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宫怨和送别。 一百八十一首,其中边塞诗二十一首,送别诗六十多首,剩下的大部分都是闺怨诗。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 *********************边塞诗*******************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其中每次匈奴重点进攻的汉地天子几乎都是派遣李广为太守,所以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 3.不教:不叫,不让。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陆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在漫长的边防线上,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去边防线打仗的战士也还没有回来。要是攻袭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和飞将军李广今天还依然健在,绝不会让敌人的军队翻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边塞诗。 那秦汉时的月亮,依然明亮,依然照耀着如今的边关,而万里出征的将士却踪影难寻,永远长眠在了异乡。在深沉的感慨中暗示当时边防多事,表明诗人对边塞将士的深厚同情。 起句用“秦月”“汉关”互文,跨越千古,自有一股雄浑苍凉之气充溢全篇。 继而诗人由士卒不能生还的悲剧写到对“龙城飞将”的期望,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将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诗人对朝庭用人不当和将帅无能的不满。全诗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境雄浑深远,确为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 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 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王昌龄在边关待得久了,看多了边塞恶劣的环境,军士思念家乡,他写下的诗句里也就不只是豪情万丈,还有军旅生活的艰辛与离家的乡愁,《从军行》七首里前三首都是表达的这种感情。 《从军行》七首·其一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注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独上:一作“独坐”。 海风:从边地沙漠瀚海吹来当风。 羌笛:羌族竹制乐器。 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 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金闺:对女子闺阁当美称,借指家庭。 [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调子,无奈这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新声:新制的乐曲。 关山:边塞。 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译文]: 琵琶随着舞蹈的变换又奏出新的曲调,只是这新调所唱依然是关山难度的离愁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月仍高悬夜空映照着长城。 《从军行》七首·其三 【唐】王昌龄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注释】 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榆叶:榆树叶。嫩者可食,亦可入药。 疏黄:指叶子稀疏枯黄。 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表请回军:上表请求撤军。 表,上表,上书。 掩尘骨:掩埋阵亡将士的遗骨。 掩,埋。 龙荒:荒原。后泛指荒漠之地或处于荒漠之地的少数民族国家。 龙,指匈奴祭天处龙城。 荒,谓荒服。 [译文]: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长云:层层浓云。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各部族政权。 [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释】 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 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 吐谷(yù)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据《新唐书·西域传》记载:“吐谷浑居甘松山之阳,洮水之西,南抵白兰,地数千里。”唐高宗时吐谷浑曾经被唐朝与吐蕃的联军所击败。这里泛指来犯之敌。 [译文]: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才还在交战,现在就传来俘获敌军的消息。 《从军行》七首·其六 【唐】王昌龄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释】 胡瓶:唐代西域、吐蕃等地制作的一种金属瓶子,似为工艺品,亦可作贮水器。 