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博大鼎|西周·​多友鼎

 胡繎文博笔记 2022-12-03 发布于陕西

多友鼎,西周晚期,1980年11月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下泉村出土,通高52厘米,耳高10厘米,宽11.6厘米,厚3厘米,口径50厘米,深30厘米,口沿外折2厘米,足高20厘米,足径7厘米,重量37千克。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1980年11月12日,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下泉村村民在村头东北的河道上翻土挖沙过程中,挖到硬物,以为是石头,于是叫来其他几人试图合理将其铲除,结果深挖四米后发现此鼎。之后考古人员赶到,展开进一步发掘研究。在鼎外底部发现有0.2厘米厚的“墨灰”,说明此鼎被长期使用过。并在内壁发现21行共二百七十九字铭文。经学者研究,这一大段铭文记录了西周晚期,周厉王对周边游牧民族猃狁(xiǎn yǔn)的一场反击战。某年十月,猃狁大规模进犯,西周大片土地被侵占,威胁京师安全,于是周厉王命令将军多友率军抵御。双方激战半个月,共打了四仗,均获胜。杀敌三百五十余人,俘虏二十三人,缴获战车127辆,将猃狁逐出境内,并将被俘虏的周人救回。武公将多友的战绩汇报给周王,周王赏赐多友包括青铜在内的若干财物。多友为感谢周王,也为纪念这次胜利,以周王赏赐之青铜铸此鼎,作为宴请宾客的器具。

在这只鼎铸造的年代,青铜器已没有了商末周初的精美,形制固定,半球形的鼎身,折沿,两立耳,三只兽蹄形足,通体除口沿下有两道凸弦纹外,再无其他纹饰。要论精美,确实不足——但器型非常规整周正,圆得很漂亮。而同时期的鼎,常见长铭文,这只鼎就是其中一件,且铭文格外长。这些铭文,书写古朴隽秀,行文细密工整,如同一部古籍中的一页印在鼎内壁,博物馆灯光下,简洁优美的鼎身曲线,配以大段漂亮的铭文,本身就是一件水准极高的艺术品——对,这大段铭文就如同更古老时期的纹饰。并且,加上铭文所呈现的信息,其中包含的重要学术价值,使得这只大鼎成为一件国宝,被人们看作陕历博的“镇馆之宝”之一,经常围满游客。 

 

图片均由博主摄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如感兴趣可亲自去博物馆,一饱眼福
(大宝贝天天见,第二百零九天)
…………  

都看到这儿了,不点个在看点个吗?

欢迎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