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握小方的应用 | 别用大方掩饰自己辨证不准的心虚

 AB向往神鹰 2018-06-24
杏林墨香

怎样掌握小方的应用


综观前述,要掌握小方的应用并不是一个处方少开几味药的简单问题,而是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练好基本功


我们知道中医治疗疾病,病不论大小,治不论难易,必须抓住理、法、方、药这四个环节,也就是辨证推理,按理立法,依法选方,据方议药。这样才能做到理明、法合、方对、药当,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整的方案。然而要做到这一步必须有牢固的基本功。例如伤寒、金匮方,只有熟悉方证及主治加减变化,临证时才能运用自如,处理恰当,取得疗效。以四逆散来说,药只 4味,笔者以此加减化裁可治疗多种疾病,举例如下。


病例1

泄痢下重

高某,男,42岁。腹痛下痢不爽,延已 5日,倦怠无力,饮食不香,四末欠温,舌质淡苔薄白,脉弦;大便培养未见细菌生长。


此属肝脾气滞,以四逆散加薤白治之。柴胡 9g,白芍 9g,枳实 9g,甘草 6g,薤白12g。2剂而愈。


病例2

肋间神经痛

吴某,女,成人。右胸胁部疼痛隐隐,时轻时重,游走不定,牵及腰背,胃脘亦觉痞闷不舒,胸透无明显异常,苔薄白,脉弦,证属肝郁气滞,


治以疏畅气机、通络和营。柴胡 9g,白芍 9g,枳实 9g,甘草 3g,郁金9g。3剂而安。


病例3

胆囊炎

黄某,女,27岁。畏寒发热,右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并放射至右肩部,恶心呕吐,厌油,舌苔微黄,脉弦数;莫非氏征(+),超声波检查提示胆囊炎。证属肝胆气滞,湿热内蕴。治以清热疏泄肝胆。


柴胡 9g,白芍9g,枳实 9g,甘草 3g,蒲公英 30g,虎杖 15g。服药 2剂,汗出热退便通,疼痛缓解,再服 5剂而安。

盖四逆散方出自《伤寒论》,方中柴胡、枳实能升能降能开泄,芍药、甘草能收能敛能舒和,四药并用具有升降、开合、通阳、宣郁之效,后世之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方剂均依此发展而来,数之可治疗内、外、妇、儿多种病证。


如合乌梅、川椒可治胆道蛔虫证;


合左金丸可治脘痛吞酸;


合木香、灵脂可治脘胁疼痛;


合丹参、黄精可治慢性肝炎;


合茜草、丹参、三七可治肝硬化;


合蒲公英、僵蚕可消乳房肿块;


合当归、延胡索可治妇女痛经等等。可见对经典著作多加揣摩就可举一反三。这也说明,一张精炼的处方,增减药味都需经过苦心思索,方能恰到好处,若能扣准病情,药少何妨?不能扣准,多亦何益?



(二)要博采众长


我们在提倡研究应用经方的同时,也要注意兼收各家之长。历代许多学验俱丰的医学家,处方用药常常是寥寥数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则以一二味药治病,每取卓效。


《千金》《外台》的简易方载有用巴豆油纸捻点灯熏治喉痹;用无名异纸卷作灯吹灭,以烟熏治拳毛倒睫;黄连末调涂足心治小儿赤眼郁金末调涂乳上治自汗;用轻粉、大蒜杵饼贴高骨陷中(太渊穴)治牙痛等,都是简便廉验的良方小方。民初名医张锡纯亦为研究应用小方的名家。


在他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中载方 187个,90%以上的方剂不超过 8味药,而又以五六味药一方为最多。其中一味薯蓣饮、一味莱菔子汤、三鲜饮(鲜茅根、鲜藕、鲜小蓟根)、化血丹(花蕊石、三七、血余炭)、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生乳香、生没药)、秘红丹(生大黄、肉桂、生赭石)等近 30个方剂,多能融新冶旧,具有实效。


