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时代的书写者|纪念方增先先生逝世三周年

 夏雨6368 2022-12-0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方增先先生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物画现实主义创作的代表人物,中国画坛“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他将一生的情感倾注在现代中国人物画个人风格的建立上,表达自己的精神气质及对社会的认识。他为改造传统笔墨艺术表现现代人物做出开拓性贡献,方先生已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他与其同辈们开创的浙派人物画却在美术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油画

国画

图片方增先 《唤起工农千百万》 油画 157×240cm 1968年

方增先自幼就受民间艺术与传统绘画的熏陶,儿时印象最深的是元宵的龙灯上那精彩的民间绘画与外婆家的水墨兰竹,最早的启蒙老师是母亲周云鹊以及外婆家的画谱藏书。
其实,方增先最初是画油画的,因为受到特殊时期的影响,领导找到他,告诉他不要画油画了,画我们中国的国画,之后方增先就开始了国画的创作。那个时候方增先单纯的不去想个人爱好就是去完成国家的任务。

图片

围攻北站 1959年 作  水墨纸本

进入当时的浙江美院国画系后,方增先也曾有过迷茫。他在一篇自述中写道:“人物画在中国画坛上,是一个早被边缘化了的'物种’,这是一种不期而遇的使命。人物画创作,人人都希望走出一条新路,但怎么走,谁心里也没有底。”就是在这种“使命感”与“心里没底”的状态下,方增先开始了对人物画创作的探索。

少年

成名

图片

粒粒皆辛苦  1955年 作  水墨纸本

方增先被人熟知,是靠着《粒粒皆辛苦》和《说红书》。在创作《粒粒皆辛苦》时他年仅24岁,在那个时候的发行量是空前的,火到什么程度呢?因为当时全国居民没有自来水要到一个集中接水的地方去,淘米洗菜。那个时候每一个供水的地方都有一张《粒粒皆辛苦》。

图片

说红书 1964年 作  水墨纸本

到了六十年代,方增先创作的《说红书》同样受到了百姓的喜爱,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以前也没有电视机,就放《说红书》这幅画,这幅画也奠定了方增先不可撼动的地位。

图片1955年在敦煌千佛洞考察临摹壁画的青年方增先


方增先曾随叶浅予、邓白在敦煌千佛洞的3个月临摹,跟随潘天寿、吴茀之的雁荡山写生,上海画院的4个月观摩,拜吴昌硕传人王个簃为师,受到江寒汀、陆俨少等的指点……这些经历,拓宽了方增先的视野,对笔墨的认识也日益深刻,从而造就了这两幅新中国写实人物画的里程碑。


情系
高原

图片

藏族妇女 1983年  水墨 纸本


从1983年开始,一直到他60多岁,方增先几乎每年都会去大西北。而对于这段时期的作品,方增先提起来就特别兴奋:“在路上遇到感兴趣的藏族人,就在草地上坐下来,当场展开画卷写生,都画得比较大,有着真人大小。”虽然方增先总是谈他的作品,对于当时写生时的苦楚也只是淡淡的“我还好,没有太大的高原反应”。

图片
母亲 1988年 作  水墨 纸本

在这种苦行僧般的艺术修行中,方增先的画风出现一大转折:从习惯的写实手法转向了笔墨与写意的追求。而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质奖和“齐白石奖”的《母亲》,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衰年

变法

方增先的作品,每隔几年,总会给人以全新的面貌。对于这种探索,方增先坦言:“画家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就是在几年之后,如果还延续着画,就会感到没味道。”因此“特别是作为最终表现的笔法、墨法,会不断地变”。

图片拿烟斗的老人 2009年 作  水墨纸本


面对当下的人物画创作,方增先提出自己的见解:“绘画必然受到文化、历史的影响,中国人物画未来的发展,其基本方向和路线离不开中国的民族传统,另搞一套,把西方的人物搬过来,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又不能完全避开西方的现代艺术,尤其是西方现代的形式构成方面有一套很规律化的研究成果。这些我们必须学,后再和我们的国画传统结合起来。”
图片

家乡板凳龙 2002年 作  水墨纸本


作为中国人物画的代表人物,方增先在语言的探索里数度变法,付出了半个世纪的努力。方增先曾说“我一生走过的艺术道路,是一个苦行僧的路。苦行僧有苦行僧的'道’,也有苦行僧以苦为甜的乐。

