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杨继刚(微信公众号:转型刚刚好)
这个周末,当当网因1人确诊、66人隔离事件被政府约谈,成为北京启动复工复产后首个办公场所疫情感染案例。这给正在陆续启动的企业复工复产带来新的挑战。而近日公布的《北京市工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企业疫情防控指引》中,特别提出了“降低人员住宿和办公密度,每人占有面积不少于2.5㎡,设立隔离观察区”等管理措施,来帮助企业降低因复工所带来的疫情防控压力。

能将人均办公面积2.5平米的指标都量化出来,客观的说,政府是认真的。对企业管理者而言,现实的挑战是:人均办公面积2.5平米,能否拯救团队复工?病毒可以隔离,但业务必须运转,除了继续居家办公的企业,那些已经复工复产的公司,在人均2.5平米的办公室内,该如何打赢这场“复工”保卫战,需要过三关:尽管复工了,但业务要恢复到常态,尚需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团队心态的变化。作为管理者,你一定能洞察到:经历过史上最长的春节假期,带着对病毒的担忧再回到工作岗位,已经和年会上那个踌躇满志、神采奕奕的TA不太一样了。你面前的员工,可能会有“三怕”:一怕病毒传染,二怕收入受损,三怕未来迷茫。为什么怕?说到底,其实是信心。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很多人的新年计划。而到目前为止,还未到拐点的数据,也会让大家心有不安。一场疫情,不仅会打乱社会的节奏,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态和视角。疫情过后,可能会有行业的深度洗牌,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疫情过后不会像没发生那样。未来不确定,信心就受影响。从具体表现看,员工普遍需要增强三个信心,换句话说,他们内心有三个疑问: ——个人层面对应的问题:我和我的家人如何保障安全?这是人之常情,也是身处疫情中每一个个体内心最直接的问题。这方面的主体是政府、社会、社区,企业需要在办公室帮助大家打造防控疫情的健康环境。比如消毒问题,办公支持问题,为员工安全办公创造各种便利条件。或者,还可以给员工开设危机下的压力与情绪管理等课程,从身心角度帮助员工恢复常态,特别是提升战胜疫情的信心。
全社会都按了暂停键,没有哪家企业能置身事外,因此,业务受影响是大概率事件。复工之后,员工最关心的是今年的业务目标能否达成,公司能否降低下考核标准,今年绩效怎么办,奖金目标是否能达成,家庭收入会不会受影响。千万不要嫌弃这些问题“俗”,这就是每一个员工个体在危机时刻的第一反应。所以,管理者要不要调整业务目标,要不要变动绩效,要不要带着大家重新制定关键行动计划等等,都成为影响员工信心的大问题。
毫无疑问,这场疫情将改变一些行业的结构和生态。比如,人们对电商业态的重新认知,对上下游供应链的深刻洞察,对传统线下业务模式的过度依赖,对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全新理解,甚至包括对建筑结构、居家防疫、垃圾分类等问题的关注,都将带动很多行业发生深刻变革。那么,公司所在的行业,会有哪些变化,对公司是否有利,我们做了哪些准备,我们能在疫情后的行业变革中脱颖而出吗,我今后的职业生涯是否需要重新规划等等。
所以,作为管理者,和大家一起探讨疫情对行业、对企业的战略影响,疫情后行业布局和公司优势该如何发挥等等,会有助于团队信心的增强。(该段落排版重复,后台不可修改,可跳过)尽管复工了,但业务要恢复到常态,尚需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团队心态的变化。作为管理者,你一定能洞察到:经历过史上最长的春节假期,带着对病毒的担忧再回到工作岗位,已经和年会上那个踌躇满志、神采奕奕的TA不太一样了。你面前的员工,可能会有“三怕”:一怕病毒传染,二怕收入受损,三怕未来迷茫。为什么怕?说到底,其实是信心。这是复工后,业务层面最现实的问题。你的企业复工了,供应商、经销商、合作伙伴复工了吗?如果他们不复工,订单体系如何循环起来?其实,更大的影响在“社会供应链”——这次疫情让很多行业进入停滞状态,再重新启动,需要时间,如果社会供应链无法正常运转,你的业务要恢复常态非常难。
从业务(订单或收入)层面看,一线员工同样会有三个问题,需要管理者给予信心:要相信,业绩治百病。订单,才是货真价实的团队信心。因此,想办法拿订单,是管理者的第一要务。同时,如果客户能给订单,但给订单的时间遥遥无期,对团队的打击也很大。和时间赛跑,和对手赛跑,拿订单才是硬道理。- 第一时间启动客户调研,要准确摸清客户当前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 实施客户温暖计划,要做好与客户一起作战的准备,通过实时沟通,提供最快的响应和服务;
- 完成复工后首批订单交付阶段路线图,公司各模块按照路线图进入到业务状态,一旦忙起来,哪有功夫“担心”?

