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开始开悟的6个迹象

 快乐者生存 2022-12-04 发布于北京
文章图片1

“熊,如果我说朋友们的安慰完全没办法治愈到我,是不是特没良心啊……”

留言的这位女生告诉熊,前些阵子,因为一时疏忽,她把一个重要的工作项目搞砸了。

心情特别郁闷,想着叫上闺蜜好友出门吃个火锅,顺便诉诉苦吐吐槽。

可没想到,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之后,得到的回应却大多都是:

“没关系的!下次就不会再错了!”

“是哇,过去了就别想啦!”

“冲就完事儿!加油加油!”

女生在留言里说:

“我知道朋友们是为我好,但这些话不仅没有缓解我的挫败和焦虑,反而让我压力更大了……每一句似乎都在告诉我'下次必须成功,否则你就是个糟糕的人’……”

“熊,是我太没良心了吗?还是,我太不求上进了呢……”

熊特别能理解女生的感受。

我们都知道自己应该“加油”、“努力”、“上进”、“战胜困难”,这些词汇从我们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源源不断地被灌输进脑海里。

但成年以后的现在,我们偶尔,真的想要彻底“丧一丧”。

因为啊,我们逐渐发现,有些困难和失败,是注定无法战胜的。

失败并不总是成功之母,日常生活中有太多不顺、挫折、阻碍、后悔和溃败;

而一次次试图战胜它们的我们,往往也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重温同样的挫折。

听起来有点丧。

但,我们总归能够找到方法,让自己过得更加轻松愉快一点。

“或许,战胜它们的唯一方式,其实是告诉自己:不如算了吧!”

要爱生活,不爱的话,也就算了吧。

要追逐成功,不成功的话,也就算了吧。

要奋力奔跑,跑不动的话,也就算了吧。

真正能达到这种状态之时,就是我们开悟的开始。

这种观点,就出自熊今天要为大家分享的书:《爱生活,不爱也行》。

文章图片2

作者热拉尔迪娜·莫斯纳-萨瓦,是一位哲学硕士,法国文化广播电台《哲学之路》节目制作人。

从哲学的角度,她认为,比起成功,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历更多的,其实是失败。

而在这种“失败的日常”中过得开心的方法,就在于——

“需要我们敢于去失败、去打乱、去质疑,在嬉笑怒骂中更好地蜕变。好消息是,我们终于准备好迎接失败了!”

所以,在这本书中,她就通过哲学的思考,写下了很多听起来很像是“歪理”、读起来很“负能量”的观点。

但神奇的是,读完这些观点后,我们恰恰又会感到更放松、也更坦然一点。

今天,熊就从作者的“歪理”观点中选出了6个,分享给大家。

如果能想明白这6点,就是我们开始开悟的最大迹象。

愿大家都能接受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然后认真生活吧~

文章图片3

迹象1:

不再执着于所谓「错失良机」。

辩论、考试、面试……每当一场考验结束之时,我们总会回头琢磨当时是不是应该这样说或是那样做。

尤其是,倘若结果是失败,那我们更会陷入自责的情绪中:

“早知道就应该那样表现的!”

“这么好的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但作者认为,其实我们不必这样自责。

她从哲学角度建议我们,换一个方式看待问题。

文章图片4

比如:“或许,这根本就不是个良机呢?”

就算是成功通过了考验,后面的结果也未必如我们所料想,所以,不必自责。

或是:“或许,不是我们没抓住机会,而是机会本就难以捕捉呢?”

就算当时那样做了,可能还是无法通过考验,所以,不必自责。

又或是:“或许,其实不是我们错过了一个机会,而是机会错过了我们呢?”

