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喜文:西北行第十五集《欢天喜地离乌市 建筑工地话南湖》

 星火文苑 2022-12-04 发布于安徽


荐赏
王喜文 佳作




西北行第十五集《欢天喜地离乌市 建筑工地话南湖》
作者/王喜文


上一回说到我在乌市遇到了汝阳县的老乡,他们在市桥干活。市桥也就是西大桥,第三次重新修建,这次新修的西大桥更宽更大,上下行道小汽车并列可走4到6辆,而且桥很稳,大型载重货车走在上面也只是稍微有些颤动。
桥的西边人行道上有16个灯杆,每个灯杆上有10个大圆球灯,晚上160个白色球灯一起亮,把西大桥照得灯火通明,桥面上掉根针都能看见。一到晚上桥上特别热闹,好多住得远的人都特意跑来看。
新大桥修好不久,桥的四面又修了五个地下通道供游人过桥行走,通道里还有专人值勤。 



老乡就是参加了乌鲁木齐市桥的部分工程,等市桥6月份竣工,他们陆陆续续地进行扫尾工作,到8月份已经彻底结束工程,开始辗转到南湖新工地干活。
那天,我记得清清楚楚,我们把市桥工地上用的建筑工具统统装上了卡车,我们一路欢呼着雀跃着向南湖出发。虽然是民工,但是能坐着卡车在大都市里呼啸前行,也觉得十分威风,心里也挺自豪的。 



汽车经过新华南路时,途中我看到了一行镀金黄色大字“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望着那漂亮的教学大楼,我的心多么向往,新疆电大,知识的摇篮,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那里肯定有莘莘学子在读着书看着报吧;肯定有一个图书馆,图书馆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图书吧;也肯定有许许多多学生,他们肩并肩朝气蓬勃地走着,相互用英语交谈着,也肯定有戴着眼镜的老师吧……然而汽车一溜小烟地向前飞驰,我久久地无限痴情地望着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没有一个人知道我当时的心思。   汽车经过华凌大市场红绿灯路口又向北拐数百米,在一个“华青加油站”的地方进了工地。 



乌鲁木齐南湖属于水磨沟区,水磨沟区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北部,是乌鲁木齐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也是乌鲁木齐市最早的工矿区和风景旅游区。
南湖公园原来是一片沼泽地。林断山明竹隐墙,乱柴衰草小池塘。翻空蚊蝇处处飞,死水微澜臭臭熏。南湖是一个荒凉的杂草丛生的湖泊,后来这里成了开发区,湖水渐渐地褪去,只有一片浓密的苇子,榆树郁郁葱葱,蚊子也特别多。
南湖工地上同时施工的有几十幢大楼,有许多建筑公司在这里承包了工程,各种机器发出轰隆隆的鸣奏曲,几千名民工头戴着黄色的安全帽在楼上楼下忙忙碌碌,简直像无数的蚂蚁在工地聚集。让我们赞叹一下民工吧,民工精神是无私奉献精神,他们像蜜蜂一样一年四季辛勤劳动,一个地方的活干完了,就又飞向另一个崭新的工地方,重新投入劳动,永远不知疲倦,永远忘我工作,似乎天生就是干活,吃饭,养家糊口。他们没有五彩缤纷的梦,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不会滔滔不绝地谈人生谈理想,谈事业,谈爱情,可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烈日下默默地劳动,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抱怨命运,在工头的吆喝下,在那些酒足饭饱后腰挎BP机的工作人员指点下,小心翼翼地干好每一件活。
为了能多赚一点钱,他们的愿望也许不大,赚了钱寄回去,想给自己的老婆买一件漂亮的衣服或者买一辆自行车,如果发财了可以买上一个黑白电视,那就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了。也许是用这些血汗钱给家里盖上几间瓦房吧,为了年迈的父母能有个宽敞的地方住;也许是为了回家找上一个好的对象……为了这些心愿,他们就要挣扎着生活,穿着破得不能再破的鞋子,不舍得给自己买一双新鞋子。他们只要填饱肚子就别无他求,最大的享受就是能在劳累后坐下来抽上一支烟,喷云吐雾一番,望着那升腾起的烟雾,他会在那变幻的烟雾中看见遥远的家乡,看见妻子的笑脸,看见伫立在大门口向远方眺望,盼他回家的白发老娘;尽管梦幻一瞬即逝,但从中得到了无限的慰藉,他们又是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人们可以去赞美教师,赞美医生赞美任何人,却很少有人赞美民工。古诗云:淘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粼粼居大厦。
我们河南队中还有四个甘肃小伙子,我想把他们介绍下,这四个小伙子小学也没毕业,可以说是文盲,甚至有的大字也不识,来新疆之前从未见过火车是什么东西,那里缺水少电,更不用说写信,发电报了。极端的贫穷落后,缺乏文明教育,他们这种素质又怎能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甘肃省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比我们河南省还要贫穷。火车路过甘肃省大小车站时候,旅客都胆战心惊的,火车一到站,车窗外四面八方跑过来一大群卖小吃的,矿泉水、玉米棒、茶叶鸡蛋、油饼等等。大家对甘肃人相当不放心,据说,买他们东西时候,千万一手交钱一手接货,千万不要给他们面值大的钱,他们接过钱,转身就跑了,你在列车上拿他们没有办法。
我在火车上曾经遇到的一个去上海打工的妇女,她提到甘肃的时候就哭了,凡是从那个穷坑里走开的人再也不想回去了。在学校读过夏衍写的《包身工》,在社会上也真的如此。 



