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哥特式恐怖美学,胆小勿入!

 宏泽资料库 2022-12-04 发布于四川

在大片扎堆的五一档,有这样一部电影吸引了小印的注意。

它就是《秘密访客》。

复杂的心理表现、对父权制的反抗、家与非家的背反……这不就是典型的哥特文学风格嘛。

那么“哥特”究竟是什么文学体裁?它又为什么会兴起?

今天小印就和大家一起来看个究竟。

莎士比亚竟是哥特文学“鼻祖”?

哥特小说 又被称为黑色小说,诞生于18世纪中后期。

其故事一般充斥着诡异、恐怖,血腥、暴力、复仇等元素,有时存在超自然现象,带有一定悬疑色彩。

如果说传统小说所展示的是太阳,那么哥特小说展示的则是太阳下的阴影。

“每一部哥特小说的深处,都有莎士比亚的影子。”

莎士比亚怎么和哥特扯上关系了呢?

因为哥特小说中的很多元素都来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尖耸嶙峋的古堡、飘忽的鬼魂、惊雷雨夜、墓园、不祥的预言等等。

哥特小说鼻祖贺拉斯·华尔浦尔对莎士比亚的仰慕更是毫不掩饰。

他在哥特小说《奥特兰托堡》第二版的序言中称莎士比亚是“真正的独创天才和富有想象力的文学典范”,是自己模仿的对象。

《奥特兰托堡》讲述了一位篡位的不伦君王,为打破不详预言准备迎娶自己的准儿媳伊莎贝拉,危急时刻,伊莎贝拉被西奥多,即古堡真正的继承人所救,两人相爱,最终西奥多夺回城堡,迎娶伊莎贝拉的故事。

看到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很熟悉?

阴森的古堡、精心策划的篡位、落难的王位继承者、美丽坚毅的女性。

没错,这就是哥特版的《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这些素材不仅成为哥特小说家们取之不竭的宝库,也成为哥特小说家们冲破古典主义美学范式的有力武器。

也正因如此,莎士比亚被尊称为“哥特诗人”。

文学的美感,从此开始有了另一种标准。

哥特小说,为什么既怕又“爽”?

人们对哥特小说的态度也很矛盾,一边觉得恐怖,一边却又享受这种恐怖带来的愉悦。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涉及到与哥特小说写作相关的两个基本美学支撑。

其一,是哥特小说通常都展现的,一种被弗洛伊德称为“暗恐”的心理。

弗洛伊德在研读哥特小说《睡魔》后,提出了“暗恐”的概念,即我们对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进而产生恐惧感。

他认为,最初让我们产生恐惧感的,并不是那些陌生或新奇的事物,而是那些我们原本就熟悉的事物。

所以,我们对某件事物的恐惧情绪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尤其是在童年。这种恐惧会在未来的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复现,最终将人击溃。

今天的玩具熊,怎么感觉眼睛比之前大了一些?

它之前真的是放在这个位置吗?

卧室的门怎么开了?

这些我们日常熟悉的事物,真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吗?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愉悦感呢?

这就要提到另一种哥特式哲学,英国哲学家柏克以恐怖为基础的崇高论。

柏克认为,当我们与危险之间存在距离感时,我们会对这种危险产生崇高和愉悦的情绪,但如果危险步步紧逼,这种情绪就会变成惧怕。

人们在领略自然风光的盛大壮美时,往往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尤其是登高望远时,看见陡峭嶙峋的戈壁,会让我们产生兴奋的敬畏感和恐惧感。

柏克将这种能激发恐惧感的美,称为崇高美。

詹姆斯·沃德的这幅歌达山脉,其中悠远的乌云、峻险的高山是否让你感到晕眩又惊叹?

我们能细细品味这幅画作的壮美,而不是惧怕得逃离,是因为我们并不会卷入其中,成为那些有可能被岩石砸中的牛羊。

这种感受与阅读哥特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读者的我们,在阅读主人公的奇异冒险时,我们似乎与主人公感同身受,将自己置身于书本中,同时我们又庆幸自己放下书本就能置身事外。

哥特小说因其有距离感的恐怖,而给我们带来了心理上美感的享受和满足。

美国人也玩“哥特”?

19世纪初,哥特小说在英国遭遇创作低潮,语言粗俗和情节雷同使其失去了一大批读者。

但在此时的美国,哥特小说却迎来了一次新的重生。 19世纪20年代后期,哥特小说的创作中心逐渐向美国倾斜。

并且涌现了一大批著名哥特小说家,霍桑、梅尔维尔、爱伦·坡、福克纳……

在承继英国早期哥特小说创作特点的同时,美国哥特小说也发展出独特的创作风格。

受到美国社会文化中极端清教主义传统的影响, 当英式哥特小说日益社会和现实化时,美式哥特小说却逐渐内在和心理化。

虽然两者都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恐惧的刻画,但英国哥特小说主要是从小说的场景和环境等外在的客观事物来表现。

如在《奥特兰托堡》中,主人公梦到幽灵盔甲对自己的追捕,自己的儿子被巨大的头盔砸死,城堡也被铠甲砸开。铠甲,这一客观、外在的事物,是人物恐惧的来源。

而美国哥特小说却是从人物的内心世界出发,探索人性的幽暗。

如爱伦·坡的哥特小说《泄密的心》,全篇以“我”为中心,阅读时,就像玩第一视角的游戏一样,“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最后“我”杀了老头,将他肢解,埋起来。

英国早期哥特小说总是以弹簧人、幽灵、鬼怪、诅咒、女巫这样的超自然因素作为罪恶和黑暗的代名词。

与英国早期哥特小说相比,美国哥特小说少了许多超自然因素。

因为美国哥特小说诞生之初,就带着强烈的批判性,哥特小说家们笔下的罪恶和黑暗是宗教狂热带来的灾难、对人性的摧残。

他们认为,非哥特不能表达现实的荒诞。

所以,在人物的选择和刻画上,逐渐脱离英国早期哥特小说中常见的暴君、不幸女性、男性英雄等形象,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遭受现实迫害的平凡人。

如今,当代哥特小说的创作更具现实性和社会性。

许多小说家借用哥特手法来告诉人们,怪诞和诡异或许并非需要想象,人生本来,就是一则哥特故事。

参考资料:

[1] 伯克.崇高与美:伯克美学论文选[ C] .李善庆译.上海:上 海三联书店, 1990.

[2] 马衡,李伟昉.莎士比亚作为“哥特诗人”的形成及其文化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02):93-102.

[3] 陈榕.哥特小说[J].外国文学,2012(04):97-107+159.

[4] 杨洋,晋艳.爱伦·坡恐怖美学主义对哥特作品的突破性影响[J].名作欣赏,2011(15):77-78.

[5] 朱振武,王子红.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92-96.

[6] 李玲.哥特文学与爱伦·坡[J].学术界,2006(01):215-219.

[7] 肖明翰.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J].外国文学评论 ,2001(02):90-101.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好消息!小印开水彩课啦!】

小印带着专业系统的水彩课来啦!

60节课程仅售299,还赠送全套画材

VIP直播课只有15个名额哦!

老师耐心友好、专业过硬

还有更多线下活动等你来解锁!

【如何获取】

关注印客美学公众号

后台回复“水彩”

即可获得课程二维码

【视频号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