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眼中和影视剧中,康有为(1858年—1927年)的形象是忧国忧民、变法维新的大儒风范,是中国晚清时期的政治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但这只是四十岁前的康有为。 “戊戌变法”后三十年的康有为是流亡海外,一心复辟,思想守旧的“保皇派”。他是游历三十一国,行程六十万里,到处演讲,大量集资,并疯狂投资,不停纳妾(女方结婚时都不到二十岁)的“风流人物”。本文重点回顾一下康有为的感情故事。 ![]() 康有为的妻妾 一 传统美德的原配——张云珠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是广东南海县丹灶苏村人。幼年开始就饱读诗书,族人认为“此子非池中之物”。 十岁丧父后,康有为随祖父辗转广东各地学习,但屡试不中。 直到1895年三十七岁时,康有为与小他十五岁的学生梁启超同年中进士,因屡次上书变法受光绪帝赏识,委以重任。三年后,百日维新失败,搭上了亲兄弟康广仁的性命(戊戌六君子之一),只好逃往海外,亡命天涯。 ![]() 康有为身上有很多矛盾之处,既进步又保守。他饱读诗书、博闻强识,受的是传统教育,思想却进步开放,主张变革、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他意识到封建统治大厦将倾,却依然寄希望于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始终对皇帝抱有希望,是妥妥的“保皇派”。 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主张女性解放,发起“不缠足会”,提倡男女平等、一夫一妻,可他一生先后娶了六位夫人,妻妾成群,被嘲讽为“风流圣人”。 ![]() 1876年,康有为十八岁,祖父和母亲为他张罗了一桩婚事。已经接受新思潮的康有为,虽然心里并不希望婚姻被包办,但早年丧父的他,眼见着祖父和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一大家子非常不易,孝顺的康有为只好应承下来。 这就是临乡外舅张玉樵的女儿,大他三岁的表姐张云珠,她性情温顺贤惠,识大体,婚后很孝敬康母,"终日勤勤,无稍暇",是一名典型的旧家庭中的女性。 此时的康有为在外读书,期待着有所作为,与妻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他对妻子十分地尊重。1878年、1880年,张云珠先后生下长女康同薇,次女康同璧。 ![]() 康有为的大女儿和二女儿 康有为对两个女儿关爱有加。尤其是在缠足的问题上,康有为经历过妹妹不堪忍受缠足的痛苦,坚决反对女儿缠足,这引起了全族长者的不满。 家人便趁着康有为在外游学的空当,暗中为长女同薇缠足。当裹脚布已经缠到脚上时,张云珠坚决地站在了丈夫一边,及时阻拦下来,使两个女儿健康地成长起来。 两个女儿聪明伶俐、勤学好记,从小受到父亲维新思想的熏陶,颇具革新精神。她们不受封建礼教束缚,通晓外语,学识渊博,后来都非常有出息。 ![]() 后来,同薇小小年纪就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和事业上的积极追随者。家学渊源、自身天赋和后天努力,使她打下了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不仅为父亲收集维新变法的资料,还帮助父亲及其弟子们编著各国变政考、翻译外国作品等,是晚清妇女解放的先行者。 1897年,同薇成为澳门《知新报》的记者,由于她掌握了英、日两门外语,因此又做了兼职翻译。《知新报》极力鼓吹康有为维新主张,介绍西学,是维新派的重要宣传阵地。 ![]() 1898年,同薇和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又在上海创办《女学报》,是我国第一份女报。《女学报》以女性解放为主旨,宣传变法维新,大力提倡女学,争取女权运动等。 康有为逃亡海外时,将二女儿送去美国留学,同璧后来学有所成,毕业于拉德克利夫学院和巴纳德学院。 ![]() 留美时的康同璧(中) 张云珠后来又生下两女一男,可惜没多久都夭折了,这让康家陷入了焦虑的状态。随着年龄增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1897年,在康有为与张云珠结婚二十一年后,为了生下儿子使康家后继有人,康有为名正言顺地纳了小妾,一名叫梁随觉的十七岁女孩,从此成为了张云珠的姐妹与家人。 ![]() 二迎娶十七岁农家女——梁随觉 1897年,康有为正在忙于维新变法的各项事宜,他的大名已在岭南广为流传,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 梁随觉(1880-1969)是广东博罗县人,她出身于一个富庶的农民家庭。稍识文字,略通文墨。康有为的母亲和正室张云珠看上这个年轻姑娘聪明、本分,认为她适合为康家传宗接代。 ![]() 梁随觉 而老实巴交的梁家人并不在意女儿嫁过去做小妾,也许他们还会觉得,能够和康有为这样显赫的人物结为亲家是件值得庆贺的喜事。 就这样,已经三十九岁的康有为将十七岁的梁随觉娶进了家门。这个出身农家的单纯姑娘,给常年奔波劳累的康有为带来了短暂的快乐。很快,梁随觉就讨得了康有为的欢心。 ![]() 但康有为是要干大事的人,新婚仅仅一个多月,他又踏上了北去的旅程。临行前,康有为将教授梁随觉读书识字的任务交给了年龄一样大的二女儿同壁,康有为时常还来信询问梁随觉的学习情况,可见他对这位小妾还是挺上心的。 张云珠则承担了家中的大小事宜,上管婆婆,下顾子女。对于张云珠一心一意地付出,康有为给予了尊重与感谢,子女教育、家庭收支等都要与夫人商量,写信时尊称其为“妙华夫人”。 1898年9月,戊戌变法失败。康有为得到消息后,侥幸逃出京城,在友人及同情变法的社会人士的帮助下逃亡到了香港。 ![]() 几日后,张云珠接到消息,清政府要到康家抓人,此时康有为生死未卜,她处变不惊,组织一家大小连夜搬家躲避起来。 果然,她们前脚离开,官兵后脚就上门了,康家躲过一劫。之后,张云珠得知康有为成功逃离京城的消息,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不久张云珠带着一家老小,在友人帮助下,也来到了香港。 1898年10月,康有为带着梁随觉踏上了流亡之路。张云珠则留下来照顾年迈的老母亲和孩子。 ![]() 三 游历世界的小脚女子——梁随觉 梁随觉是来自农村的传统女子,作为小妾,也许在她的心中自己只是个奴婢,尽心伺候丈夫和夫人就够了,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一段颠沛流离,周游世界的经历。 而对一家之主的张云珠来说,梁随觉和自己女儿年岁相当,管教起来并不费力。两人虽共事一夫,但她们的目的还是一致的,也并未听说梁随觉与张云珠之间有什么矛盾和不快。 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到香港的一家人,日子应该还是相当窘迫的,因为大部分家产都被官府一把火烧光了,不可能大包小包的全带出来。 ![]() 对康有为来说,香港肯定是不安全的。为了躲避政府追杀,只有继续逃离。这时候,年轻的梁随觉自然有优势,一来可以照顾康有为的饮食起居,二来没有负担,说走就走。 就这样,梁随觉与张云珠,两个原本命运轨迹相似的女人在这里分道扬镳。张云珠为了孝敬婆婆,照顾孩子,打理家事,不得已留下来,这一等就是十六年。 而梁随觉却从此开始了与丈夫相依相守的生活,虽然一路漂泊,却让她眼界大开,逐渐脱离了旧式生活。 ![]() 逃亡的第一站是日本。康有为在这里和梁启超等团聚。 当时,孙中山也在日本,“以彼此均属逋客,应有同病相怜之感”,便托日本友人商讨合作抗清。 但康有为表示自己奉有“密诏”,不便和革命党人往来,拒绝合作(后来康有为靠着假的光绪“衣带诏”,敛了不少财)。 在日本的生活应该并不辛苦,物资丰厚,但是日本政府与清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不想营救被囚禁的光绪皇帝。 ![]() 1899年4月,清廷向日本交涉,不准康有为留日。日本外务省赠以旅费,康有为带着梁随觉来到加拿大,在温哥华等地演说,希望华侨“齐心发愤,救我皇上”。 随后赴美国,企图运动美国政府干涉中国内政,扶助光绪帝重掌政权,未能实现。只好重回加拿大,创设“保皇会”(保救大清皇帝会),发动各界华侨捐资捐物,“救圣主而救中国”。 ![]() 1900年,清廷又下令,严命李鸿章将康有为、梁启超在广东本籍的祖坟尽皆铲平,以儆凶邪,并悬赏缉拿康有为、梁启超,呈验尸身,亦一体给赏。 正当“保皇会”发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时候,得到母亲病重的消息,康有为连忙带着梁随觉回港探母。 自然,他们的行踪很快被暴露,为了躲避政府的追捕,康有为和梁随觉逃到了新加坡的一个小岛上。在这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康有为终于和政治隔绝了,享受到了难得的平静。 如同所有的失意文人一样,康有为在这个小岛上纵情山水,将情绪都裹携在诗歌里“偶做瀛洲仙眷属,不堪回首望神京”。 ![]() 转眼间,三年的时间匆匆流过,康有为保皇救国的举措屡屡失败,前路茫茫。 1901年,康有为带着梁随觉到达印度大吉岭。此时,梁随觉终于有了身孕。二女儿康同璧闻讯,来到父亲身边照料他们的生活,让梁随觉安心待产,康有为则继续写作《大同书》。 之后康同璧在印度陪父亲寻访佛迹,探幽历险。因她见多识广,才学过人,深得父亲信赖。康同璧亦自称是“第一个到过唐僧西天取经之地的中国女性”(她于1902年底回港)。 ![]() 二女儿康同璧 1902年,梁随觉生下了一个男孩,已经44岁的康有为喜出望外,终于圆了他多年的心愿,为孩子起名康同吉。康有为激动地写道: “头角峥嵘类老夫,聪明忧患本来俱。不知人世竟何是,聊托添丁且自娱。” 然而,他们高兴的有点早了。孩子仅生下来一个多月便魂归天际,刚刚得来的希望转瞬间就被吹得无影无踪,康有为不久便病倒在床。 处于偏僻山中的大吉岭,生活十分艰苦,在梁随觉的精打细算下,康有为渡过了这次劫难。1903年春天,梁随觉又一次有了身孕,康有为决定离开印度,转道返回香港。 ![]() 印度大吉岭 同年在香港,梁随觉生下了一个女孩康同复(六女)。孩子生下来没多久,康有为和梁随觉又踏上了旅程,这一次他们去往欧美,三年后,康有为遇到了他的第三段婚姻——旅美华侨何旃(音毡)理,这也是最让康有为刻骨铭心的一位小妾。 (未完待续) 本作品图文无侵权意图,如有雷同,告知删除。感谢您的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