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先秦时期礼仪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njzyf 2016-12-23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中国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即是礼文化。号称“礼仪之邦”的中国,礼仪不但是伦理道德上的要求,而且在社会政治文化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严格的制度规范。它所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广,诸如朝廷政治体制、神鬼祭祀祈禳、科举、战争、修建、婚丧,无不与礼仪有关,它几乎囊括了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是一个庞大的概念系统。传统上,礼仪制度被划分为“吉、嘉、宾、军、凶”五礼。但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历朝历代的礼仪制度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发生了巨大演变。就礼乐文明的历史进程而言,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与初创期,同时也是早熟期,所以本篇文章主要探讨的是先秦时期礼仪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先秦礼仪制度的形成


华夏民族在遥远的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我们当然已经无法复原,但根据古代典籍与出土文物留给后世的珍贵资料来看,礼仪的真实存在是我们探求古代文明的具体参照之一。孔子就曾认为夏、商、周三代的礼仪是一脉相承的,而周礼集其大成,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可见,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并不是后人意念中的传承,而是历史事实的沿革。但是在周公治礼作乐之前之礼从何而来?礼仪又是如何从远古时期逐渐地演化为一种社会制度定型下来的?这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从文字的角度来看,《说文解字》中对于“礼”的解释是: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我们不难发现礼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礼制与原始宗教的关系


中国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从事采集、渔猎、农耕的方式进行生产生活。在人类的体质与思维活动有了一定的进步以后,他们开始意识到了自身的活动与自然界的种种关系,另一方面,因为无法合理地解释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人类的心里交织了太多的希望与恐惧,他们把自然力全部神化,从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这些宗教性的原始崇拜包括对自然力、祖先、图腾等的崇拜,这种群体性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具有了一定的仪式性。这在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很多,例如: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益稷》)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


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杜佑《通典》)


原古时期,人们舞动身体,高喊咒语,敲打器乐,这不但是一种原始的歌舞,而且是一种巫术和礼仪活动。人们这种大规模的活动与集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原始的宗教祭祀。《礼记·祭统》有载:“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的范围包括有天帝、日月、司命、社稷等。这些也都是祝祈福瑞的吉礼。从保留至今的文化遗址来看,那些积石冢、祭坛、神庙都暗含着一种仪式化的信息。如《通典·礼一》有记载:“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事实上,礼仪制度的演变历程曲折而又漫长。最系统完备的是西周的礼制,但是在考察其源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和原始的宗教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说礼对原始的宗教进行了改造,使之走向了伦理化与世俗化而对后世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礼制与宗法制度的关系


在原始的氏族社会到阶级社会迈进的过程当中,血缘因素是一以贯之的纽带,父系氏族的权威使人们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祭祀祖先的仪式,从而在夏、商、周三代产生了更加完备的血缘宗法制度。礼制也正是在和这种严格的宗法制度紧密相联的过程中建立与完善起来的。


夏代就有了宗法制度的萌芽,《礼记·礼运》中就有记载,“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以设制度,以立田里”①。到了商朝,家族宗统与中央集权的君统进一步结合,从《史记·殷本纪》来看,商朝所行的是“父死子继”为主,“兄终弟及”为辅的宗法制度②。周代的统治者进一步将这一制度进行了完善,在宗族上建立了一个由上到下的金字塔状的等级结构,维系这一结构的核心便是嫡长子继承制。同时,在这一时期,礼制为这一严格的宗法统治作出了自然得延伸,“礼是通过一系列典章仪式将建立在血缘亲疏基础之上的身份等级确定下来,以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秩序”③。


二、周公制礼作乐及其思想意义


(一)周公制礼作乐对于周王朝的巩固


在先秦时期,礼与乐是合而为一的整体,从社会结构的稳定来说,礼可以区别不同社会等级的人,但同时又使人与人之间甚至社会内部结构之间产生必然的矛盾,而此时就需要乐来进行协调。所以“乐”一方面指向人伦教化与人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礼仪制度能够顺利实行必须有赖于乐的配合。事实上从历史的发展观来看,礼与法有着进一步的联系与结合的同时,乐作为缘饰礼仪的一种外在形式,从人的道德情感上进行净化与洗礼,从而确立乐对于礼的服从。


