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婚姻潜规则:男人的心里,根本不需要“贤惠”的女人

 谢耳朵馆长 2022-12-04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受到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成长过程中所习得文化教养的影响,在很多婚姻中,考量女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是否贤惠似乎成为极其重要的考核标准之一。

而简单一句“贤惠”的夸赞,背后却包含了太多,它代表着这个女人勤俭持家、侍奉公婆、听话懂事、任劳任怨,当我们尚且不去思忖在这样婚姻当中的女人有多辛苦,只是探讨传统文化语境当中的所谓“贤惠”,真的是男人心里所需要的吗?

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当中,陈俊生背叛了自己相貌学历俱佳的原配妻子,选择了理解他、会为他排忧解难的凌玲。

婚内出轨的行为固然为我们所不齿,但这确实是许多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贤惠”让许多女人成为了家中最忙碌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人,甚至自己兢兢业业的付出还会被嫌弃,沦落为“保姆式妻子”。

中国作为世界劳动人口总量最为庞大的国家,女性的积极参与工作功不可没,但在职场上的话语权并不能提升她们的家庭地位。

“中国有20.3%的家庭,女人包揽了全部家务,41.7%的家庭,女人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家务,至于带娃,就更难了,91.1%的女性承担了大部分、甚至全部照料孩子的责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女性在包揽家务的同时兼顾工作,在现在的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说“贤惠”不对,传统伦理观念把框在家庭的方寸之间,接受父权、夫权,培养出柔弱、依赖、服从的心态,让我们在潜意识当中认为男性喜欢也需要一个贤惠的女人,但事实却并不是这样,男人并不会将“贤惠”、“勤快”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自己的择偶标准当中。

如果我们愿意细心观察,也不难发现与贤惠相类似的品质,常出现在用来形容母亲的场景当中。

但是在两性关系当中,男女之间的感情是不会在短时间之内上升到“贤妻良母”这个地步的,在恋爱初期,男人需要的是一个伴侣而不是一个将自己置于母亲地位操持家务的女人。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爱理斯也曾经谈到这一点:“由于忙于凡事都亲历亲为,这样的女人会让丈夫变得厌恶,让孩子厌恶,为家庭所累,反而失去了一家之爱。”

在许多语境当中,“贤惠”往往等同于廉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对这个词进行不同的解读,每日不间断的三餐、刷不完的碗碟、洗不完的衣服、处理不完的生活琐碎,消磨了婚姻本来的光泽。

如果探索男性的择偶心理,我们会发现除了姣好的外形以及经济家庭条件等硬性因素以外,男性更倾向于“工作成就取向”的人格,即他们会着重女性天然的优美性情。这可能会让很多人产生误导,将其与贤良淑德划上了等号,其实则不然。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男性和女性在择偶时存在不同的偏好,除了善良、可靠、容易相处等人格特征之外。

男性在长期择偶时也会更倾向于选择忠诚度和可控制性高的女性,但越是文明程度高的社会环境下,人的思想和行为就越少的受到动物行为规律的支配,这里引用心理学家韦恩·奥茨的话来形容就是“婚姻是彼此担当的爱的承诺。”

婚姻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契约,并不是一种本能需求,它更多的只是人际关系的一部分,也可以将其看作是一种生活状态的调整,如果女性可以从这一点上说服自己,那么不难理解在婚姻当中应当优先关注自己的这个道理。

大部分步入婚姻的女性都不可避免地因为经济或精神的不独立而缺乏安全感从而失去自我,付出了一切但是没得到对方的重视和珍惜,这时在婚姻和自我之间找寻一种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女性一直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如果我足够贤惠、为家庭付出的足够多,那么我就理应得到尊重和爱,但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理想化,也高估了男性对于“贤惠”的需求和渴望。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平等人格基础之上的。”享受婚姻的同时做自己,才是一个女人值得用毕生去追索的答案。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