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秀珍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改革新探讨

 昵称15221501 2022-12-04 发布于湖北

 此文发《中国教师》2019年11月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改革新探讨 

       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原泉小学       陈秀珍       邮编:741400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教学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愉快学习,饶有兴致地、轻轻松松地学语文,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新课程改革需要探索的道路。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情感素质,老师要巧妙地把自己置于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深化所学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增强才干,使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益处发挥到最大,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课的策略。
  一、发挥语文的社会实用性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了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局限,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适应不了现代社会的需要。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强调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特别要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实践。
  语文实践活动课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必修课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语文课的社会实用性。
  二、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实践性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的形成。语文教学主要应该由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构成,而且是生动活泼,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形成一定语文能力的最广阔空间。语文与生活同在,语文课程则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在活动课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志趣自主选择,自觉参与。活动课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设计安排、学生自我活动为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性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对于基础教育的小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最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所谓创造性是指有灵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具有开拓创新特点的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可以把创造力训练用于教学。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听说读写的要求,都含有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语文的实践活动课中课体现。
  语文活动课为儿童发挥创造才能提供了广阔天地。如评论、欣赏阅读作品中的独立见解,作文中的个性表达,演讲中的个性风格等等。活动课的作业不应要求一致,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要考虑每个儿童的特点及兴趣爱好,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潜能。教师要鼓励儿童敢于标新立异,发现他们的独到见解和具有创造性作业,应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
  活动课要富有趣味,这是符合儿童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要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自学,求知能力,教师一方面要采用富有趣味性的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全体学生感到语文活动课既能在知识水平、求知能力上有提高,又在心理上感到愉悦,受到激励。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确定教学活动内容,力求题目有趣,新颖,内容生动有吸引力,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虽然有的内容本身不具有趣味性,通过教师提出有趣的问题或活动形式的设计,可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智力主要表现在手指上。”由此就可以看出学生自我动手的重要性,小学生依赖性强,尤其是对家长和老师,为此,我们教师就要更新观念,充分解放思想,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调查、撰稿、办报(黑板报、手抄报),锻炼能力。另外,课外活动还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怎样抓住事物特征并把整个活动过程记清,写一篇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文章。学生由看到做,再由做到看,反复地观察思考,提高其认识能力和观察能力,再与其谈理想、谈未来,使他们充分认识课外活动把他们带到了另一个新的天地。

 六、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体系,是课程体制改革的核心。”教师应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自我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评定、鉴赏,将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情感表现,获得的经验成果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等,作为评价的依据,制定不同的评价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促使每一位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上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能力得到培养。在语文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档案袋评价法;成绩评语评价法;活动评价法等。
  总之,小学语文活动课不仅开展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而且它的益处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语文实践活动课中实施学生主体性教育,在老师精心指导下,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去“扮演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去认识世界、体验生活、学习本领,让他们去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试一试,亲口说一说,重视角色效应,是全面塑造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