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发《素质教育》2019年5月 例谈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直观情境的有效设计与运用 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民族中心小学 黄祖菊 邮编:444324 摘 要:在小学教学中,要想做好其他学科教学,必须要做好小学语文教学,这是小学生学习的基础所在。为了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必须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中,创设直观情境是行之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方法。创设直观情境实施情境教学不但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教学;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 ;直观情境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知识的呈现形式,努力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创设教育情境,以“物”激“情”,以“情”激“辞”,以“辞”促“思”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探究天地奥秘和事物规律。 一、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比如在教《自选商场》课文的学词、认字这一环节中,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师出示了文中的牛奶、牙膏、铅笔、尺子、毛巾、面包、作业本、洗衣粉、火腿肠等9种学习生活用品。学生看到精美的物品之后,眼睛都亮了,纷纷脱口而出,读出了它们的名称。让学生给精美物品贴标签,分类更是本环节教学的一个沸点。在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又快又准的贴出物品相应的名称。上述环节中,教师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情境,力求识用结合。通过实物演示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认字符号与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起来。这时学生对汉字的记忆就不再只是符号的记忆,而是表象的记忆,表象记忆中每个表象将大量命题以一个功能单元存入记忆系统,可节省很多记忆的空间,减少工作记忆的负担。 二、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描写了许多动人的画面。用图画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课文中的形象一下子就鲜明起来。无数事实表明,在教室里只要图画一展示,孩子的眼睛就亮了。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集训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例如《海底世界》这篇常识性课文,向学生揭示了海底的奥秘,老师应设法通过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到海底去。上课前,李吉林准备好一张用蓝色画成的大海图作景,然后剪了一个潜水员的剪纸,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担当潜水员,潜入大海深处去进行现场观察。随着老师的语言描述,学生仿佛真的来到大海深处,感受特别真切! 三、利用多媒体呈现情境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教学领域也越来越多地运用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它具有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优势,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它具有直观、形象性,运用方便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和巩固知识,在学习中体会乐趣,从而达到“我要学”,“我爱学”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具有多种功效:1.可以节省时间,增加课堂容量,在单位时间内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2.使课文内容形象、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把握、加深印象。如海口市第九小学教师伍作才在教《我应该感到自豪》一文时,沙漠对于长期生活在海南的学生来说,的确十分陌生,如何帮助学生形象感悟沙漠呢?情境创设应该说是理解此类内容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先激活学生的前期经验,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沙漠,接着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一段沙漠的录像,再现沙漠的情境,再说一说沙漠留下的印象。课上到这里,学生对沙漠的感知已经差不多了,教师借机顺势而导,引出了课文中用了那些词语来描写沙漠?让学生找、标、读描写沙漠的词语,并要求读出理解来。图文结合,说读结合,学生脑海里一定有了沙漠的图式,这图式来自于学生的直接感悟。3.声、情、图并茂,渲染情境,引起共鸣。如海口市第九小学黄花艳在教《泊船瓜洲》时,为了突破诗中所提到的京口、瓜洲、钟山三地所处的具体位置这一难点。教师利用动画效果制作出一幅长江图,由学生发言,一边在长江两岸呈现这几处地点,学生马上就一目了然了。接下来,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望着故乡的方向的图又马上呈现出来,学生的理解又进一步,这时再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让学生在音乐、图、诗中融情入境。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去学习古诗,体悟古诗。而在《游子吟》中,当学生在说出自己感动的诗句后,教师又接着利用 FLASH,随机播放了五幅感人至深的母子图,伴有古筝曲,移情入境。在这样的意境中,让学生去吟咏课文,水到渠成地自然而然地就能读出诗的意味了。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整合为学生学习古诗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增强了古诗词欣赏的直观性、情境性。 四、配合肢体语言,展现情境 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些句子的词语,如表示动作的词,可以配合肢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下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在这句话中,“上下翻飞”、“撒”两个词,教师用口头难以讲清,这时就可以配合动作,向学生展现,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而且印象深刻。 五、讲故事创设情境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语文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语文。而创设故事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海口市英才小学王鹏在教《g k h》一文时,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情境图便是:“弟弟河边捉蝌蚪,哥哥跑来劝阻他,小弟弟,很听话,忙把蝌蚪放回家。”)用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老师和学生共同讲故事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完成了由“河”到h,到“哥”到g,由“蝌”到k,由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对象建立新的联系的过程,将拼音教学化难为易,寓学于玩,既增加了学习的情趣,又渗透了文化素质的教育。 六、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德国作曲家舒曼曾经这样说:“一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现象都可以用音乐传达出来。”音乐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更易于激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而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应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感情要与语文内容相通,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功能,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海口市第九小学黄花艳在教《泊船瓜洲》时,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眺望家乡的方向,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在引导学生想象的同时,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子,就和当时的明月下的江南春景图相辅相成,月光下微波粼粼的江水,静而不止,流而不喧,还有,春天一切都开始萌动……学生在音乐中感知,放飞自己的联想,入情入境,文字蕴涵的思乡之情久久在他们心中激荡,这样生出来的感受是丰满的。此外,在《高山流水》舒缓的音乐声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随着孟郊的思绪一起回顾往日与慈母生活困顿的一幕幕,感受着彼此的母子亲情,还有浓浓的游子之心。也读出了他们独特的阅读体验。音乐所起到的渲染的作用是老师无法用语言来替代的。音乐的情感启发,可以使欣赏者积极地调动各种情感触觉以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当学生对古诗的意境处于一种知在心中而难以有言表的境地时,教师巧妙地在诗中融入音乐,可以阅读着眼前诗词,脑海幻化出视觉形象,从而达到更深层次地把握诗歌的情境,情感达成共鸣,又在另一方面悟到诗歌音乐美的特点。 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对一时找不到合适曲子的课文,在教学必需时,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的表演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问题是要运用恰当。有些接近儿童生活的课文,有相适应的歌曲,不妨让学生自己轻唱或哼唱,同样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既是表演,就得担当角色。担当了角色,孩子就由“本角色”变为“他角色”,那种新异感往往使他们激动不已。当然表演角色不只是个别学生,有时全体学生都是角色担当者。 以表演体会情境,孩子担当的角色一般是课文中原有的,有时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为了增加效果,还另外增添角色。如扮演课本剧《晏子使楚》就增添陪同晏子的大臣们、楚王的皇后以及公主、王子们等角色。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课堂上,如能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动一动,演一演,效果也是不错的。如教《夏夜多美》一文时,在角色扮演这一环节,蚂蚁、睡莲、小蜻蜓、萤火虫等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扮演角色的,当观众的,个个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表演开始,“蚂蚁”、“小睡莲”、“小蜻蜓”、“萤火虫”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很快进入了课文描写的情境之中。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的同学。此情此境中,学生的情感很自然移入所扮演的、担当的角色,加上语言描绘,从而感受到夏夜的景色美,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心灵美。 参考文献: [1]黄琴,郭恺.创设情景,引导探究――以《老人与海鸥》课文为例[J].江西教育,2016(18). [2]付佳佳.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