我们河南民工在南湖工地干杂工,有时是卸货,更多是在工地倒腾砂石料。大老板的一个二十来岁的亲戚在工地招呼着,好像是老板的小舅哥,每天统计出勤,给我们记工分。我们工作也不算特别累,能吃饱喝足,干活还是挺痛快的事。这里离乌市近,如果有情况,方便回家。
工地四周,用简易的铁丝网栅栏墙围着,工地上堆满了各种建筑材料,钢管、钢筋、碎铁、螺丝、卡扣都处都是。附近居民,许许多多老太太拿着袋子,都闻声前来捡破烂。我们有时负责驱散前来工地捡建筑工料的人,把他们捡来的东西没收了,放在库房。可是在利益的驱使下,这群人像啄食的麻雀一样,看到我们前来就一哄而散,等我们离开了,又蠢蠢欲动,伺机下手,我们反反复复打着进进退退的阵地战。等到人家撤离出围墙外,我们也无可奈何,毕竟前来捡破烂的都是附近的居民,我们也不能与当地人发生太多的冲突,驱逐离开就是了。
工地四周,一片荒凉,杂草众生、蚊蝇成群,垃圾遍地,旱厕里进不去人,臭气熏天。
我在这里见识到了四川民工,他们低矮、粗壮,敦实。无论是四川的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身处南方还是北方,都始终洋溢着一种勤劳勇敢,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与勤劳勇敢性格相关的是四川人还以忍耐性强而著称。他们大多“忍”字当头,一忍再忍,甚至忍辱负重,逆来顺受,把一腔怒火强压在胸中,表现出一种安之若素的顺从和大气。四川人的一种文化品格,就是干任何事情,他们决不咋咋呼呼,开始时总是默默无闻,而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他们就会轰轰烈烈闪光发热。四川人不像河南人一样恋家,他们干到那里,吃住到那里,四海为家。干活非常卖力气,许多人都是一家人都倾巢出到外地打工。四川人特别讲究吃。大米饭、肉菜,甚至还喜欢喝酒,干活特别卖力气。我亲眼看见,工地上有一辆大卡车,拉了一大卡车砖,给卡车卸车的竟然是两个妇女,她们头带丝巾,顶烈日,挥汗如雨地劳动着,比我们河南男人干的还重,这个镜头也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工地上就有一个比喻非常出名“例如,地面上放一个大石板,河南人一看,比较大,就立即去呼唤别人来协作,干活讲团队;四川人根本不把石板当回事,会用尽全力去一个人搬运的。”四川人朴实,卖力,干粗话、大活。河南人脑子灵活,大部分喜欢做小生意,干杂活。贩运水果蔬菜、收破烂的,乌市蹬三轮车的,搞装卸的,还有一些开较大规模收购站的。
在南湖工地,我过了几天无忧无虑的日子,能吃好喝好,也不担心晚上住宿问题。但是,我的目的是迅速赚到一笔钱,没有钱,我还是寸步难行。
我必须赚钱,准备回家的路费,我不愿那样一路漂泊而来,又一路漂泊而走。我渴望能进入大学的校门,从今后不再漂泊,自己可以去教学,去写作,去尽情地听音乐去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地生活,希望有一个避风港……
我想,钱啊,你一辈子也赚不完,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贪心,只要挣够路费即可。时间已流逝到8月下旬,离大学开学的日子越来越近,而我和家里音信皆无,我的心里一天比一天着急。
为了生存,我开始动脑筋学会了和当地人做生意,我必须挣钱。白天干活,下班后去外边洽谈业务,凭着我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努力,我终于有了回报。那几天挣钱的日子回想起来真不错,我相信一个月之后我将能赚一千元,可是我的理智告诉我,我不能陷入拜金主义,不让灵魂在金钱面前堕落。
通过努力,在南湖,我赚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路费,我打算重新回到奎屯,因为,我的通信地址是留在了126团13连,那时候,从新疆寄信到河南,来回需要半个多月的时间。我需要回到13连,看看我的大学通知书下来没有。
我能否顺利回到13连,大学通知书是否收到,请听下集分解!
作者简介



王喜文  笔名:梦幻。河南省汝阳县陶营镇第一初级中学教师,在学校担任博雅文学社社长职务。汝阳县作家协会会员,汝阳县山北诗歌协会会长。喜爱文学,擅长诗歌。部分作品散见于百度、腾讯等各大网站。愿以文会友,结识更多的朋友。


郑重声明


此文版权归星火文苑所有,未经允许不得以任何方式再次发表,违者必究!


星火团队成员


总编:思馨
副总编:姜水
主编:姜晓凡,张成忠
音频主编:红梅花儿
音频责编:冰雕玉琢
主管:虎哥,石桥
技术顾问:矿
法律顾问:李木子
主播:红梅花儿诵读团队


编委成员:
深山篝火,野鹤闲云,云霞,吉祥如意,冰雕玉琢,宁静致远,青山独秀,纵峰野老,若寄若黎,俯仰兴星,炎焱燚,肱茵,岁月如歌,红颜无过,狼魂烈鹰,左心奋赞,儒越儒风,执此天涯,天道酬勤,遗忘无忌,千古一诺,归星,一土,元真,伊冷,逍遥仙,曲藏,秋思,墨刻,仇光,邵平,凯琳,戴妍,红梅花儿。(排名以加入平台先后为序)。


我们的宗旨是:
团结一致,勇往直前!齐心开创文学净土!与诗友惜缘共处:你若不离,我便不弃!

投稿须知



投稿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