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村、工业大道、纺织路……这里曾诞生一个又一个传奇

 哈哈狮的信箱 2022-12-04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潮起宜踏浪,风正好扬帆。
广州是中国制造重镇,
也是中国近现代工业一个重要发源地,
在中国工业史上写下了辉煌一页。

经历漫长的手工业萌芽,
19世纪40年代,
广州近代工业才在珠江沿岸拉开帷幕,
至今不到200年。
然而,
从最早的蒸汽船坞
到如今的高端智能制造,
广州人“敢为天下先”,
谱写了一连串的工业传奇,
创造了众多的全国和全球第一,
让广州人至今都引以为傲,深受鼓舞。

百年工业波澜壮阔,

广州工业发展的每个阶段
犹如一幅幅历史画卷,
承前启后又一脉相承。
如今,
广州制造业正雄心勃勃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图片
图片

萌芽

晚清时期




工者,农商之枢纽也。
内兴农利,外增商业,
皆非工不为功。

——张之洞 


柯拜船坞:开启近代工业
黄埔船局:可造铁甲战船


2018年,
中国科协发布了
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位于广州黄埔的柯拜船坞排在第一位。
同一批上榜的还有大名鼎鼎的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京张铁路等。

柯拜船坞凭什么
登上第一批的第一名?



究其缘由,广州一直是中外商贸文化交流的桥头堡,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外商率先在珠江口建起了柯拜船坞。

它是外商在中国经营的首家机器工厂,由此也成为广州近代工业的起点。

图片
19世纪50年代的长洲岛,近处为柯拜船坞(翻拍,中船黄埔文冲船舶供图)


柯拜船坞成广州近代工业起点

柯拜船坞位于今广州长洲岛黄埔文冲造船厂内。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进入“一口通商”时代,来华商船云集黄埔江面,为帆船提供修理服务的木船坞或泥船坞陆续在这一带兴起,称为“船栏”。

这些“船栏”设施简陋,
但生意很红火,
其中一些在东南亚一带还是佼佼者。

不过,近代以后,进出黄埔港的外商轮船越来越多,本地船栏已无法满足维修需求,外商只能派船员到黄埔来当监修。

1845年,一个名叫约翰·柯拜的苏格兰人随大英轮船公司“玛丽·伍德夫人”号抵达黄埔。

到黄埔后,柯拜租了几个“船栏”,雇了一批当地人,向他们传授了一些先进的船舶维修技术。

他雇用的这批本地工人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产业工人。

目睹广州商贸繁荣,
发现修船业利润丰厚,
柯拜便又租了一些“船栏”,
做起了修船的生意。
1851年,
他在黄埔长洲坪岗建了一座长约160米,
宽约24米的花岗石船坞,
坞口设有浮阀门,
用蒸汽动力水泵抽水,
命名为“柯拜船坞”。


据《广州市志》记载:“这是外国资本在广州经营的第一家近代船舶修造厂,也是中国近代工业最早出现的工厂,其规模在当时是全国最大的。

之后,外商纷纷效仿柯拜,在黄埔一带先后建起了12座船坞,其中就有柯拜的儿子小柯拜创办的录顺船坞。


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谭玉华博士表示,柯拜船坞、录顺船坞等雇佣的工人主要是当地人,先进的技术也随之传入中国,客观上推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大门。



洋务派在广州开办军工厂

柯拜船坞

为广州近代工业开了个头。
20多年后,
清廷内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以图“自强”“求富”。
这一时期,
广州工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1869年,两广总督瑞麟在广州文明门外聚贤坊筹建广州最早的广东机器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制造枪炮火药,并修理轮船。这是广东第一家官办的近代军工厂。

光绪二年(1876年),两广总督刘坤一用8万两白银,从外商手中购买了柯拜、录顺等黄埔船坞,作为机器局的造船厂。

1884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又将造船业务从机器局剥离,利用柯拜船坞和录顺船坞等厂房设备,创办了赫赫有名的黄埔船局。

至19世纪末,黄埔船局已能制造可以驶向大洋的战船,并成为清末中国四大船局之一,展示了100多年前“广州制造”的实力。
初蕊

20世纪初




机器巧,
则百艺兴,
制作盛。

——孙中山 


两大工业区 分布西村与“河南”
国货始崛起 “洋货”不得不降价


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
走向第一个小高潮。
辛亥革命终结了封建制度,
恰在此时,
欧美多数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无暇东顾。