落:指缠络于肩膊。 紫薄汗:紫色蕃马。 明敕: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此指接到皇帝的命令。 星驰:像流星一般飞驰,形客速度很快。 封宝剑:指帝王将宝剑赐给有功的边将,即“尚方宝剑”。 [译文]: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轮秋月。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星夜传诏将军,赐予尚方宝剑令其领兵杀敌;将军辞京奔赴前线,很快就大获全胜。 《从军行》七首·其七 【唐】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注释】 山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依:倚靠。 远戍:远方边防驻军的营垒。 火:边防报警的烽火。 [译文]: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而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注释】 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茫茫无际的沙漠。 没:落。 临洮:甘肃地名。古长城的起点。 长城战:指开元二年,唐将杀敌数万,“洮水为之不流”事。 咸:都。 乱蓬嵩:散乱在乱野之中。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反战情绪。荒凉的塞外,散落在蓬蒿里的将士白骨触目惊心,寄托了诗人对征战将士的无限同情。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篇“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一下子让我们的思绪回到了古战场,那边塞的将士们饮马大河洮水。远在北方的土地之中,水寒刺骨,寒风呼啸。临洮一带是唐代时期边塞战事的集中爆发地,自然也引起了王昌龄的注意。接下来诗人描写的场景更为深邃,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战场上一片苍茫,广袤的土地上远处的夕阳正在徐徐落山,暮霭沉沉昏暗中看到了远处的临洮古城。寒风呼啸,夕阳西垂,天地间一片苍茫,远处的古城屹立,悲壮的意境已经无需赘言。 虽然是边塞诗,但是前两联诗人都没有直接写战争,而是主要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展现诗歌的格调和内涵。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一联诗人写到了古代战事,当年的秦长城这里曾经爆发过一次战斗,而且戍边的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夺取胜利。最后一联是诗人对于古战场遗迹的慨叹,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古往今来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多少人的生命都牺牲在这里,化为这烟雾弥漫的黄土!而他们的身体,更是在这里化为累累白骨,和野草相互依偎。 王昌龄的边塞诗很少直接写战争场面,这首唐诗就是如此, 诗人一开篇就写出“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极言边塞环境之恶劣, 而且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极言战争之残酷,读后令人印象深刻。 《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巧妙地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诗的前两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到这些采莲少女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后两句写的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难辨的感觉。 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 后两句侧重于写主观感受,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手法,很好地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1.芙蓉楼:芙蓉楼:原名西北楼,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3.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4.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5.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6.平明:天亮的时候。 7.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8.楚山:楚地的山。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带,因为古代吴、楚先后统治过这里,所以吴、楚可以通称。 9.孤:独自,孤单一人。 10.洛阳:现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11.