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命运与生死,生命与母爱——解读史铁生代表作《我与地坛》

 陈巽之的图书馆 2022-12-04 发布于山西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长篇抒情散文代表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载了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这座古园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尤其是花费了大量篇幅,抒发了自己对于命运与生死问题的理解与感悟。

图片

文章蕴含了史铁生对人生痛彻的感悟,对母爱深情的赞美,字里行间充满着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文章语言宁静自然、朴实厚重,真实展现了作者从一个绝望的人,奋力自救、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深情思念。

著名作家韩少功对此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便没有其他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解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地坛”;二是 “母亲”。不论是地坛还是母亲,都是给予作者生死感悟、重获新生的精神源泉。 

(1)

面对地坛,感悟生死

史铁生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到陕西延安插队落户。在延安的日子异常艰苦,年仅二十一岁的史铁生因积劳成疾,下肢意外瘫痪。转回北京住院,但不幸的是,再也没能够站起来。

一生中最得意的年纪,突然失去了双腿,这对史铁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打击。

他摇着轮椅,每天来到离家最近的地坛公园,对着四百多年前的古老建筑地坛,专心致志地想着关于生和死的事。

在文章中,史铁生写道:“我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地坛就像一位人生道路上的导师,一位大彻大悟的智者,默默地注视着陷入困顿中的年轻人。

精诚所至。

最终,史铁生找到了关于生与死的全部答案。

图片

处于绝境中的史铁生意识到,生和死的关系,就好比因与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先有因。死只是瞬间的事情,而生却要曲折漫长得多。

所以只有先想通死,才能逐渐想透生。

史铁生想通了死,想出的结果是:“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凝视着地坛,这座历经沧桑的古老建筑,他想,既然死是必然的、不必急于求成的,他反而下定了决心,要“试着活一活看”。

“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是不是?”正是因为冷静的思索,他开始学会坦然面对生命:在困境面前要坚强的走下去,绝对不能盲目的去选择死亡。

图片

人的生命只有这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在这仅有的一次,就应该好好地去把握。既然来到世上走一遭,就要走得值得,走得有价值。

死,只需一时的勇气;而生,却需要一世的信心。

这些思考,逐渐构建成了史铁生的“向死而生”生死观。

史铁生不甘于没有价值的离别这个世界,于是选择了写作。

他自己这样说:“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

地坛给了史铁生灵感、智慧和力量,他终于成功了。

史铁生用纸和笔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之后的创作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最终,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留下了浓厚的、有特色的一笔。

(2)

力量之源,来自母爱

解读《我与地坛》的另一个重点,是对文中“母爱”的理解。

在我们的生命里,母爱好象空气一般平淡,只有在感冒时才能发现她的存在;母爱就象泉水一样平凡,只有在干涸时才觉察到她的可贵;母爱还象日光一般平和,只有在阴雨的夜晚才能体会到她的慈爱与光明。

在《我与地坛》里,史铁生通过细腻描写母亲对自己的爱,表达了母爱的伟大。

史铁生在人生最意气风发之时,突然失去双腿,这对于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无疑如雷轰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曾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着关于死的事”。

在经历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对生的意念。

图片

在《我与地坛》的第二部分,作者采用自叙的手法,对母爱进行了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描写。

母亲的爱是坚忍的:在她突遇儿子“长到二十岁时突然截瘫”,要承受截瘫打击的时候,她没有退缩。而是用她那柔弱的肩膀,默默地承受了“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苦难。只要儿子坚强的活下去,她甚至愿意用自己的双腿,去换取儿子残废的双腿。

文章描写母亲送他去地坛时的姿势,那“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的心情,让读者脑海中立马浮现出一位善良的母亲,四处张望,不放心孩子的样子。既想宽慰儿子的痛楚,又怕会无意间伤害到的矛盾,纠结着可怜的母亲。

母亲的爱还是豁达和聪智的:母亲经常鼓励史铁生出去走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让儿子明白未来的路,需要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去面对。因为她明白“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

正是因为母亲豁达聪智的爱,让史铁生懂得珍惜生命,珍爱生命,珍重生命,最终走上一条自强不息的人生之路。

世间有万般情和爱,唯有母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

没有一个母亲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沉沦。看到整天在轮椅上度过的史铁生,母亲的心都在流血,有些话想说又不敢说,生活得小心翼翼,生怕刺激到他敏感的内心。

在母亲的精神鼓舞下,史铁生坚强勇敢地去面对苦难和挫折。

后来史铁生的文章崭露头角,在他第一次得奖的时候,希望能用自己的成绩给母亲一个小小的安慰。可是非常遗憾,他的母亲永远不会知道了。母亲已经在另一个“世界”默默地为他守候着,祝福着。

作者悲切地自问:“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

图片

在《我与地坛》的文章中,作者还表达了“因自己的不幸冲昏了头”,而对母爱熟视无睹的忏悔。“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懊悔之情溢于言表。

最后,作者写到母亲“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相信任何人读到这里,都会眼眶湿润。

总之,作者遭遇到命运的巨大打击,经历了狂躁怨恨、悲观沉沦、痛苦反省之后,在地坛、在母亲宁静温暖的怀抱里,通过深沉的哲理思考,参透了生命的真谛,彻悟了人生的意义,完成了一次最艰难的思想飞跃。

图片

(3)

地坛、母亲是作者走出残废阴影的精神支柱。

《我与地坛》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获得广大作家、文学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我与地坛》这部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作品,是史铁生留给这个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

如今,《我与地坛》中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还被纳入高中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想必一定会有更多的人能从中受益,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值得每一个热爱生命、感恩母爱的人去读一读。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