在此背景下,
广州掀起一波实业救国的热潮,
在西村和“河南”建起了
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区,
初步建成广州近代工业。
到1936年,
广州工业总产值达到3.43亿元
(注:以1952年不变价计算),
在广州工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部分工厂存在至今。



西村士敏土厂崛起
造出国产优质水泥

西村原本是由增埗河、澳口涌、
驷马涌环抱而形成的一个沙洲,
后与陆地连成一片,
因地处古城之西,统称为西村,
范围大致包括今西场、西溪、
增步、大岗元等地,
是旧时广州与中原之间往来的水陆要塞。

20世纪初,
西关一带已是繁华商业区和住宅区。
西村离西关不远,
又紧靠北江支流,交通便利,
还处在广州城主导风向的下风口,
有利于当时发展基础工业。
于是,
士敏土厂(即水泥厂)、
硫酸厂、电力厂、饮料厂……
纷纷扎根于此。

其中,西村士敏土厂(后更名为广州水泥厂)于1928年开建,1931年投产,是这里建成最早、规模最大的工厂。

如今,我们在西村已找不到多少与其相关的痕迹。但在90多年前,它却是中国南方最具规模的工厂,声名远扬。

西村士敏土厂的崛起,
打破了洋水泥的垄断。

要知道,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广州水泥市场几乎是洋货的“一统天下”,“土产”水泥几无生存空间。

据一些资料记载,当年为了迅速打开市场,主政广东的陈济棠邀请各界人士见证,对西村水泥与进口的英国水泥进行现场测试,结果西村水泥质量比英国水泥还要好。

本地水泥市场就此打开,不但完全供应粤汉铁路工程所需,还供应了两广城市建设用料。洋水泥由此不得不降价来夺回市场。



“河南”定位轻工业
造纸纺织工厂开

当年,水泥厂的生意相当不错,也为当时的广东财政做了不小的贡献。

1932年,陈济棠从西村士敏土厂的盈利中提取资金,在今海珠南石头一带筹建广东省营制纸厂(即后来的广州造纸厂,今广纸集团的前身),以打破洋纸一统天下的局面,由此也拉开了建设“河南”工业区的大幕。

图片
广州造纸厂现已搬到南沙厂区

按照当时的规划,
“河南”的定位是轻工业区。

纸厂开建后,政府又决定设立省营纺织厂,选址就在今大元帅府纪念馆周边一带,“纺织路”之地名就由此而来。

纺织厂建成不久,就纺出了80支棉纱,打破了外国人之前称“中国只能纺出32支纱”的说辞。广州解放前夕,该厂改名为“广州纺二厂”。

20世纪60年代,又更名为广州第一棉纺织厂;20年后,“一棉厂”生产的新潮“牛头”牌牛仔系列风行大江南北。

图片
20世纪80年代二棉厂细纱车间(受访者供图

西村和“河南”两大工业区的出现,
标志着在政府规划下,
广州近代机器化工业生产
开始聚集、规模化,
促进了广州近代工业发展。

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




广州好,钢厂烁红霞。
烟突嵯峨穿翠幕,
铁流腾沸出丹葩。
不见日西斜。

——朱光 


广钢广船创纪录
工业大道留传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的广州百业待兴,
工业增加值仅0.96亿元。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背景下,
广州勇当时代拓荒牛。
到1978年,
广州工业总产值达到75.39亿元,
以轻工业为主体,重工业比重快速提升。

有人说,
要想知道广州工业当时有多厉害,
就去工业大道走一走,
虽然往日密密麻麻的厂房
和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已经不见,
但一个个旧址依然记录着昔日的辉煌。



广州创造的钢铁传奇

“广州好,钢厂烁红霞。烟突嵯峨穿翠幕,铁流腾沸出丹葩。不见日西斜。”60多年前,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如是描述当时广州钢铁厂钢花飞溅、铁水奔流的火热景象。

广州人靠着一股子干劲,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1950年,广东省第一炉钢水产出。

1957年在白鹤洞建起了广东省第一家钢铁联合厂,这就是后来的广州钢铁厂(下称“广钢”)。

广钢建成之初,条件艰苦,连办公室都是用竹子、芦席简易搭建的,但大家响应号召,干劲十足。

1958年7月1日,广钢第一座高炉(高54.3米)点火出铁,标志着广东现代炼钢业的开始。


图片
广东省第一炉钢水产出 (广州工控供图)

