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同“医道同源”,比如说古时候有些道士也会看医术,经常帮助善男信女开方看病,也有一部分医生兼修道行,比如说作为中医的一个分支第十三科“祝由术”其实是道家的一部分文化传承,据说被称为“药王”的孙思邈孙真人就是这样的代表,既精通针药也精通祝由术。我认为中医文化和道家文化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医道同源”在传统文化有一部分是重合的,道家的一部分文化在中医也是适用的,道家要修行有四大要素——“法,侣,财,地”,我觉得这四个要素也同样适用于中医,要想学医有成一定要重视。 第一个要素“法” 从道家的角度来说,包含两层内容,一是法本,即是说修炼什么内容,二是修炼的方法。“法”排在四大要素的首位,学习中医也是如此。 中医的范围太大了,有内治法,有外治法,内治法一般上是内服中药为主,但看病开方又有很多流派,比如说岐黄派,经方派,又可以细分为滋阴派,扶阳派,还分出民间草医等。 外治法有推拿按摩,针刺(可以细分为传统针刺,董氏针刺,还有放血疗法),艾灸等等种类繁多,学习中医的开始选择哪一门技术作为自己的专长很重要,特别是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中医爱好者接触中医的范围多数是从网上了解的,往往喜欢选择高大上的那一种,比如说今天在群里或是某一本书上见识了针刺法的神奇,针入痛止,买了一堆书打算学习穴位针刺,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到内治更加适合自己……结果什么都没学会,只好由衷地感叹中医“博大精深”! 我也是从中医爱好者过来的,所以特别了解中医爱好者面临的选择问题,直到我遇到了我师父袁遇秋先生,专心跟他学习经方之后才感觉自己进入中医的大门。以我个人的体会,选择伤寒论经方作为中医入门是学习中医的捷径,因为伤寒论经方流传了快两千年了,它特有的方证对应理论可以让初学者比较快速地上手,举个例子说,治疗感冒遇到汗出怕风,脉浮缓,只要会经方的都会选择使用桂枝汤,只要感冒初起,往往能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但桂枝汤并不是唯一的治疗方法,比如说用时方的话可能会使用防风,荆芥,生姜等多种发汗去寒的中药,组方的形式有多种,但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面对相同的疾病经方会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解决了“法”第一个问题之后就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了,对于中医爱好者来说有两个途径,一是自学,二是跟师学习。自学的表现优势是成本低,但效率比较低,具体情况在另外的“侣和财”两个环节还会涉及,下文再讲。我学习中医开始的时候也是自学的,但意识到它的弊端之后决定找一个老师跟师学习,我学习经方的方法跟大部分人基本一样,熟读条文,了解每一个经方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多看医案,但是我学习的医案和大部分人又有点不同,自学能看到的医案有限,而且很多经方的医案并不纯正,比如说有些医案用芍药甘草汤加味,其实加味的中药比原本的芍药甘草汤要多出几倍,一个处方十几味药,最终的疗效已经不是由芍药甘草这两味药决定的了,我学习的经方医案是经过我师父精心挑选的,基本上保留了经方的原汁原味,即使是加味的医案也限于三味以内,而且我能看到的医案资料比一般人都多,我师父整理的经方医案有一万多个,我估计在中医培训行业里应该没有哪一家有如此丰富的医案资源了。多看医案的好处是丰富自己的经方思维,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也会吟”一样的道理。 第二个要素“侣” 在道家的文化里指的是一起修炼的伴侣。在学习中医方面我觉得“侣”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指导学习的老师,一起学习的学友以及家人朋友。古代有些读书人学中医基本上是以自己看书为主,因为身边会医术的比较少,更不要说有明师指导了,但现在社会不同了,我们在丰富的网络资源,经常会在各种中医群遇到一些高人可以请教学习。 先说说“师”的选择,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这个师的范围太大了,我认为要学习中医前期最好有一个愿意教你学习的老师带入门,网上的高人很多,但能学习的东西比较片面,当年我自学中医的时候也很虚心向其他讨教,尊称别人为老师,甚至称某某做师父,其实也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已,虽然别人也教了一些东西,但是非常零散,没有系统的讲授,跟自己学习没有太大的区别,有些东西不明白的问了之后也是一头雾水,所以没办法一门深入,直到后来遇到我的师父袁遇秋先生,在他的指导下才真正算是中医入门。 关于老师的选择,很多人都想拜名师,有名的老师确实经常丰富,比如说经方界的黄煌老师,熊曼淇老师,黄仕沛老师,郝万山老师,娄绍昆老师等等,问题是有多少人有这样的机缘?再说了,名师招收的徒弟一般上都是已经取得了行医资格证,已经有一定行医经验的医生,通过名师的传授之后,这些医生可以在某一个领域快速地帮助更多人解决健康的问题,稍加点拨就可以将名师的医术发扬光大,我认为这些名师一般不会教一个中医小白,因为成材的路太长了,很多人可能受不了这个苦而半途而废。