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青龙汤针对五症

 中医闫大夫 2022-12-04 发布于山东

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临证70年经验录—习方心悟(388)

《伤寒论》大青龙汤,为桂枝汤去白芍加麻黄、石膏;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组成。医风寒感冒无汗、身痛、高烧、烦躁、脉紧五证。因体温升高将桂枝去掉,发汗作用便减,宜原方应用。老朽经验,汤内桂枝不应超过9g,石膏60g始显功效。若热象持续不退,依据经方配伍规律,加入黄芩、柴胡各15-25g,体温则迅速下降,不要再投与银花、连翘、大青叶、浮萍、板兰根,把风寒、风热分开,避免杂而无章,且风寒型不需解毒药,经、时方混合一起,也未见发挥优异成绩
小郎中按:大青龙汤的经典方证原文是: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张老在文中已经给出了大青龙汤的方证要点:风寒感冒无汗、身痛、高烧、烦躁、脉紧。张老在此文中提示,石膏用量要足够大才可退烧。其实目前临床中已经很难遇到典型的大青龙汤了,一是人们感冒后发热不会第一时间就找中医诊疗,即使诊疗也多半吃过退烧药发过汗了。第二现代人特别是城市人群体质相对较差,且就诊买药都十分方便,初期感冒到中医诊桌面前也很难见到典型的大青龙汤证。但是当我们真正一旦遇到大青龙汤证是一定要能认证识证辨证,会准确用方,如果识证准确,方证相应,取效会很快。此外,典型的大青龙汤证和地域也有一定关系,北方严寒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较为常见,而西南东南岭南地区相对少见,这种地域性也是中医的一大特色。

文中张老还提到了重要一点,如果大青龙汤证与少阳合病时,单纯使用大青龙汤无效,应按照经方辨证配伍规律加入柴胡和黄芩,显效会较快。而不要加入时方类治疗风热的药物,如金银花、大青叶、板蓝根之属。这一段论述小郎中认为要辨证地看,经方和时方能不能合方,关键还是要辨证,如果发病初起就是太阳少阳合病,当然不用温病的银花连翘之属。如果发病之初有太阳表证又有温病的卫气同病,哪么经方时方合方还是很有必要的。至于怎么区别是伤寒病还是温热病,小郎中临床体会认为赵绍琴老先生对此研究符合临床实际,照此应用可收佳效。赵老认为临床中温病和伤寒初期的区别在于咽喉部和有无明显口渴,温病之邪从口鼻而入,咽红疼痛口干渴者属于温病初期,伤寒之邪从皮毛肌表而入,因此无咽红疼痛,咽中淡红者,无明显口干口渴者多是伤寒病初期,诸位临床可体会验证。

关于辨证体系,中医有很多种,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目前大多数医家使用的是脏腑辨证体系,院校教育老师教的也是这种辨证体系,但是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临床中也会用到,所以在临床中要做好一个临床医生其它的辨证体系也要认真学习,临床中可自由切换,张老以前也提到过这个问题,当他治疗一个精神类疾病用脏腑辨证体系解决不好是,改用伤寒法收到很好疗效,此处伤寒法应该就是六经辨证法。这些辨证体系不能混用,不能用六经辨证体系去解读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也不能单纯的用六经辨证体系去解读脏腑辨证体系,就如张老说的风寒和风热不可混用,风寒型感冒不需用解毒药。

由此小郎中体会到我们学习前辈经验时,是否也按照了他当时使用的辨证体系去学习去解读,如果我们按照自己头脑中固有的思想去解读,有可能会误读,即使当时觉得明白了,到用的时候反而疗效不佳,这时就要反思是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我认为大概率是辨证体系的运用出了问题,这种问题在读古人书时更为常见。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医生参考学习,患者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勿盲目试用,因自行试用产生的任何问题,本号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飞雪初降已暮天

烛影摇红忆残年

春来人言无限好

吾爱书城不羡仙

志存高远修仁术 勤勉笃行励后学

一襟明月,抱拙博览古今书

两袖清风,悬壶济世百年业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