当时,今海珠区工业大道、天河区员村和荔湾区白鹤洞一带都开辟了工业区,广钢就位于白鹤洞工业区。

另外两大工业区也为“广州制造”立下汗马功劳,其中,工业大道更是重工业聚集地。



广船造出华南首艘万吨级远洋货轮

地铁沙园站C出口
有一面“工业大道传奇”的记忆墙,
讲述着工业大道的传奇故事,
让市民感受厚重的工业文化,
并探寻广州生动清晰的工业印记。

工业大道是一条位于海珠区西部的主干道,北起人民桥南段凤安桥,南至石溪涌接南洲路,东南向与珠江平行,全长约8公里。

20世纪50年代,为快速恢复国民经济,造船厂、造纸厂、重型机械厂等60多个影响国民经济命脉的企业从这里崛起,成为广州工业制造史上的里程碑。

图片
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大道(受访者供图)

记述“工业大道传奇”的记忆墙上,
最耀眼的是广州造船厂
那艘斩波劈浪的巨轮。


广州造船厂是今广船国际的前身,而广船国际如今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最现代化的综合舰船造修企业。

1914年,粤商谭礼庭建起了广南船坞;

1954年,广州造船厂在广南船坞的基础上开建,建成后成为华南地区建造军舰和万吨级货轮的大型船厂,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的水面战舰。

20世纪70年代,广州造船厂又造出了华南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辽阳号”。
图片
广船国际荔湾厂区最后一艘新船出坞(资料图片)

除广州造船厂外,位于珠江前航道的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在柯拜船坞以及后来的黄埔船局基础上发展起来)也很厉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埔文冲船舶迅速奠定军工企业的雄厚基础,成为我国最大、最强的公务船建造和保障基地。

广州工业依水而兴,
钢铁和造船只是一个缩影。
在那个年代,
有不少广州制造的产品曾是
华南第一、全国第一、
甚至亚洲第一、世界领先。

比如,广州通用机器厂试制成功全国第一台离心机,又成功研制了当时亚洲最大的日榨2000吨甘蔗糖厂全套设备,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全套制糖设备的历史;

广州电池厂生产的555牌电池是国内最早出口的电池产品;

广州第一橡胶厂制造的自行车胎出口量居全国同行首位;

广州锌片厂造出了中国第一张电池锌片……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到改革开放前夕,
广州的造船、钢铁、冶炼、机械、化工
和轻纺等已局面全开,
为广州工业向更高水平挺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盛放

改革开放后





手工敲出国内首台家用冰箱
“广州造”悦耳旋律流淌全球


改革开放后,
广州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闯出一条新路,
以“珠江水、广东粮”为代表的
广货迅速崛起,誉满全国。
家电、钢琴等产品的品牌
在全国都是响当当。
工业总产值20多年增长了40多倍。



万宝冰箱成为全国轻工典范

20世纪70年代,人们向往的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被称为“三大件”,到20世纪80年代,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成了人们的新向往,被称为新“三大件”。

这种新旧之变,得益于工业技术进步,得益于第一代家电人的奋斗,广州万宝电冰箱的创造者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
万宝压缩机公司,工人在车间内工作


1979年,广州万宝的几位年轻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带着“实业报国”的抱负,用双手敲打出了几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台能够运转的“家用”电冰箱,从而催生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万宝”。

在此之前,中国的家用冰箱基本都是从国外采购的。因此,万宝冰箱一问世就获得追捧。

到1984年,万宝电冰箱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40%,跃居为中国最大家电制造商。

两年后,万宝产品开始出口,并连续13年雄踞中国冰箱出口量第一,成为全国轻工的典范。如今,万宝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冰箱出口基地之一。
当时响当当的广州品牌
不是只有万宝,
留存在人们记忆里的还有
五羊摩托车、夏桑菊与板蓝根等。
当然,
还有今天产销称雄世界的珠江钢琴。



珠江钢琴销量称雄世界

1956年,
珠江钢琴(当时叫广州钢琴厂)
在广州维新路(今起义路)成立。
成立十年后,
珠江钢琴成为轻工系统
四个定点大型钢琴生产基地之一。

到了20世纪80年代,“珠江”牌钢琴已家喻户晓。珠江钢琴开始尝试“出海”,并率先获得了自营出口权。然而,首次“出海”就遭遇了尴尬。

当时,珠江钢琴在国外参展时,由于在产品设计、加工工艺、精度等方面与世界同行还有巨大差距,9平方米的展台几乎无人问津。

从那时起,珠江钢琴立誓要做全世界最好的钢琴。于是,重金引外脑、研发核心技术……素有“钢琴质量控制专家”之称的查理斯·科雷成为被引进的第一位技术顾问。

珠江钢琴的市场不断扩大,1987年,珠江钢琴产量突破1万台大关,跃居全国第一。

此外,珠江钢琴又成立了行业内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了核心技术人才团队,助力珠江钢琴产销量连续20余年称雄世界。