是机会的损失而不是我们的损失,我们还可以去下一个机会里发光发热,所以,不必自责。

熊也觉得,或许得到与得不到,冥冥中一切都是有注定的。

过去的就别想啦,管它是「良机」还是「恶机」,能向前看,就是开悟啦~

文章图片5

迹象2:接纳后悔与遗憾。

人生就是一条遗憾之路,我们总会为某些事情感到遗憾或懊悔:

一个渐渐断了联系的人,某项半途而废的兴趣爱好,某段逝去的人生经历,或者一句没能及时说出口的话……

我们常常为这些事情而痛苦哀叹,喊着口号:“要拥有无悔的人生!”

但,一辈子怎么可能没有遗憾之事呢?

就像作者说的:“如果人生是一条充满可能性的路,且这种可能性随着我们不断地选择而逐渐收窄,那么实际上人生注定会是一条充满遗憾的路。”

文章图片6

那么,既然如此,就去接受遗憾、面对遗憾吧。

作者说,她自己也有一堆后悔的事。

但相比于试图忘记它们或沉溺其中,她更愿意把每一个遗憾都当做一种证明,证明一个选择已被作出。

毕业后和好友断了联系很遗憾,但我们选择了更广阔精彩的人生;

当年没坚持学下去的钢琴很遗憾,但我们放弃钢琴后学会了跳舞;

那句没说出口的话很遗憾,但我们选择了用行动把心意表明……

又或者,更哲学一点:“或许选择了不留遗憾的生活,会让我们后悔没有选择有遗憾的生活呢?”

那些早年留下的遗憾,其实正是我们认真生活过、选择过的证据,不也是很美好的回忆吗?

文章图片7

迹象3:“放弃”逐梦。

“追逐自己的梦想,坚持到底。”

从小到大,这句话几乎让所有人的耳朵都听得起了茧子。

我们总是想着,必须要奋斗,要实现梦想,而倘若放弃了梦想,还会被人嚼舌根为“逃兵”。

但作者却对此提出了质疑:

我们真的要实现梦想吗?或者说,梦想真的是用来实现的吗?

文章图片8

作者认为,梦想之所以能够带给我们力量,是因为在我们心中,梦想是纯洁真诚的,而现实是荒唐可笑的。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努力着“把'梦想’变成那总被人们万般嫌弃、虚假堕落如万恶之源一般的'现实’呢?”

她说,梦想之所以是“梦”想,就是因为它像是神坛上的月亮,能带给我们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希望;

千万不要把它沦为可悲的人生目标。

对此,熊的理解是,我们应该有梦想,也应该在梦想的激励下,更认真地去面对生活。

但,一辈子都实现不了梦想的话,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生活按部就班地在梦想的指引之下向前走,不强求什么,也不哀叹什么,就这样度过一生,就已经是很好的一生~

文章图片9

迹象4:不再逼自己走出「舒适圈」。

大家一定听过“舒适圈”的说法,以及要求我们从中“走出去”的谆谆告诫。

人们认为,待在舒适圈代表着停滞不前、不思进取,而走出舒适圈则代表着锐意进取、主动出击。

那,走出舒适圈意味着什么呢?

在作者看来,“意味着我们选择将自己置于险境,置于不自在的状态,也就是说,选择了风险。”

文章图片10

作者认为,这种观点,其实是对冒险价值的病态鼓吹,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类略显狡猾的辩证法。

她从哲学角度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

踏出舒适圈,一定意味着大有裨益吗?

通过刻意营造动荡不安,真的能改善生活吗?

就算可以“更好”,但这个“更好”真的值得这一遭“更糟”吗?

而且,作者还说,她反倒认为待在舒适圈里需要更大的勇气。

需要用极大的努力去维护自己舒适的边界,还要在舒适圈内为自己赚取充足的时间、资源和条件,才能好好享受舒适。

所以,熊也觉得,与其要逼着自己硬着头皮踏出舒适圈,不如把勇气和力气放在:如何在舒适圈里让自己过得更好吧。

勇于安逸,在安逸的范围里,能更好当然更好;

这才是更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快活人生~

文章图片11

迹象5:学着抱怨。

尽管一直被教导着“不要抱怨”“抱怨无用”长大,但在生活中,我们仍旧常常抱怨些什么。

抱怨没完没了的会议;

