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招,解决业绩与价值观的长期背离

 转型刚刚好 2022-12-04 发布于北京

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接受长期的“精神分裂”

  文/杨继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转型刚刚好)

在上一篇文章(这三个“元凶”,造成了业绩与价值观的长期背离)中,我们分享了业绩与价值观背离的三个主要原因。业绩与价值观长期背离,就会引发企业经营的“精神分裂”:为了业绩妥协,导致价值观败退;为了捍卫价值观,业绩动荡下滑。长时间的左右摇摆,不仅会耗费企业的管理资源,还会加剧员工的分化,最终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该如何终结这种长期的“精神分裂”?本质上,还是要让业绩与价值观合二为一。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01第一招:选对人
—————————————

与志同道合的人干事创业

选对人,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把好招聘那道关。一般而言,对一个人业绩与能力的评价,早就有成熟的量化体系。过去的最佳实践、相关的资格经历、行业的背景调查等等,都能帮助企业确认应聘者的过往业绩和能力水平。但,价值观很难通过有效的工具手段测试出来,即便是一些第三方的测评体系,也很难评价一个人真实的价值观,因此,企业往往采取多轮(人)面试的方式,增加面试关口,选用更具洞察力的面试官,来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早期的阿里招聘,马云都要扮演最后的面试官;小米的雷军也多次提到,他很长一段时间最重要的事就是招聘;而黑石的苏世民,也曾在访谈中提到,直到现在,他都会拿出很大精力投入到面试中来。说到底,老板亲自出马来闻“味道”(文化与价值观),能减少看走眼的概率,还能揭穿很多人的“价值观面具”。有了这些做准备,招聘那道关,就能减少很多隐患。

第二层含义,是选拔和晋级时刻。招聘时是“对的人”,能保证以后就一定是对的人吗?未必。先不说招聘面试的水平如何,入职时,那些真的业绩与价值观层面“双优”的人,也并不能保证一直“双优”。原因有很多,比如:自身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选择、对公司的发展信心等等。所以,企业家和管理者要做好准备:你面试过的“对的人”,肯定会有一部分在后续的发展中“掉队”。因此,在公司的选拔和晋级时刻,还是需要管理者在业绩和价值观层面再次进行客观考评,选择那些持续“双优”的人进入到管理梯队,不存在所谓的“免检”,老板和管理者也不能随意“拍脑袋”决定,这才能保证业绩与价值观的合二为一。

02第二招:业绩成为价值观
—————————————

让评价标准“合二为一”

谁规定了业绩和价值观就不能一致?难道它们就必须天然分离吗?从企业的盈利属性看,业绩本就是企业的生存底线,持续健康增长的业绩,难道不应该成为企业价值观的应有之意吗?因此,把业绩写入价值观,把业绩表现作为员工价值观行为评价的一部分,就非常重要。

这就涉及到,什么样的业绩,才是符合企业价值观的业绩。显然,合规的、持续的、创新的、符合公司战略发展要求的业绩,才是好业绩。那种为了业绩不择手段,不合规、不可持续、今天有明天无、让公司短期得利长期受损的业绩,就是“有毒”的业绩。我们经常说,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但在业绩层面,很多老板与管理者很难“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为了能有业绩,就可以纵容或默许某些行为,那种见不得阳光,不符合规矩的业绩,不仅不会让企业得利,还会影响组织健康,这种杀伤力往往让企业痛不欲生。

说到这,大家也就明白了:追求业绩本就是企业的天然属性,业绩也应该成为企业的价值观,只不过,很多企业为了短期业绩主动牺牲了原则和底线,为了“有毒的业绩”,一再妥协和退让,才会让业绩和价值观渐行渐远,这才是业绩与价值观背离的“万恶之源”。所以,让“好业绩”成为企业的价值观,就成为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当务之急,远离“有毒的业绩”,坚持“好业绩”,就会让“良币驱逐劣币”,进而实现企业的良性增长。

这方面的典范是阿里。阿里的考核体系中,业绩与价值观5:5。什么意思?价值观不一致的,清除;业绩没达标的(或者有毒的),清除。对于业绩达标但价值观不一致的清除,大家很容易理解,没有和公司保持一致。但,价值观达标业绩不达标的也要清除,很多人就会觉得可惜,至少要给几次机会。问题是,有啥可惜的?为什么要多给机会?如何避免“心生怜悯”的退让?一旦老板和管理者“业绩不行,但价值观可以,再培养培养”的思维固化,可能会助长一些人的“表演水平”——只需要在态度上表现出拥护老板、忠诚于公司,关键时刻表达自己和公司保持一致,就能免于淘汰。老板们呀,请收起这些一厢情愿的“好心”吧。这样做,企业最终留下的,恐怕不是那些能征善战的将才,而是靠表态尽忠的人,这难道就是企业想要的文化与价值观?

03第三招:文化与价值观进化
—————————————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在管理层面,企业发展的根本矛盾在哪里?答:企业发展水平与人才水平的不匹配——要么企业发展快,公司内部人才水平跟不上;要么人才发展快,公司发展水平没跟上。大家想想看,很多公司的离职解聘是不是和这个根本矛盾有关?所以,企业家和管理者也要保持敬畏之心,也要推进公司的进化,其中就包括文化与价值观。如果适应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外部环境,如何让天下英才为我所用,这都是企业进化的应有之意。

文化与价值观如何进化?有三个途径:第一,回归公司的战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公司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同,这就意味着,文化与价值观需要与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相匹配。总拿创业期的文化与价值观,来指导成熟期的企业发展,一定会出现激励的碰撞和不适;第二,回归公司的业务属性,制造型公司与研发型公司、销售型公司,其文化与价值观的侧重点一定不同,如果企业的业务形态发生改变,文化与价值观要随之调整,特别是那些正在转型期的企业;第三,回归公司的成长复盘。多年来,公司发生过一些内部观点交锋和重要事件,从这些实际问题出发,企业家和管理者要不断总结和思考,哪些文化与价值观可能存在问题,哪些需要更新和完善,实现文化与价值观的自生长,特别是将“双优”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纳入进来,这才能实现文化与价值观的持续进化。

这个话题确实不轻松,写出来需要勇气。老铁们,点个“在看”,转一个吧。

相关视频链接:雷军坚守的“三面红旗”

TOP1:复工第一周:收下这份团队管理指南

TOP2:不行、不会、做不到,“否认三连”的员工怎么办

TOP3:读完《瘟疫与人》,想和大家分享3个管理启示

TOP4:“偏执狂”杰克.韦尔奇:清教徒的3个管理遗产

TOP5:张文宏的率真,揭开了领导力的3个“真北”

TOP6:这三个“元凶”,造成了业绩与价值观的长期背离

TOP7:除了减税降费,企业还可以这样走出难关(五招)

TOP8:那些讨好员工的管理者,最后怎么样了

TOP9:苏世民:黑石50万员工,在我眼里是小微企业

TOP10:“创新”快听腻了吧,咱来说说企业的4个“不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