       侍御史
殿中御史      京邑市令
典牧都尉      水衡都尉
司盐都尉      司竹都尉
崇虚都尉      列乡丞
詹事丞       代尹丞
小黄门       谒者
员外将军      散员大夫
太学祭酒      门下录事
奉乘郎       羽林郎
右从第五品中

附义中郎将     归义中郎将
率义中郎将     顺义中郎将
戟楯虎贲司马    募员虎贲司马
高车虎贲司马    戟楯虎贲将
募员虎贲将     高车虎贲将
尝药监       中谒者
宫门司马      宗圣士
诸开府正参军    诸门府主簿
辨章郎       太宰令
廪牺令       殿中监
翼驭郎       高车羽林郎
瞻人郎       方者郎
右从第五品下

公府行参军     宣威将军
明威将军      襄武将军厉威将军      公府掾属
中军、抚军、镇军正参军 主书郎
詹事五官      门下主书舍人
门下通事舍人    司州司事
司州从事      代郡功曹主簿
右第六品上

太学博士      太史博士
律博士       礼官博士
公府记室督     威烈将军
威寇将军      威卤将军
威戎将军      威武将军
右第六品中

散骑        奉朝请
武烈将军      武毅将军
武奋将军      太乐博士
河提谒者
右第六品下

诸开府行参军    散员士
中书舍人      领、护二卫主簿
主事郎       詹事主簿
集书舍人      中军、镇、抚行参军
领、护功曹掾     领、护五官
散臣中校      宿卫统
太子常从虎贲督   侍干
寺人        阍人
掌玺郎       太子守舍人
掌服郎       掌筵郎
虎贲郎       诸开府掾属
集书校书郎     秘书校书郎
秘书钟律郎
右从第六品上

监淮海津都尉    诸局中校尉
方舞郎       诸宫门仆
诸开府记室督    司马督
千人督       校尉
右第从六品中

戟楯虎贲      募员虎贲
高车虎贲      治礼郎
狱丞
右从第六品下

公府舍人      太子主书舍人
太子主衣舍人    都令史
主书令史      门下令史
太子左、右卫率主簿  司事郎
司州录事      代郡通事
御属        绥远将军
绥卤将军      绥边将军
右第七品上

国子学生      讨寇将军
讨卤将军      讨难将军
讨裔将军
右第七品中

秘书舍人      符史郎
荡寇将军      荡卤将军
荡难将军      荡逆将军
太庙门仆
右第七品下

诸门府舍人     秘书令史
主书令史      集书令史
起居注令史     直事郎
司州本曹      散臣督事
宿卫幢将
右从第七品上

祝史        太常斋郎
王家尉       公主家令
右从第七品中

诸局督事      狱掾
太学典录      太史博士
太卜博士      太医博士
太常日者      扶令
太乐典录
右从第七品下

公府令史      太子典书令史
太子典衣令史    司事令史
诸局通事      殄寇将军
殄卤将军      殄难将军
殄裔将军
右第八品上

太学助教      扫寇将军
扫卤将军      扫难将军
扫逆将军
右第八品中

厉武将军      厉锋将军
虎牙将军      虎奋将军
右第八品下

直事令史      宿卫军司马
诸局省事      尚书记室令史
右从第八品上

尚书算生      典客舍人
符券吏       公府閤下令史
右从第八品中

诸寺算生      诸局书令史
虎贲军书令史    乘传使者
右从第八品下

诸开府令史     宿卫军吏
诸局书吏      书干
主书干       典书干
广野将军      横野将军
偏将军       裨将军
右第九品上

祀官斋郎      典客参军
太医、太史助教
右第九品中

白衣臣
右第九品下

统史        中校尉
右从第九品上

方驿博士
右从第九品中

八书吏       王家吏
右从第九品下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降车、骠将军,侍中,黄门秩,依魏晋旧事。
十九年八月,初置直齐、御仗左右武官。
二十三年,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
太师        太傅
太保
右三师上公


大司马       大将军
右二人

太尉        司徒
司空        开国郡公
右第一品

仪同三司      开国县公
都督中外诸军事   诸开府
散公
右从第一品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特进
尚书令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二将军加大者,位在都督中外之下。〉卫将军〈加大者,位太子太师之上。〉 四征将军〈加大者,位次卫大将军。〉诸将军加大者    左右光禄大夫
开国县侯
右第二品

尚书仆射〈若并置左右,则左居其上,右居其下。〉中书监       司州牧
四镇将军〈加大者,次卫将军。〉 中军将军
镇军将军      抚军将军
右三将军

金紫光禄大夫    散侯
右从第二品

吏部尚书      四安将军
中领军       中护军〈二军加将军,则去中,位次抚军。〉太常        光禄
卫尉
右三卿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中书令
太子詹事      侍中
列曹尚书      四平将军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太府
右六卿

