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轻剂小方(一)

 德寿堂图书馆 2022-12-04 发布于黑龙江

上期案例提到耄耋患者用较轻剂量调理而获效。该病患重病卧床已数月,用中药调治3周即基本康复,疗效满意。今就小剂量问题加以讨论。

中医制方有七方十剂之说。“七方”始见于《内经》,“十剂”大概出自南北朝时期的徐之才。张子和《儒门事亲》:方有七,剂有十。七方者,大、小、缓、急、奇、偶、复也;十剂者,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也。

又云:“大方之说有二∶有君一臣三佐九之大方,有分两大而顿服之大方。……小方之说亦有二,有君一臣二之小方,有分两微而频服之小方。盖治心肺及在上而近者,宜分两微而少服而频之小方,徐徐而呷之是也。病无兼证,邪气专,可一、二味而治者,宜君一臣二之小方。”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上·七方》引用其说。

关于药味少之小方,本号5月19日曾有讨论。以下就“分两微”(轻剂)之小方,介绍几位医家的见解或经验。
(一)程门雪:关于细辛、五味、干姜的剂量问题,用0.9克至1.5克,是否太轻?《黄帝内经》载:“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明·李念莪解释“制小其服”的意义,是“小则分两轻,性力缓,而仅及近病也,病在上者为近”。《黄帝内经》又说:“因其轻而扬之”。李念莪的解释是:“轻者在表,宜宣而散之”。“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所以治肺部疾患的药物,尤以细辛、干姜、麻黄等质轻力大,故用量宜轻。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老中医经验选编[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二)山西名医李翰卿提出对“病重者施以微药”。
朱进忠介绍其师李翰卿治案
患者女,41岁,1965年冬就诊。患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与闭锁不全,心力衰竭2年多,遍用中、西药物治疗不效。查其浮肿尿少,胸腹积水,咳喘短气,不得平卧,心烦,心悸,身热口渴,舌质红绛,苔净,脉细疾促而无力。急邀某医诊治,云:此心肾阴虚。宜加减复脉汤养阴清热。处方:生地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12克、白芍12克、人参15克、阿胶10克、天花粉15克、石斛15克、元参15克。药进1剂,诸证加剧。
不得已,改邀李翰卿先生治之,云:治宜真武汤加减。处方:附子0.6克、人参0.4克、茯苓1克、白术0.6克、白芍0.6克、杏仁0.3克。服药2剂后,诸证大减,尿多肿减,呼吸微平。
此时患者家属睹见所用之药剂量既小,药味又少,乃怒斥朱进忠云:“如此危重之疾,竟予些许小药,岂能治病!”不得已,乃以原方10倍量为方予之。服药2剂,诸症加剧,家属亦慌恐备至。急求李翰卿先生再治,云:“原方原量可也,不必改动。”朱进忠遵嘱,再处:附子0.6克、人参0.4克、茯苓1克、白术0.6克、白芍0.6克、杏仁0.3克。药后诸症果减,患者家属云:“余只知重剂能挽危重证,实误也。”
任何疾病,只要是正气大衰而又邪实的严重疾病,都是攻补两难的疾病,稍予扶正则易使邪气更炽,稍予克伐则易使正气难支。故处方用药之时,只可扶正而不得助邪,只可祛邪而不得伤正,只可补阴而不得伤阳,只可补阳而不得伤阴。因此不管是祛邪,还是扶正,不管是补阳,还是益阴,只可小剂予之。
朱进忠并介绍了自己用微药治重症的案例。(朱进忠.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三)山西名家门九章强调“大病以胃”。

谈到“羸人”用四逆汤、理中汤时宜小剂量,如自拟“小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的用量一般在6:4:4(克),甚至4:3:3(克),代茶饮频服。并举例为证。尤其治疗一久泄不愈,体重仅21公斤的22岁女性,竟能逐渐康复,结婚生子,令人印象深刻。全赖救回其胃气使然。(门九章.门氏中医临证实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