冰心:比喻纯洁的心。 12.玉壶:道教概念妙真道教义,专指自然无为虚无之心。 【赏析】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 “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指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王昌龄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收到贬谪。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做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 《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唐】王昌龄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赏析】 往丹阳城南望去,只见秋海阴雨茫茫; 向丹阳城北望去,只见楚天层云深深。 高楼送客,与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 四周一片寂静,对着寒冷江天,只有高悬的明月照我心。 第二首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 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 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 全诗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主要还是抒情,堪称一绝。 《巴陵送李十二》 【唐】王昌龄 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 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这是一首表达友人远去、思而不见情绪的送别诗。 一眼看去似纯景色描写的绝句,实则满怀情感。不说出的分别才最深情。 诗中说,巴陵位于洞庭之滨,在此往来的旅客皆乘舟行止。洲上的芦苇,迎风摇曳。 近视湘江秋水,是那么清澈。远看湖波间,泾渭分明。 这种辽阔的景色,早有风闻,登上江岸,满眼却不见山城的秀色,傍暮能感受到的只有水天一体和洲渚孕育的芦苇。 洞庭的秋天,诗人何以说不见秋色呢?这是因为他心头已被暗淡所笼罩,岭南的荒蛮令人惆怅和生畏,友人的离别更是增添一丝不舍和愁绪。 其实在诗人心中是热爱秋光的,也是热爱洞庭的,不然也不会用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巴陵的美景。 作者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不写离别,无恭维、无应酬,以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走了我很伤心但我就是不说,我为你写诗,将景描摹成画卷,你都听到了吗? ***********************闺怨诗***************** 《西宫春怨》 【唐】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注释】 西宫:中国封建时代皇帝的妃嫔住的地方。 百花:各种花的总称。百为约数。 珠帘:用线穿成一条条垂直串珠构成的帘幕。 恨:怨恨。 云和:古代琴瑟一类乐器的代称。 朦胧: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 昭阳:宫殿名,曾为赵飞燕所居。这里指皇帝的居处。 【鉴赏】 这是一首抒情诗。前两句作者点明时间春夜,在西宫深夜的静与花香袭人、宫廷生活的静谧迷人的美好下,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 百花自赏香;,春恨夜漫长。写出了徒有美景却无人欣赏的凄凉景色。为什么没人欣赏,为什么始而欲卷,终于不卷呢?其实,卷帘不过举手之劳,其原因为:不见春景,已是春恨绵绵,卷帘只会徒添烦恼,那还是不看了罢。第三句欲弹琴却只是斜抱着看着窗外发呆道出了幽囚在深宫中的怨女的极其微妙、痛苦的心情。 诗的末句交待了她在月下凝望的是什么,又望到了什么。“朦胧树色隐昭阳”,就是她隔帘望见的景色,而“昭阳”暗示诗中人所凝望的是皇帝的居处,而这正是她的怨情所指。但是,禁闭着大批宫人的西宫与昭阳殿之间隔着重重门户,距离遥远,又在夜幕笼罩之中,诗中人所能望见的只是一片朦朦胧胧的树影,让人心疼。 这首诗表面上以妃子视角写不受黄上欣赏的苦与怨,揭示她们在残酷的宫殡制度下所遭遇的悲惨命运,实则是写自己在仕途上不受皇帝重用,却又不敢直言的伤感与无奈。也是很有新意的一篇诗作了。 王昌龄写闺怨,最出名的就是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闺:妇女所居内室。 凝妆:严妆。 翠楼:楼阁美称。 陌头:路口。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教:使。 觅封侯:从军建功封爵。 ①凝妆:着意梳妆打扮,盛妆、浓妆。 ②陌头:路旁。田间东西路称陌。 ③觅封侯:在边疆立下军功,可得封侯之赏。这里指边疆从军。 【鉴赏】 这首七言绝句从春日少妇情绪的变化,写出少妇的春怨与离愁——闺中少妇不曾感到什么是愁,春天来了,她着意梳妆打扮,到自家高楼上去观赏春景;忽然抬头看到路边的青青杨柳,想到与夫婿折柳相送,联想蒲柳先衰、青春易逝的现实,不由悔怨交加,当初不该教他去边疆寻求立功封侯。 这首诗的特点,是抓住了闺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耐人寻味,乃素负盛誉之作。 只是这悔,是少妇之悔还是诗人本人的悔呢。仕途艰难的王昌龄一定也在后悔吧,早知如此怀才不遇,我又何苦觅功名,留在嵩山,留在西北,不好吗? 《春宫曲》 【唐】王昌龄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春宫曲:一作“殿前曲”。 露井:指没有井亭覆盖的井。 未央:即未央宫,汉宫殿名,汉高祖刘邦所建。也指唐宫。 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新承:一作“承新”。