行行

复行行


图片

书法 2005年 作  水墨纸本

方增先晚年既向西方现代艺术汲取灵感和形式资源,在水墨人物画中融入西方现代艺术中构成和变形因素,也对中国民间美术的形式特点做研究,还回溯历史向传统中国画寻求笔墨形式与精神内涵上的支持,将文人画的笔墨特性、审美意趣反复琢磨、研究,融入进自己的创作。

图片李渔  1990年 作  水墨纸本


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他画了大量的草稿、速写,不断进行自我语言上的锻造和提炼,以寻找联结古今东西且能表达自我情感和精神的个人风格图式与水墨语言。这是试图超越自己既有艺术成就的非常勇敢的探索。从青海写生到古代诗意画和白描人物,再到积墨法的实验以及结合书法线条的平面造型探讨,方增先以一个与时俱进者的姿态进行着自我艺术征程的跋涉,在不断地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又不断地超越自己。


艺术
历程


图片方增先为方氏祠堂题匾
●1931年生于浙江省浦江县西塘下村。父亲方自成,原为当地小学教师;母周云鹊,家庭妇女。
●1934年去离家二里路的通津桥村外婆家住。读《芥子园画谱》、《点石斋画报》等。
●1938年去父亲教书的横溪中心小学就学。
●1942年浦江地区沦陷,学校关闭。
●1943年就学通津桥私塾。由于私塾陈先生指点有方,接受并喜爱上中国古典文学,能阅读《唐诗》《古文观止》等。
●1946年就学于浦江中学,后转入金华中学。
●1949年5月,金华地区解放。6月,初中毕业。7月,考入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9月,学校开学,入绘画系。冬,参加杭州土改两个月,画了少量速写。

图片
入浙江美术学院时的方增先

●1950年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作品在春季全院创作评比中名列前茅。秋,全院赴安徽皖北,参加两期土改。
●1953年夏,毕业于绘画系,毕业创作画油画《师与徒》。留校,转入本院创办的研究生班,指导老师为油画家黎冰鸿。
●1954年夏,研究生班毕业,分配入新创设的中国画系。

图片

方增先同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敦煌考察队赴千佛洞
●1955年春,由指导老师叶浅予、邓白、史岩、金浪带队,随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组织的文物考察队,赴敦煌千佛洞考察、临摹,为期三个月。7月、8月,在兰州天祝西藏深入生活,画彩墨画《拾蘑菇》。9月,回杭州创作《粒粒皆辛苦》。同年,黄宾虹去世,在吊唁仪式中作水墨画《黄宾虹像》。

图片
素描  早年习作

●1956年作品《粒粒皆辛苦》随中国画展去民主德国展出,并发表在该国美术杂志封面上。秋,去上海中国画院进修中国画,从指导老师王个簃研究吴昌硕派花卉四个月。
●1958年,随学生入农村现场教学,画大量速写。开始深入研究人体造型结构,结合教学,以线描作素描,试行中国画专业素描。夏,在浙江海宁海边农村现场教学,画海塘工程《驯服大海》。
●1960年在浙江嵊县现场教学,画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速写。回杭州后创作《浙西三秋》。同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作水墨画《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图片方增先和妻子卢琪辉拜访王个簃先生


图片传艺 1972年 作 纸本水墨
●1963年写《怎样画水墨人物画》。此书为新水墨人物写生技法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因而大受群众欢迎。1973年又再版,共出版几十万册。
●1965年《美术》第2期发表马贡戈撰写的《〈说红书〉的艺术成就》一文,指出《说红书》一画在艺术上是新人物画中最突出的代表作品。秋,因胃病加剧,去杭州屏风山疗养院治疗。
●1974年为画《艳阳天》插图,赴北京郊区密云县,搜集素材。

图片《艳阳天》插图
●1975年完成《艳阳天》水墨插图三十幅。这些插图后来由北京、上海、河北三地的出版社出版了三个不同版本的单行本。
●1978年被推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被推选为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两项提案:一是建议恢复黄宾虹纪念馆,二是建议建立潘天寿纪念馆。(两项建议均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第二年潘天寿纪念馆筹建。)