作为一名中医小白找中医老师应该找明师而不是名师,找一个愿意系统传授中医知识的老师,我之所以选择跟袁遇秋先生学习并不是因为他很有名,而是是因为他真心实意愿意无私地传授他的经验。 “侣”的第二层意思是指跟自己志趣相投的伴侣,这个很重要,遇到问题可以互相探讨,但也鉴于中医的“博大精深”如果层次不同根本没办法交流,网上的中医群很多,但是我很少在里面聊天,因为我所学习的内容只是众多理论的某一个面,没办法产生共鸣,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中医群里交流能产生共鸣的太少了。我平时在我师父的经方教学群交流学习比较多一些,因为大家同一个老师教学,理论大致上相同,不会因为观点不同而互相抬杠。很多中医群非常热闹,除了闲聊就是抬杠,其实没有太大的价值,只有跟自己志趣相投的伴侣交流才会有升华,这也说明平台很重要。 “侣”的第三层意思是指家人和朋友,主要是他们对自己学习中医是否认可,如果天天泼冷水的话估计会觉得很郁闷,特别是家人的支持很重要,包括精神或者是财力的支持,有了家人的支持不会因为你在学习中医的时候总指使你做这样或那样的家务,不会因为你买几本医书而埋怨你为何不将钱省下来做其它事情。对此我也深有体会,这么多年来我的爱人为我默默地付出了很多,不会在我看书时埋怨我有空不陪她去逛街,不会在我备考医师资格证的时候埋怨我不帮孩子辅导功课。 第三个要素“财” 财的重要性不管在任何的时代都如此,道家跟佛家不同,佛家讲究四大皆空,吃食的问题可以化缘,但道家的拉不下这个面子,所以道家一般都是通过算命解签,做法事适当收取法金,而且古代道士要炼丹制药都需要大量金钱的。 有人会问有疑惑:学习中医跟道家修炼不同,没必要这么强调钱财的重要性吧?而且中国有句话叫“穷学文富学武”,学习中医属于“学文”的范畴。再说了,现在是信息共享的时代,很多中医视频或电子书都可以在网上免费获得。 其实这些人可能体会不到“免费的才是最贵的”,上面提到自学中医并不是可能,历代有很多名医都是自学成材的,但是如果有老师指点的话肯定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古代不管是学武功还是学医,拜师都是要交费的,并且拜师之后都不会马上教真功夫的,要经过几年的磨性,帮师父做杂活让师父满意觉得是可造之材才会慢慢地教一些基础的东西,现在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基本上不存在了,但是想跟师学习一般上也是要交学费的,老师收了学费才会更加有责任传授中医的技能知识。这方面我是有切身的体会,如上面提到,十几年之前尽量我也经常泡在中医群里,看到一些高手也虚心地叫老师,但没有谁愿意从零开始传授中医知识的,所以跟现在大多人一样,混了多年中医群还没有入门。直到后来遇到了做网络中医教学的袁遇秋先生,交费学习之后才慢慢入门。所以我认为真心想学习中医一定要有一个付费的意识,不管跟谁学习,既然人家敢于开班收费,肯定也是要投入教学成本的,付费学习是对老师最根本的尊重。 除了跟师学习要交费之外,日常买医书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只有广泛阅读不断开阔视野才能不断地补充中医知识的空白,日后看病才能有更丰富的论理经验。如果想走职业医生这一条道路的话还要考医师执业资格证,还要一大笔金钱用来学习和考试,据我所了解从报考传统确有专长到考取执业助理如果全部是机构代理报班学习的话需要两三万元,具体怎么考证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我只是想表达钱财对学医非常重要! 最后一个要素“地” 地,对于道家而言是讲的是修炼的场地,一般都挑选比较环境幽静宜居的地方做道场,相信大家都可以想象得出来,这里就不具体细说。 那学习中医需要什么样的场地呢?我认为可以分为两种学习场地,一是在家里通过网络学习,二是实地面授。 相当一部分爱好者都已成家,需要养家糊口,最理想的是在附近有一个老医生愿意带徒弟,白天上班晚上或周末跟老中医实地面授,但是这样的机缘可遇不可求,现实有本事的中医不多,愿意收徒弟并且擅长讲学传授的老中医更加少。 有人问:“去参加中医培训是否可以呢?” 能实地学习面授效果当然比在家里通过网络学习的效果要好,但对于大多数要按时上班的中医爱好者来说不是上选,特别是制造行业大多数公司请假都要扣钱的还不一定会批准,一次培训三五天,培训费以四千元计算,误工费和差旅费一次要二千五百左右,一场培训班的学习成本就要六千多元了,很多培训班每次只传授一部分内容,要想学习更多的知识就要不停地去培训,一年要花费几万元学习成本了,对于月薪六七千元的打工者来说非常吃力。 我认为最适合广大爱好者的学习方式是在家里通过网络跟师学习,这样既不影响到工作及收入,可以照顾家庭,又可以系统地学习。我选择的就是这样的方式,跟我师父报名学习经方之后,我师父就寄来了他编写整理的课本,之后自己在家里利用空闲时间观看学习视频,有问题就跟我师父请教,而且我师父还自己开发了一个中医学习系统,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登录系统学习,可以实现条文助记,方剂查询,中药和穴位查询,有一万多个经方医案可以练习,数据库功能强大。 总之,以我个人的体验选择一个靠谱的老师以家庭为场地,通过网络学习中医是最具性价比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