此诗借汉武帝宠爱平阳公主家的歌女卫子夫,她原是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后被汉武帝召入宫中,大得宠幸,以至废去原来的皇后陈阿娇,立她为皇后,揭露了封建帝王喜新厌旧的荒淫腐朽生活。 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言近意远。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两句中,昨夜风开露井桃”点明时令,切题中“春”字;露井旁边的桃树,在春风的吹拂下,绽开了花朵。“未央前殿月轮高”点明地点,切题中“宫”字。未央宫的前殿,月轮高照,银光铺洒。字面上看来,两句诗只是淡淡地描绘了一幅春意融融、安详和睦的自然景象,触物起兴,暗喻歌女承宠,有如桃花沾沐雨露之恩而开放,是兴而兼比的写法。月亮,对于人们来说,本无远近、高低之分,这里偏说“未央前殿月轮高”,因为那里是新人受宠的地方,是这个失宠者心向往之而不得近的所在,所以她只觉得月是彼处高,尽管无理,但却有情。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两句写新人的由来和她受宠的具体情状。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的歌女,因妙丽善舞,被汉武帝看中,召入宫中,大得宠幸。“新承宠”一句,即就此而发。为了具体说明新人的受宠,第四句选取了一个典型的细节。露井桃开,可知已是春暖时节,但宠意正浓的皇帝犹恐帘外春寒,所以特赐锦袍,见出其过分的关心。通过这一细节描写,新人受宠之深,显而易见。另外,由“新承宠”三字,人们自然会联想起那个刚刚失宠的旧人,此时此刻,她可能正站在月光如水的幽宫檐下,遥望未央殿,耳听新人的歌舞嬉戏之声而黯然神伤,其孤寂、愁惨、怨悱之情状。 诗文中的写作特点就是咏的都是汉宫旧事,实际上是以汉喻唐,借古讽今。 诗以“昨夜”总领全篇,一、二两句切题,点名时令和地点; 后两句对新宠者进行直接描述,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这首诗通篇写春宫之怨,却无一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全诗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实乃弦外有音的手法,所谓“令人测之无端,玩之不尽”,这正体现了王昌龄七绝的特点。 《长信秋词》 【唐】王昌龄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其二 银灯青琐裁缝歇,还向金城明主看。 其三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其四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其五 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
金井边的梧桐秋叶渐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 熏笼玉枕有如容颜憔悴,静卧愁听南宫漏声悠长。 更深人静银灯下裁衣才停歇,目光还转向宫城明主那边看。 美丽的容颜还不如乌鸦的姿色,它还能带着昭阳殿的日影飞来。 灯火照耀着西宫知道是在夜饮,眼前分明浮现复道蒙恩受宠时。 白露堂中满是杂草印迹,那边红罗帐里绵绵深情。
长信秋词:又作“长信怨”,《汉书·外戚传》载,班婕妤以才学入宫,为赵飞燕所妒,乃自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 “长信怨”由此而来。长信:汉宫名。 金井: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用以指宫庭园林里的井。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之一:“唯闻哑哑城上乌,玉栏金井牵辘轳。” 珠帘:用珍珠缀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西京杂记》卷二:“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 ”熏(xūn)笼:指宫中取暖的用具,与熏炉配套使用的笼子,作熏香或烘干之用。熏:一作“金”。笼:一作“炉”。 玉枕:即枕头。 南宫:指皇帝的居处。一作“宫中”。 清漏: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利用滴水和刻度以指示时辰。清漏指深夜铜壶滴漏之声。南朝宋鲍照《望孤石》诗:“啸歌清漏毕,徘徊朝景终。” 秋砧(zhēn):秋日捣衣的声音。北周庾信《夜听捣衣》诗:“秋砧调急节,乱杵变新声。” 夜阑:夜残;夜将尽时。汉蔡琰《胡笳十八拍》:“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 御衣:帝王所著的衣服。唐李峤《春日游苑喜雨应诏》诗:“密雨迎仙步,低雨拂御衣。” 青琐:装饰皇宫门窗的青色连环花纹。《汉书·元后传》:“曲阳侯根骄奢僭上,赤墀青琐。” 金城:即皇帝所住之城。 明主:贤明的君主。《左传·襄公二十九年》:“美哉,沨沨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奉帚:持帚洒扫。