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活十讲——蒋勋

 菩提_菩提 2022-12-04 发布于黑龙江

第一个关键词组:价值与物化。

价值很好理解,但物化是什么意思呢?

蒋勋在书中这样说:

你想买一栋房子,如果你是为了安居乐业、生活自在、出行方便、家庭和睦,那这个房子就是属于你的物质。

而如果你又考虑地铁沿线、学区、地皮,四处打听将来能不能涨价,甚至为了这个挤爆售楼处。这种情况在蒋勋来看,就叫物化。你被这个物质绑架了。

为此,蒋勋还推荐了一本书叫《小王子》,里面说到:

孩子眼中看一栋房子很美和商人眼里看一栋房子很美,是完全不同的美。你在自己坐卧起居的地方,满眼只看到价格,那你根本不会获得这个地方带给你的真正快乐。

在唯利是图,过分追求的物质的社会里,每个人内心的价值追求都会受到影响。人们会互相攀比,会抢夺资源,牺牲环境。更可怕的是,人们对于这种价值观,似乎都习以为常了。

蒋勋认为: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而价值观与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密切关联。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反思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冲突?如何避免青少年误入歧途?

作为成人,我们也需要为自己想一想,如何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如何在浮躁的社会中活出真实而正确的自我?

可以说,关于对价值的认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蒋勋提到一本书叫《拒绝联考的小子》,讲的是明星学校内学生们为了考试、拿高分,同学之间互相伤害的事情。

现实中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

不知道你听说过1998年一起震惊社会的“王水事件”。一个清华大学的女孩因为另一个女孩和她抢男朋友,竟然用所学的化学专长,调出了腐蚀性比硫酸还强的“王水”,犯下谋杀罪。

能以超高分考上顶级学府,却在法律和道德上判了0分。…

这本书告诉我们:原因之一是教育制度打造出的是考试机器,而未真正关注过学生的内心。原因之二是我们周遭的一切都在商品化,物质消费培养人们形成了共同的“物化”价值观。

在长期以考试为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似乎过分注重成绩了。本身,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忽视了对学生道德、人格、感情部分的培养,就得不偿失了,眼光还是应当放长远。虽然高考“一考定终身”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这不是绝对的。

我们的教育很少思考为什么要孩子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

怎么打破这个困境呢?在这本书的可以找到答案。

首先,对于青少年,家长和学校需要更关注孩子本身的需求。

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上加以引导,让他们去接触文学、艺术、体育等,与共同探讨一些社会时事,帮助他们认识到人性的美与丑,更好的处理学习本身、道德培养、人生理想之间关系。

同时,在对孩子的评价上,我们需要树立的与传统应试教育不同的评价标准,从成绩、兴趣爱好、思想品德等多方面对孩子做出评价的新价值理念。

而我们自己,作为成年人,也不是说价值观一旦形成不能再改变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同样面临价值观上的挑战。

蒋勋觉得虽然物质与人文是两个极端,很难两全其美,但希望人们达到的状态应该是——不要走向两个极端的任何一方,最起码,物质和精神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是平衡的。

因为物质方面的追求其实是无止境的,永远都有比你更富有的人。对于普通人而言,一辈子挣的钱可能都没有比尔盖茨一天挣的多。但比尔盖茨其实也会有他的烦恼。

所以,我们在追求物质丰富的同时,是需要重视一下个人的精神内涵的。

你的生命中不止有赚钱,还应该有陪陪家人、读读书、看电影、去旅游、听音乐、看话剧、学一门乐器、写一道书法、画一幅图画等等。

书中对生活的反思,提醒我们:在拼命赚钱之余,你完全有理由思考一下,你不是赚钱机器,孩子也不是考试机器。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