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好的“我帮忙”,为什么变成“应该的”

 转型刚刚好 2022-12-04 发布于北京

“不让好人吃亏”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基本点。这可以保障那些愿意在规则并不完备的情况下,愿意主动付出的员工利益,而这种事后的奖励机制,又可以激励其他不愿意主动付出的人,最终企业形成了积极主动的文化


“隔壁老王”又碰上了烦心事。

他发现,早先自己出于好心的“帮忙”行为,逐渐变成了别人眼中“应该做的“,不仅听不到任何感谢的话,甚至稍微做点慢一点,都会引来些许的抱怨,老王暗暗告诉自己:我TM有病呀。


 

其实,老王真没“病”,“病”的是管理机制,组织中再正常不过的逻辑是“好人有好报”以及“好报有好人”,当这两个逻辑都失去效用时,一时的好心难敌时间的磨砺和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除了少数优秀分子日复一日的坚持外,大多数情况下,“老王们”都选择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然后就默默的“不再帮忙了”。

这其实是一种双输。

对公司而言,从来没有哪一条制度和规则,能够在事前把所有的利益和问题交代清楚,过程中总会有关注不到的地方,这个时候一定需要员工和管理者的奉献和牺牲,这是必须的,所有的制度设计都不敢说尽善尽美,甚至很多制度面临“出台即过时”的尴尬,因为实际工作一直出于变化中,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和修正。


 

但问题是,如果当时选择奉献和牺牲的当事人,最终毫无所获或者招来怨言,那么很少有人能够坚持继续奉献和牺牲,最终让企业的“旁观者心态”与“受害者心态”与日俱增。

因此,“不让好人吃亏”应该成为企业文化的基本点。这可以保障那些愿意在规则并不完备的情况下,愿意主动付出的员工利益,而这种事后的奖励机制(并不一定是钱),又可以激励其他不愿意主动付出的人,最终企业形成了积极主动的文化和氛围,既可以弥补制度与流程的自身缺陷,又可以提升团队的凝聚力,这是帮助企业进入到正向循环文化的前提。


 

可能有人会说:不给钱,就没人办好事了?难道世风日下?这又是典型的“站在道德高地”来思考问题。

第一,“好人有好报”的奖励机制,并不一定都是钱本身。有时,领导者的点赞和当众表扬,以及企业中一直存在的证书机制,或者一份小礼物,都是一种奖励方式。奖励不在大小,而在心意和导向,正确的导向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对企业而言,这是花小钱办大事。

第二,要区分一时的“好心”与持续的“好心”。一时的“好心”相对容易,当第一次的“好心”换来好报(被激励),那么接下来他还会第二次、第三次,这种不断的重复,就会换来习惯,习惯慢慢成为意识,这样的人越多,企业文化的正向激励作用越大。但,如果第一次的“好心”换来“恶报”,我们不排除还会有少数人能继续坚持“好心”,但大多数人会感受到负激励,然后就停止了“好心”的行为。想想两年热议的“跌倒老人扶不扶”的问题,那些愿意帮忙但最终却没能施以援手的人,他们当时的内心在想什么,你就明白,企业需要的是持续的“好心”,而不是一时的“好心“。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能按照“所有人都是伟人”的逻辑来管理企业。那样的道德标准很高,需要时间和过程,企业本身就是市场一份子,引入市场机制来进行内部调节,这本身就是企业的应有之义。

欢迎各位看官点评一二,正方反方皆欢迎,在此不胜感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