世界著名钢琴大师拉扎尔·贝尔曼在一次音乐会结束后,欣然在选用的珠江钢琴上题词:“钢琴的骄傲”。

如今,
珠江钢琴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飞跃,
全球每卖出4台钢琴,
就有1台是珠江钢琴。
在世界各地都能听到
“广州造”弹出的悦耳旋律。

图片
珠江恺撒堡三角钢琴生产线

辉煌

进入21世纪





制造业立市 数字赋能
广州有底蕴更有底气


进入21世纪,
经济全球化加速,
广州调整产业布局,组建大型集团,
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汽车、造船、通信等重点行业快速发展。

图片
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车间

2004年重工业总产值历史上首次超过轻工业,占比达54.95%,并逐步形成以汽车、电子、石化等为支柱产业体系。

截至2021年,广州工业总产值达到2.41万亿元,是2000年的近八倍,重工业占比高达73.51%。

如今广州又在数字经济、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现代高端装备等领域发力,继续挺起“广州制造”的脊梁。

2021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但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幅达25.7%。
据《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十四五”规划》,
到2035年,
广州将全面建成数产融合的
全球标杆城市和先进制造业强市。



全国每8辆汽车
就有一辆“广州造”

2022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量为1211.7万辆,而广州汽车产量达151.1万辆。也就是说,中国几乎每8辆汽车,就有一辆在广州生产。

广州人的汽车梦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已经萌芽。

1954年,在没有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广州人依靠手工造出了第一辆“华南牌”铁木结构公共汽车。

20世纪70年代初,广州又造出了省内第一辆小轿车——广州牌轿车。当时全国能造轿车的只有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

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广州与法国标致合作,成立广州标致,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三个合资项目。广州汽车产销也跻身中国三大小轿车生产基地。

广州汽车工业的转折发生在1997年。这一年,广州整合了羊城汽车等企业,成立广汽集团,随即与本田、丰田、日产等国际巨头合作。

2006年,广州汽车业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同石化、电子一起,成为工业经济三大支柱。



如今,
广州汽车产量已连续三年位居全国之首,
形成了由11家整车企业、
1200多家零部件和贸易企业
构成的产业体系,
聚集了广汽埃安、小鹏汽车、文远知行等
一大批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
数量之多堪称全国之最。



广州数控系统全国领先

广州工业的“全国之最”
远不止汽车制造。
最近十年,
依靠自主创新,
数字驱动,
广州着眼实体经济,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工业总体规模、综合实力、
质量效益等指标领跑全国。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2017年提出“实施制造强市战略”。2022年,“坚持产业第一、 制造业立市”首次出现在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

如今,广州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5个。作为全国首批通过产业集群的形式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城市,广州以“数”先行,迈向高端化,一批“高、精、尖”的新一代广货,一批新型行业龙头和品牌跃然而出。



如广州数控普及型数控机床控制系统

产量全国第一,

整体实力闯入世界前三强;

广电运通生产的金融智能终端市场占有率

连续十多年位居中国第一……

图片
广州港南沙集装箱码头
图片
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曾表示,广州“制造业立市”是很有底气的。广州最早从全球学习制造经验,也是合资合作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还是最大的出口贸易生产基地之一,无论是人才、设备、技术还是市场意识都非常好。
广州还拥有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技工人才优势。截至2021年底,广州技工院校27所,128个专业,实现现代产业领域全覆盖,在校生达到11.1万人。
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说,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从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再到现代工业,广州有着完整的产业链、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明显的时代特征。



工业遗存焕新颜

时代在前进,
城市在发展,
一部分曾经辉煌的制造业
逐渐退出市中心城区,
留下珍贵的工业遗存遗迹。

截至2020年底,
广州累计将200多处工业遗产建筑
以及40余片工业历史风貌区
列入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它们正以宜居社区、城市公园、
公益博物馆、创意产业园等
成为人们体验幸福美好生活的好去处
↓↓












图片












广州第二棉纺厂旧厂房改造而成的T.I.T智慧园














图片












荔湾白鹅潭一带,协同和机器厂(广州柴油机厂前身)等都留下过足迹。














图片












位于荔湾西村的OE原创元素创意园,前身是广州啤酒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