河南尹       上州刺史
秘书监       诸王师
左右卫将军     前、左、右、后将军
光禄大夫〈银青者。〉 开国县伯
右第三品
散骑常侍      四方郎将
护匈奴、羌、戎、裔、蛮、越中郎将
国子祭酒      御史中尉
大长秋卿      将作大匠
征卤将军
二大、二公长史〈若司徒置二长史,左在散骑常侍下,右在中庶子下。〉太子左右卫率    武卫将军
冠军将军      护羌、戎、裔、蛮、越校尉大中大夫      辅国将军
中州刺史      龙骧将军
散伯
右从第三品

二大、二公司马
太常        光禄
卫尉
右三少卿

尚书吏部侍郎    给事黄门侍郎
太子中庶子     司空、皇子长史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太府
右六少卿

中常侍       中尹
城门校尉      司空、皇子司马
从第一品将军    开府长史
骁骑将军      游击将军
以前上阶

镇远将军      安远将军
平远将军      建义将军
建忠将军      建节将军
立义将军      立忠将军
立节将军      恢武将军
勇武将军      曜武将军
昭武将军      显武将军
从第一品将军    开府司马
通直散骑常侍    司徒咨议参军事
中散大夫      下州刺史
上郡太守、内史、相   开国县子
右第四品

中坚将军      中垒将军
尚书左丞      二大、二公咨议参军事司州别驾从事史   第二品将军、始蕃王长史太子家令      太子率更令
太子仆       中书侍郎
太子庶子      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司马前、左、右、后军将军
以前上阶

宁朔将军      建威将军
振威将军      奋威将军
扬威将军      广威将军
谏议大夫      尚书右丞
司空、皇子咨议参军事 司州治中从事史
左、右中郎将     建武将军
振武将军      奋武将军
扬武将军      广武将军
从第一品将军    开府咨议参军事
散子
右从第四品

宁远将军      鹰扬将军
折冲将军      扬烈将军
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长史
二大、二公从事中郎  秘书丞
皇子友       国子博士
散骑侍郎      太子中舍人
员外散骑常侍
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司马
以前上阶

射声校尉      越骑校尉
屯骑校尉      步军校尉
长水校尉
司空皇子之开府从事中郎
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咨议参军事
开府从事中郎    中郡太守、内史、相
开国县男
右第五品

伏波将军      陵江将军
平汉将军
第三品将军、三蕃王长史
二大、二公掾属    著作郎
通直散骑侍郎    太子洗马
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咨议参军事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司马
奉车都尉
以前上阶

太子屯骑校尉    太子步兵校尉
太子翌军校尉    都水使者
司空、皇子之开府掾属 领、护长史司马
归义侯       率义侯
顺义侯       朝服侯
轻车将军      威远将军
开府掾属      虎威将军
洛阳令       中给事中
散男
右从第五品

宣威将军      明威将军
从第三品将军长史  二大、二公主薄
二大、二公录事    皇子郎中令
司空主簿      司空、皇子录事参军事从第三品将军司马
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咨议参军事
二大、二公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
皇子文学      治书侍御史
谒者仆射
从第一品将军开府录事参军
司空、皇子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
皇子功曹史
以前上阶

河南郡丞      虎贲中郎将
羽林监       冗从仆射
驸马都尉      廷尉正、监、评
尚书郎中      中书舍人
从第一品将军
开府功曹、记室、仓曹、户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下郡太守、内史、相   上县令、相
右第六品

襄威将军      厉威将军
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录事参军
二大、二公列曹参军事 给事中
太子门大夫     皇子大农
骑都尉       符玺郎
以前上阶

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录事参军
皇子主簿      司空、皇子列曹参军事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
从第一品将军开府主簿、列曹参军事
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功曹史
太子舍人      三卿丞
右从第六品

威烈将军      威寇将军
威卤将军      威戎将军
威武将军      四品正从将军长史司马二大、二公祭酒
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录事参军
司空皇子之开府祭酒 武烈将军
武毅将军      武奋将军
王、公国郎中令    积弩将军
积射将军      员外散骑侍郎
皇子中尉      二大、二公参军事
二大、二公列曹行参军 开府祭酒
以前上阶

司空、皇子参军事   司空、皇子列曹行参军从第三品将军录事参军
第二品将军、始蕃王主簿、列曹参军事
从第一品将军开府列曹行参军
从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功曹、记室、户曹、仓曹、中兵参军,功曹史
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主簿、列曹参军事
二卫司马      讨寇将军
讨卤将军      讨难将军
讨裔将军
从第三品将军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
詹事丞       列卿丞
秘书郎中      著作佐郎
中县令、相
右第七品

荡寇将军      荡卤将军
荡难将军      荡逆将军
五品正从将军长史、司马
强弩将军      二大、二公行参军
司空、皇子行参军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列曹行参军
第三品将军、三蕃王主簿、列曹参军事
第一品将军开府行参军
王、公国大农
以前上阶

