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絮凉州词之二 凉州词的主要成就及其在 一、凉州词产生的宏观背景(中) (二)凉州的经济格局和战略地位 1.农耕经济 ![]() ![]() 畜牧业在古代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民谣“凉州之畜为天下饶”,足可证明河西畜牧业的发达。历朝在凉州设立马苑,向国家提供良马种畜和畜产品。武威及河西出土的铜奔马及许多马牛羊文物,就反映了河西畜牧业的繁荣。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载:“祁连山美水茂草,山中冬温夏凉,宜放牧,牛羊充肥,乳酪浓好……”山丹焉支山有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军马场。唐代以前,河西在粮食,特别是战马方面比东部占有优势,“凉州畜牧甲天下” “凉州大马,走遍天下(横行天下)”,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共识。宋朝未占据河西,得不到战马资源,是军事连连失败的原因之一。 ![]() 武威等河西四郡,两汉时期已经是区域性的商贸中心。东汉末年,“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后汉书·孔奋传》)北魏时期的凉州,“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温子升·《凉州乐歌》)隋炀帝西巡河西,在张掖主持召开27国交易会。唐朝时期,“凉州为河西都会,襟带西番、葱右诸国,商旅往来,无有停绝。”(《大唐西域记》)大量的西域胡商经凉州到长安、洛阳等内陆经商,其中有不少定居凉州。西夏时期,凉州是仅次于兴庆(今银川市)的大都市,清人吴广成称为“天府之国”(《西夏书事》)。明清时期的凉州是“市廛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货稠”(沈翔·《凉州怀古》)的商贸重镇。张掖、敦煌、酒泉、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经济发达,是区域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明清时期的河西,仍然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流传着“金张掖”“银武威”“金凉州”的美称。 ![]()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集中体现。河西的不少城市建成2000多年而城址未迁,城名未改,成为区域性的经济文化中心。武威郡治所姑臧,既是四凉古都,又是连续2000多年的州府治所,河西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和长安以西最大的国际性商业都会;前凉姑臧城是中国都城格局的鼻祖。张掖、敦煌、酒泉、居延同样是驰名中外的国际化城市。 ![]() 陈寅恪先生指出:“姑臧本为凉州政治文化中心,复经张氏增修,遂成河西模范之城邑,亦如中原之有洛阳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附都城建筑》)李暠曾孙李冲父子受命为北魏政权规划营造洛阳新都时,就参照了姑臧城的模式,创造了洛阳格局,而洛阳格局又影响到东魏都城邺城和唐都长安的营建。 ![]() ![]() 东汉后期,凉州军事势力再度勃兴,其代表人物是以段颎、皇甫规、张奂为代表的“凉州三明”(段颎字纪明、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他们在御外征战、平定内乱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东汉的虎臣名将。 ![]() 东汉末期至三国时期,以董卓为代表的凉州军事势力膨胀,造就了一批凉州军阀势力,号称“凉州军团”或“凉州部曲”,造成了数十年的军阀割据局面。代表人物如皇甫嵩、贾诩、张绣、马超、姜维等。由于凉州军事势力的勃兴而导致凉州霸权政治的出现,这是汉魏政治、军事史上的一大特色。 历史上凉州籍军事将领较多,其中段颎官至东汉太尉,封侯;贾诩是曹操五大谋士之一,官至太尉,封侯;段业、沮渠蒙逊、李暠、李轨曾割地称王。历史上曾有“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谚语。 ![]() 在陆权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所决定,中央王朝对外拓展的方向主要是向西的,这是因为:向东是波涛汹涌、碧波万顷的汪洋大海,只能望洋兴叹;向南是瘴气弥漫、湿热难当的热带雨林,难以长期立足;向北是大漠林草、地广人稀的荒寒之地,易于游牧而难以农耕;只有向西,可耕可牧,可进可退,人类才能适应自然的秉赋进行开拓。当中原王朝据有河西之后,才具备向西拓展的基础条件。这是河西归汉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所在。 ![]() 河西归汉,四郡设置,标志着西汉的政治统治、思想文化在河西的正式确立。河西地处中原王朝政治兴替的重要位置,河西的得失,对中央皇权政治的关系尤为重要。河西之得失,是衡量中原王朝治乱兴衰的分水岭。东汉发生的三次弃凉之议,既考量着当时的统治者,也考量着历代的统治者。凉州地处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地段,自古以来起着屏障关陇、连接新疆和西藏的作用,是巩固西北边防,经略西域的重要后方基地。正如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河西走廊》的主题词所言:“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河西走廊涉及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唯有掌控了河西走廊,方能掌控大西北,方能连结中亚乃至欧洲。清朝学者顾祖禹说:“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读史方舆纪要》),这无疑是对河西战略地位的历史总结和高度概括。 (话絮凉州词之二完。请君待看之三:一、凉州词产生的宏观背景(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