 《尚书·大传》上记载:“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又说,“(周公)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后来的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礼的主要内容呢首先在于,周王是上天的元子(长子),称“天子”,是天下的共主,是“大宗”,而和周王有叔伯、兄弟关系的同姓诸侯是“小宗”;接下来是异姓诸侯(和周王室大多有亲戚关系)等。天子、诸侯、大夫、士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由这种有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和级别严格的等级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亲疏等礼仪制度。同时礼也是当时宗法制、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周公制礼作乐,对巩固周王朝发挥了重大作用。成王之时,西周刚刚建立不久,天下未定,成王十二岁继位,所以在国家政事上有赖于周公姬旦,他以其过人的谋略与智慧为周王朝修明礼制,拟定法度,为社会经济发展与法律礼制建全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此以后天下安宁,四十年不用刑罚,与其后继位的周康王统治时期一起史称“成康之治”。




(二)周公制礼作乐与先秦礼乐文明的繁荣


西周的礼乐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明。礼所强调的是高低贵贱、长幼亲疏,而乐注重的是无所偏倚,内外相和,所以,礼乐文明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调,它也是国家和谐的基础。所以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要使具体的礼仪制度与乐舞的使用都能够符合严格的等级规定,有利于周天子的统治,维护贵族的阶级利益。


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有: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


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也有: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徴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④。


以上礼乐之要义正是在周公制礼作乐的基础上进一步生发出来的,所以先秦时期的礼乐文明之繁荣与周公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三、先秦礼仪制度对儒学传统的影响


周公制礼作乐强调的是人间的德行,所主张的是明德慎罚、敬天保民,这一点也体现在周初成王时期今年以来实行的各项制度上。在此基础上所定型了的先秦礼仪制度对百家争鸣时期的儒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礼学以中正刚健、知书达礼的君子作为典范,关注现实人生的合理安排。所以先秦礼仪制度和儒家传统一脉相承,也体现了思想、制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


先秦礼仪制度对儒学传统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孔子特别推崇周公,他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他感叹自己的年衰,居然许久没有梦见周公了!又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意思是说,周礼是在借鉴了夏、商两代为政得失的基础上制定的,典制大备,足以为万世所鉴,所以他表示了“从周”的立场。


其二,礼是体现德治、仁政的途径。周公尚德,孔子又提出了“仁”的思想,但是,德和仁都是非常抽象的概念,而礼就是把德和仁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离开了德和仁,礼就不成其为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一个内心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怎么会去推行礼和乐呢?就是说,推行礼的人,首先应该是一名仁者,一名富于爱心的人。可见,礼与仁是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的。


其三,礼是修身的手段。在人类社会中,如果任何人都可以放纵自己的行为,那么,人就和禽兽没有了区别,社会也就没有了起码的秩序,也就没有办法再维持下去。所以,儒家和法家,尽管政见不同,但都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双方的分歧在于,究竟用什么来约束人。孔子主张认用内在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他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作为一名君子,一方面要广博地学习文献,积累深厚的知识,同时要用礼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因为礼是根据道德原则制定出来的。再者,例如,《宪问》记载,子路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是“成人”(完美的人)?孔子说,要成为完美的人,仅仅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是不够的,还要“文之以礼乐”,可见,礼乐是最重要的修身课目。


后来儒家还将先秦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整理,编成了《周礼》、《仪礼》和《礼记》三部非常重要的研究儒家文化与先秦文明的典籍。




综上所述,先秦时期礼仪制度的产生是和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紧密相关的,它是周王朝安邦定国的政治策略,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最好诠释。它与当时周天子一统天下时的分封、宗法、礼乐文明都息息相关,也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先声。时至今日,礼仪也是人类沟通交往所遵守的规范,学习礼仪知识与文化对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提升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社会现实意义。


注 释:


①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卷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第137页

②同上

③袁济喜.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M].2006年7月.第6页

④周少川、毛瑞方.光明日报.2008年8月19日


参考文献:


[1]袁济喜.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M].2006年7月

[2]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

[3]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卷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4]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7月

[5]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卷二)[M].北京大学.2005年7月


来源:惟淮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