抱怨一大早就开始装修的邻居;

抱怨这家外卖真的很难吃;

抱怨工作多却工资少……

而且,我们抱怨完往往又会陷入自我检讨,检讨自己是不是抱怨太多了、是不是给周围人带去烦躁了……

然后匆忙闭嘴,把心事都压在自己心里。

但作者反而觉得,谁说抱怨无理呢,抱怨明明是有理的。

“好在还能抱怨,因为如果不抱怨,自己的委屈怎么能被听见,又怎么会有人来帮忙伸张正义呢?”

文章图片12

当然,作者也认同,抱怨多了,也会为生活增添些阴郁的节奏,将一切都淹没在铺天盖地、令人窒息的叫苦连天中。

但,说到底,这不就正是抱怨的意义吗?

“抱怨的意义,难道不就是让我们的心声得以被听见,让我们得以撑得下去,不至于被自己的不幸和委屈压垮,用怨言纾解郁闷,相伴走过不顺吗?”

作者说,正是这些抱怨,伴随我们一同度过日常生活里的劳碌;

正是这些抱怨,帮助我们在发泄完内心的不满后,重新抬起头面对困难的人生。

所以,熊的理解是,我们可以抱怨,但不可沉溺于抱怨里。

能在抱怨里重生,也是开悟的表现之一吧。

文章图片13

迹象6:享受「空无一物」的快乐。

不久之前,作者经历了一件我们都经历过的事情——下水管堵塞。

她愁眉苦脸地、怨恨地盯着有点堵塞的洗脸池,水下得很慢,表面静静漂着一团混合着肥皂泡、牙膏沫、发丝以及其他不明毛发的东西;

然后心里默默发出哀叹:“我这是造了什么孽。”

不过,作者的感受,在购买了清洁剂和清管器等工具,成功将下水管疏通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说:“让我备受震撼的,不是疏通过程的艰难,而是堵塞物终于缴械投降的那一瞬间我所感受到的快乐。”

“而这份胜利的喜悦,在我放水冲刷洗脸池且那团污物顺水流走的时候,更是得到了延续。甚至,还有喜上加喜、锦上添花的一刻,就是听到水管因通畅而发出咕噜咕噜声的时刻。”

文章图片14

作者将这种感受进行了联想,并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她发现,这种满足与快乐来自一种“终于一无所剩、干干净净、空无一物”的感觉。

而这时再回看我们的生活,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在生活中塞入了太多事情了。

庞大的购物欲,什么都想得到的占有欲,什么都不舍得丢弃的囤积欲;

还有内心各种放不下的石头、宽恕不了的过往、接纳不了的现在、紧紧盯着的未来……

作者提醒我们,这种“满”正是我们大多数烦恼所在。

而别忘了,我们其实很擅长制造并享受“空”。

所以,偶尔不妨,也享受一下空虚吧。

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就静静地感受自己的存在,虚度时光……或许这样,我们就能离开悟更近一点点。

文章图片15

最后,熊想和大家说:

在大多数电视剧或电影的结尾,主角们的所有纠葛和挫折往往都告一段落,随着镜头逐渐拉远,画面上出现三个字:全剧终。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似乎也在向着一个美好的大结局而奋斗。

喊着正能量的口号,积极努力拼搏,为的是在大结局到来的时候手里能有足够多的砝码,表现自己过得还不错。

但是啊,现实中漫长的一生,哪里存在什么大结局、终点线呢?

又或者,就像作者说的:“为什么结局就非得是一个一步一步慢慢熬到的遥远目标,而不能是一个简单的瞬间、一次有益的中断、一个主动的暂停呢?”

所以,不妨暂且甩掉这种对“大结局”执念,去为生活中一些微小的、短暂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吧。

接受自己的有限,付出不费力的努力,偶尔悲观、常常乐观地看待生活。

愿我们都能度过这样的鲜活的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