如秘红丹一方,以生大黄清热,引血下行,肉桂平降冲逆,引火归源,一寒一热,相反相成,更以赭石重镇平肝,配合之妙可谓至精至当。证之临床,本方对阴虚火旺,肝气上逆,吐血、衄血或吐衄并见屡服他药不效者,用之取效颇捷。



(三)要善于向群众学习


民间单方、验方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防病治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历代许多医学家如孙思邈、李时珍、赵学敏、沈括等都能在医疗实践中从民间汲取养料。在他们的著作里记载了不少来自民间的实践经验,如孙思邈在写《千金方》时,用很大精力收集流传在广大群众中的单方、秘方、验方,进行了研究和总结。


他总结了群众用一些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雀盲)的经验,至今仍有价值。


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收集了不少当时人民群众所发现的药物如鱼腥草、半边莲等,全书附有历代民间验方 11096则,并收载了许多民间的俚语和谚语。他接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经验,丰富了自己的医疗实践,对中医学作出了伟大贡献。


蒲辅周老中医在几十年临床工作中,十分注意吸取大量的民间传统的治疗经验,善于结合中医理论灵活运用,因而常以小方小药、土单验方为患者解除疾苦,逐步形成朴素的、讲究实效的学术特点和医疗风格。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近些年来广大医药卫生人员和农村医生,积极运用中草药防病治病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民间医药大放异彩,许多简便有效的新方剂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医方药学的内容。


如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复方阴阳莲合剂(虎杖、十大功劳叶、小叶枇杷叶),治疗菌痢的三味草药方(地锦、铁苋、辣蓼),治疗流感的羌蒡蒲薄汤(羌活、牛蒡子、蒲公英、薄荷)等许多简便有效的方剂,不胜枚举,均可加以推广应用。



(四)在注意用药少而精的同时,还要注意剂量的轻重


一般说来,疗效好坏与方剂大小、剂量轻重并不成正比。对于治疗效果不好的病,首先要检查所处方药是否对症,而不应该只想到剂量不够,盲目加大


用量大小应视病情需要而定,用准了“四两也可拨千斤”。


蒲老中医临床用药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主张“汗而无伤,下而无损,温而无燥,寒而无凝,清而无伐,补而无滞”,避免造成“药过病所”“诛伐无辜”之弊。


事实上对任何方药都不能只看它好的一面而忽视它另一方面。吃饭本可充饥,但过量就会损伤肠胃,更何况用药,用之不当,也可伤正。


治病好比开锁,片钥本可启闭,如必以锤击之,则门锁俱毁矣。


所以在临证时,处方用药需要把握分寸,切不可推车撞壁,造成进退不可、回旋不能之局。


综上所述,提倡组方要有法度和加强小方的研究应用,不仅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而且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防病治病的需要,便于促进中医药学的发扬提高和总结经验,丰富西医学的内容。


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提倡研究应用小方并不是一概排斥疗效好、药味多的大方。


如李东垣治疗脾虚表虚,湿邪内生外袭,病因错综复杂的升阳益胃汤多达 16味,味味熨帖病情,不厌其多;


《和剂局方》的五积散加姜葱煎服 17味,除解表温中外,兼消寒、食、气、血、痰五积,亦不厌其烦。


大方、小方都能治病,各有其针对性,只是要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根据病情的实际需要合理用药方妥。


前人说:“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功。”又说:“治寒以温,治热以凉,但中病即止,矫枉勿过正也。盖凉药频施,必至于呕恶沉冷,温药频施,必至于烦躁闷热,所贵酌量权度,一毫无过用焉,是为治法。 ”


这是临床处方用药的宝贵经验,我们应当勤奋学习,认真汲取。须知医生这个职业的特殊之处,在于他一举手一踯足都接触病人,医术好些、精些,随时可以助人、活人;医术差些、粗些,随时可以误人、害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医生真可以说是人的“司命工”。一个医生,如果不刻苦学习,医术上甘于粗疏,就是对人民的生命不负责任。当然,就是勤奋学习,也不等于能万全地解决疾病。但无怠于学,至少可以无愧于心。愿与同志们共勉之!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