是的,交付是个问题。为什么,因为很多企业还不是完全100%到岗复工。这就对正常的产品或服务交付体系提出挑战,内部的某个流程节点可能会成为订单交付中的障碍点。最终会影响客户交付,扰乱团队军心。- 如果可以内部解决,相关岗位员工火线复工,或者内部调岗,保证产品交付无障碍(这会检验管理者日常团队管理中,是否有成熟的轮岗机制,是否有关键时刻顶上去的团队文化);
- 如果内部无法解决,联系外包商或合作伙伴,通过协作模式,扫除产品交付隐患,最终赢得客户满意(这会检验公司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关系维护问题,如果总是高高在上,恐怕这招就不灵了);

直接说吧,一定不靠谱。这会受地域影响,也会受物流、零部件、贸易商等影响,因此,要做好上下游无法联动起来的准备。难道只能被动等待不开工?管理者该怎么做?
- 如果确认现有的上下游合作伙伴复工节奏不一致,管理者要驱动团队找到已复工的其他同行业合作伙伴,谁能帮我们,就找谁,一切为复工服务;
- 如果实在找不到替代合作伙伴,能否基于现有资源满足客户部分需求,或者先启动非核心业务,利用现有资源支持到客户需求;
- 如果前两条路行不通,可能就需要管理者带领团队讨论客户当下的需求所在,我们能做些什么,就像五菱上个周造口罩一样,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及,一样会有客户满意。
第三关:火线创新关
之所以称之为“火线创新”,是因为当下正处于特殊的疫情时刻,这毕竟不是工作常态,但企业又要面对当前的疫情突发情况,总不能把头埋在沙子里,在过去的业务上停滞不前吧。因此,火线创新,比拼的就是企业遇到危机绝处逢生的能力。
客户也在抗疫,也会遇到突发问题,也会有疫情时刻的突发需求。因此,企业当下的创新,是否可以雪中送炭,围绕客户当下最迫切的需求,快速研发上线,第一时间进行响应,这是火线创新最生动的写照。比如,这次西贝推出的全程无接触配餐、吉利和北汽火线研发的带有类似N95口罩防病毒功能的车内净化系统,这些都是在疫情“逼迫”下的火线创新。这次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之一,就是在线旅游服务商,包括携程、同程等在内,面临大量的客户订单流失,新订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怎么办?同程开启了卖菜服务,从卖票到卖菜,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也是在主营业务之外,围绕当下客户需求进行的业务创新。没办法,要活下去,要有收入进来,要养活团队,这是为企业生存的火线创新模式。
疫情总会过去,工作总会回归常态。如果你的企业恰巧财大气粗,账上躺着很多钱,毫无现金压力,而且能承受半年无订单的业务损失,怎么办?除了前两个视角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投入时间和精力,研究疫情结束后对所在行业的深刻影响,然后针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布局和调整,做好疫情后创新产品或服务的系统开发,别人天天着急,你却可以踏下心来做研发,你的企业得多性感呀。对企业而言,过了这三关,疫情才算完。有细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文章到目前为止,我没有提到现金流这一关。没错,为什么不提现金流昵?是因为,如果企业扛不住这三个月的现金流压力,恐怕连过关的本钱都没有。
TOP1:复工第一周:收下这份团队管理指南
TOP2:一场疫情,让谁现了原形
TOP3:关键时刻,信任去哪儿了
TOP4:优秀员工离职,真相扎心了……
TOP5:“不惜一切代价”的代价是什么
TOP6:2020,与常识同行,与周期共舞
TOP7:除了减税降费,企业还可以这样走出难关(五招)
TOP8:别光顾战“疫”了:复工后职场加速的三个能量包
TOP9:远程协作,居家办公,团队高效沟通解决方案
TOP10:团队“防疫”手册:搞定三类“寄生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