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身于孔子身后的儒家先行者——周公

 贡嘎山下的磨西 2022-12-04 发布于上海

今天,谈起儒家学说理论,很多人在想到孔子之时,大概不会想到别的人。殊不知,先于孔子500年的周公,其一生所言所行,才是儒家思想理论的实践开创来源。

王国维曾说过:“中国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在那段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一次巨大的风云动荡。当代著名学者许倬云先生说:“周代的建立,并不只是后世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朝代递嬗,也是整个文化体系与政治秩序的重新组合,并且从此奠定了中国文化系统的一些基本特色。” 其主要内容有:

一、建立“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其作用“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许倬云)

二、提出“天命”观念,“可以引申为两点:第一,统治者的治国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第二,超越的力量,亦即上天,对于人间秩序有监督与裁判的权力。这些观点,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突破。”(许倬云)

三、建立了一套完备周密的礼乐制度,为长治久安打下了道德和文化的根基。(何怀宏)

“正是从周代开始,中国才成为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的中国。不是说没有周替代商,就不会再有强大和统一的王朝国家,但一定不会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中国”。“(何怀宏)

作为周朝的开创者之一,其重要核心人物就是周公。

《尚书·大传》概括周公的功绩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从文王开始,周朝在逐步探索建立“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论,从而完成了政权建立的道德基础建设,到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代政时期,天下并不太平,周公以其卓越的能力,平定叛乱;封建诸国(同时创建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解决周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稳定权力结构);敕制礼乐,确定周王朝的社会结构与宗法等级(君臣、父子、兄弟等人伦关系以及衣食住行都有明确的礼仪规定,礼与乐结合,将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囊括在一个结构中,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以便社会形成遵守制度规定的风气)以礼治国。

还政于成王三年后,周公离世,作为周王朝江山得以稳固的第一功臣,他所创建的社会治理结构,奠定了周数百年的和平基业,使得在五六百年间,上百个诸侯小国在中华大地上能基本相安无事地和平共处,不怎么互相野蛮地征服吞并,这在世界文明史上,也是难得一睹的政治奇观。

更重要的是,这一切还影响了此后中国数千年的精神文化和制度塑形。

500年后的孔子,因为对自己是“周文”的传人有特别自觉,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势力衰微,诸侯国群雄纷争,战乱频仍,皆因“礼崩乐坏”,因而极力推崇周公、《周礼》。《论语》记载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继而又言:“甚矣吾衰也,久矣吴不复梦见周公。”皆可视作孔子对于周公所代表的社会政治、理论、道德的自觉继承和尊崇。

孔子曾自谦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整理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从总结古代先贤德行入手,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以礼治国的政治学说,进而形成了一整套儒家学说,其基础来源可以溯源到西周、到周公《周礼》。

孔子用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在列国中寻找可以推广实施以礼治国的机会,历尽艰辛终不得志,晚年开设私学,传授知识。他的学生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言语编辑成《论语》,更是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基于对于周朝治理的追忆、理解所诠释出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孔子对周公膜拜与推崇,体现在他的言论、书籍和一生的行为之中,他所构建所描述的就是周公所设计那种有秩序有礼仪的社会理想体系,周公所首倡的明德、慎罚、保民的德治思想,和周公所创造的礼乐文明等等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经孔子继承阐发,形成一个完整的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体系,历经后世贤哲不断丰富完善,影响了后世中国几千年。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是这样评价周公的:“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由此可见,周公——孔子,一脉相承。而周公,则是隐身在孔子身后的儒家思想的实践开创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