太学博士      皇子常侍
太常博士
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参军事
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列曹行参军
从第三品将军主簿、列曹参军事
四品正从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司州主簿      奉朝请
国子助教
右从第七品

殄寇将军      殄卤将军
殄难将军      殄裔将军
第二品将军、始蕃王行参军
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参军事
第三品将军、三蕃王列曹行参军
四品正从将军主簿、列曹参军事
侯、伯国郎中令    司州西曹书佐
殿中将军      皇子侍郎
大长秋丞
以前上阶

侍御史       协律郎
辨章郎
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行参军
从第三品将军参军事
从第三品将军列曹行参军
五品正从将军录事、功曹、户曹、仓曹、中兵参军事王、公国中尉     司州祭酒从事
下县令、相
右第八品

扫寇将军      扫卤将军
扫难将军      扫逆将军
司州议曹从事史   二大、二公长兼行参军公车令       符节令
诸署令〈千石已上者。〉 中黄门令
门下录事      尚书都令史
主书令史
殿中侍御史中谒者仆射
中黄门冗从仆射
以前上阶

宫门仆射      侯、伯国大农
司空、皇子长兼行参军 二大、二公长兼行参军皇子上、中、下将军   皇子中大夫
二率丞
四品正从将军列曹行参军
王、公国常侍     厉武将军
厉锋将军      虎牙将军
虎奋将军
五品正从将军主簿、列曹行参军
司州文学
从第一品将军、开府长兼行参军
员外将军
右从第八品

旷野将军      横野将军
子、男国郎中令    太祝令
诸署令〈六百石已上者〉 中黄门
公主家令      皇子典书令
四门小学博士    律博士
校书郎       二大、二公参军督护检校御史
以前上阶

王、公国侍郎     侯、伯国中尉
谒者        太子三卿丞
五品正从将军列曹行参军
司空、皇子参军督护
第二品将军、始蕃王长兼行参军
从第一品将军、开府参军督护
殿中司马督
右第九品

偏将军       裨将军
太子厩长      监淮海津都尉
诸局都尉      皇子典祠令
皇子学官令     皇子典卫令
王公国上中下将军  王公国中大夫
诸署令〈不满六百石者。〉
以前上阶

第二品将军、始蕃王参军督护
从第二品将军、二蕃王长兼行参军太常、光禄、卫尉、领、护  詹事功曹、五官
治礼郎       子、男国大农
小黄门       员外司马督
右从第九品

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亦一代之别制也。正始元年十一月,罢郡中正。
四年九月诏曰:五校昔统营,位次于列卿,奉车都尉禁侍美官,显加通贵。世移时变,遂为冗职。既典名犹昔,宜有定员,并殿中二司马亦须有常数。今五校可各二十人,奉车都尉二十人,骑都尉六十人,殿中司马二百人,员外司马三百人。
永平元年十二月,尚书令高肇,尚书仆射、清河王怿等奏置小学博士员三千人。
二年正月,尚书令高肇奏,都水台请依旧二使者,参军事、谒者并录事、令史亦随事更立。诏曰:使者置二,可如所奏。其下属司,唯须充事耳,亦何劳多也。参军、录事并更置一,谒者加二,令史依旧。肇又奏诸州咨议、记室、户曹、刑狱、田曹、水曹、集曹、士曹参军悉并省之。
四年七月,诏改宗子羽林为宗士,其本秩付尚书计其资集,叙从七已下、从八已上官。
正光元年七月,置左、右卫将军各二人。
十二月,罢诸州中正,郡县定姓族,后复。
孝昌二年十月,诏宗士、庶子二官各增二百人。置望士队四百人,取肺府之族有武艺者。
孝庄初,以参朱荣有扶翼之功,拜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又拜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增佐吏。又以太尉、上党王天穆为太宰,增佐吏。
永安二年,各诏复置司直十人,视五品,隶廷尉,覆治御史检劾事。
普泰初,以参朱世隆为仪同三司,位次上公。又侍中、黄门、武卫将军,并增置六人。
永安已后,远近多事,置京畿大都督,复立州都督,俱总军人。
天平四年夏,罢六州都督,悉隶京畿,其京畿大都督仍不改焉。立府置佐。
旧制:有大将军,不置太尉;有丞相,不置司徒。自正光已后,天下多事,勋贤并轨,乃俱置之。
武定二年十一月,有司奏:齐献武王勋高德重,礼绝群辟。昔霍光陵邑亦置长、丞主陵,今请置长一人,丞一人,录事一人,户曹史一人,禁备史一人,侍一人,皆降帝陵官品一等。其侍依旧。诏可。
七年三月,诏左右光禄大夫各置二人,金紫光禄大夫置四人,光禄大夫置四人,大中、中散各置六人。五月,又诏以四中郎将,世宗永平中权隶领军,今还属护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