图片
海燕 1977年 作 纸本水墨


图片女石油工 1997年 作 纸本水墨
●1979年被选为全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工农兵画报》出《方增先作品选》专刊。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丛刊》上发表论文《人物画的造型问题》,针对全国各美术院校的中国画人物专业基础课,首次提出必须改革的专论。创作《孔乙己》插图三十幅。
●1981年《美术》第9期发表江丰为《方增先画集》序撰写的《要突破中国画的无人之境》一文。
●1982年赴绍兴农村小镇,画《乡镇早市》。7月,《浙江日报》刊登《方增先在创新的道路上》一文(来永祥撰文)。9月,香港《文汇报》以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作品及《方增先人物新作》一文(马克撰文);《迎春花》第1期人物专号刊登《粒粒皆辛苦》《孔乙己》《艳阳天》插图、《李时珍》等作品及《为当代人传神写照》一文(马克撰文)。10月,《浙江画报》刊登《人物画家方增先》一文(郑朝撰文)。
●1983年调工作至上海中国画院。11月,安徽《画刊》刊登古装人物《深山鸟语》《咏梅》《步月》等。7月,赴青海玉树州藏族草原。9月,又赴青海西藏泽库草原。10月,画《帐棚里的笑声》。《中国文学》第9期刊登《屈原》《牧牛》《海燕像》等作品及《人物画家方增先》一文(李瑞林撰文)。
图片女青年 1983年 作 水墨纸本


图片
帐篷里的笑声 1984年 作 水墨纸本

●1984年《帐棚里的笑声》参加全国美展,获上海地区优秀奖。同年,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随上海文化局文化代表团赴日本参加日本富山北陆书道院活动。台湾《雄狮美术》刊登作品《屈原》《海燕》。
●1985年7月,赴甘南藏族自治州深玛曲大草原。
●1986年2月,再赴甘南夏河拉不楞寺庙会。8月,山东《艺术天地》刊登《方增先和他的水墨人物画》一文(徐虹撰文)。上海《书与画》第3期刊登《方增先近期水墨画》一文(吴亮撰文)。

图片
创作中的方增先

●1988年10月,携上海近现代中国画展赴法在马赛、里昂展出,并参观巴黎主要博物馆。画《母亲》第一稿。
●1989年7月16日《羊城晚报》发表《母亲》。10月5日《光明日报》刊登《美术创作的新收获》一文(邵大箴撰文),对《母亲》一画作评论。《母亲》参加七届美展并获银奖和“齐白石奖”。 
●1990年香港《收藏天地》一文刊登《方增先简论》一文(徐虹撰文)。《美术》第5期刊登《方增先的水墨世界》一文(徐虹撰文)。6月,《香港明报》刊登《方增先的水墨人物》(周天黎撰文)。以上海文化代表团团长身份携中国画、版画、摄影作品赴日本横滨办展。
●1991年《母亲》获上海文学艺术优秀奖。《美术》第2期刊登《方增先随访录》一文(陈秋田录)。5月,携上海中国画展赴澳门办展。6月,赴珠海创作古装巨幅作品《古文士图》,至12月,画成六十幅。同年11月辞去上海画院副院长一职。
●1996年举办第一届上海双年展,任艺委会主任。

图片

书蕉图 1997年 作 水墨纸本

图片

舞 1997年 作  水墨纸本


●1998年举办第二届上海双年展,主题为“融合与拓展”,以水墨为表现形式。
●1999年被选为上海市文联副主席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2000年举办国际性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日本NHK电视台专场播放节目近一小时。进入积墨画的探索,画《大山的回忆》。

图片2000年方增先(右一)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介绍上海双年展

图片
行行复行行 2002年 作 水墨纸本
●2001年用积墨法画《闲看行路人》。
●2002年上海美术家协会举办以“家”为主题的室内家居设计展,全国各艺术院校都参与,任展览总策划人。用积墨法画《行行复行行》《家乡板凳龙》。参加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的当代国画优秀作品系列展——上海作品展。

图片草书兰亭序
●2003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草书兰亭序》。
●2004年获文化部文学艺术成果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草书后赤壁赋》。
●2005年画《穿旧裘皮的人》。作品参加在浙江潘天寿纪念馆举办的浙派人物画文献展。
●2006年举办跋涉者——方增先艺术回顾展。
2007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方增先》画册,《方增先图文回顾录》。创作《祭天》。
2009年8月,完成《晒佛节——祈福》。浙江美术馆举办“方增先人物画大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方增先人物画》。


图片
在“行行复行行——方增先人物画大展”讲话


2010年举办“行行复行行——方增先人物画大展”于中国美术馆。
2013年1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2013年2月获“上海文艺家终身荣誉奖”。
2019年12月3日19时36分,方增先因病在上海逝世,5天前他在病床上度过了88周岁米寿。


图片方增先在生命最后时光里为家乡题写书法


图片

老大徒伤悲是于事无益的,唯一可行的,是尽可能地抓紧。“借用恩怨在何许?一语不答重行行。”昊昌硕的这句诗,我一直都特别喜欢,那就努力再努力,做一个行行复行行的跋涉者吧。

——方增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