多指嫔妃失宠而被冷落。 平明:指天亮。 金殿:指宫殿。一作“秋殿”。 团扇:即圆形的扇子。班婕妤曾作《团扇诗》。暂:一作“且”。共:一作“暂”。 玉颜:指姣美如玉的容颜,这里暗指班婕妤自己。 寒鸦:寒天的乌鸦;受冻的乌鸦。暗指掩袖工谄、心狠手辣的赵飞燕姐妹。 昭阳:汉代宫殿名,代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处。 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妾薄命,端遇竟宁前。” 寻思:思索;考虑。唐白居易《南池早春有怀》诗:“倚棹忽寻思,去年池上伴。” 西宫:皇帝宴饮的地方。 复道:两层阁楼间的通道。《墨子·号令》:“守宫三杂,外环隅为之楼,内环为楼,楼入葆宫丈五尺,为复道。” 昭阳殿:指赵飞燕姐妹与汉成帝居住之宫殿。 白露堂:指失宠妃子或宫女所住之处。 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纨素声。”
其一 这首宫怨,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取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这是从这位少女的悲惨的一生中剪取下来的一个不眠之夜。 在这个不眠之夜里,诗中人忧思如潮,愁肠似结,她的满腔怨情该是倾吐不尽的。 这首诗只有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照说,即令字字句句都写怨情,恐怕还不能写出她的怨情于万一。可是,作者竟然不惜把前三句都用在写景上,只留下最后一句写到人物,而且就在这最后一句中也没有明写怨情。这样写,乍看像是离开了这首诗所要表现的主题,其实却在艺术效果上更显得有力,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这是因为:前三句虽是写景,却并非为写景而写景,它们是为最后人物的出场服务的。 就通首诗而言,四句诗是融合为一的整体,不论写景与写人,都是为托出怨情服务的。 其二 第二首诗描写在夜深霜重的凄凉环境中,宫中女子孤独寂寞的悲惨情景。她彻夜难眠,想起进宫以来的日子实在不堪回首。她渴望得到君王的眷顾,在银灯下守到夜深,最后还是失望而终。 这首诗情感抒发较为直接,心理刻画较为生动,充分地表现了宫中失宠女子的幽怨之情。 古乐府歌辞中有《怨歌行》一篇,其辞是:“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此诗相传是班婕妤所作,以秋扇之见弃,比君恩之中断。王昌龄就《怨歌行》的寓意而加以渲染,借长信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 夜深霜重,木石敲击秋砧的声音响彻寒夜。在这样一个孤寂的深夜,深宫中那个失宠的女子依旧牵挂着君主是否添了衣裳,昏暗的银灯下,独自裁剪缝补,明知道君主不会眷顾,却还是在内心深处怀着深切的期盼。 这首诗以心理上的深刻描写见长,抒情直接,寥寥数语将一个深宫失宠的女子渴望君主眷顾,挂念君主寒暖又间杂着对君主弃自己于不顾,对自己的一厢深情视而不见的怨愤和痛苦。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深宫失宠女子难于言表的幽怨之情。 其三 第三首诗中前两句写天色方晓,金殿已开,就拿起扫帚,从事打扫,这是每天刻板的工作和生活;打扫之余,别无他事,就手执团扇,且共徘徊,这是一时的偷闲和沉思。徘徊,写心情之不定,团扇,喻失宠之可悲。说“且将”则更见出孤寂无聊,唯有袖中此扇,命运相同,可以徘徊与共而已。 后两句进一步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来发挥这位宫女的怨情,仍承用班婕妤故事。昭阳,汉殿,即赵飞燕姊妹所居。时当秋日,故鸦称寒鸦。古代以日喻帝王,故日影即指君恩。寒鸦能从昭阳殿上飞过,所以它们身上还带有昭阳日影,而自己深居长信,君王从不一顾,则虽有洁白如玉的容颜,倒反而不及浑身乌黑的老鸦了。她怨恨的是,自己不但不如同类的人,而且不如异类的物——小小的、丑陋的乌鸦。按照一般情况,“拟人必于其伦”,也就是以美的比美的,丑的比丑的,可是玉颜之白与鸦羽之黑,极不相类;不但不类,而且相反,拿来作比,就增强了表达效果。因为如果都是玉颜,则虽略有高下,未必相差很远,那么,她的怨苦,她的不甘心,就不会如此深刻了,而上用“不及”,下用“犹带”,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其实是非常深沉的怨愤。凡此种种,都使得这首诗成为宫怨诗的佳作。 其四 同样是抒写失宠宫嫔的幽怨,表现她们内心的深刻痛苦,在王昌龄笔下,却很少艺术上的雷同重复。第四首诗则带有更多的直接抒情和细致刻画心理的特点。 第一句就单刀直入,抒写失宠宫嫔的内心活动。“真成薄命”,是说想不到竟真是个命运不幸的失宠者。这个开头,显得有些突兀,让人感到其中有很多省略。看来她不久前还是得宠者。但宫嫔得宠与否,往往取决于君主一时好恶,或纯出偶然的机缘。因此这些完全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宫嫔就特别相信命运。得宠,归之幸运;失宠,归之命薄。而且就在得宠之时,也总是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生怕失宠的厄运会突然降临在自己头上。“真成薄命”这四个字,恰似这位失宠宫嫔内心深处一声沉重的叹息,把她那种时时担心厄运降临,而当厄运终于落到头上时既难以置信,又不得不痛苦地承认的复杂心理和盘托出了。这样的心理刻画,是很富包蕴的。 失宠的命运降临之后,她陷入久久的寻思。因“思”而入“梦”,梦中又在重温过去的欢乐,表现出对命运的希冀,对君主的幻想,而在自己心中重新编织得宠的幻影。但幻梦毕竟代替不了现实,一觉醒来,眼前面对的仍是寂寞的长信宫殿,梧桐秋叶,珠帘夜霜,听到的仍是悠长凄凉的铜壶清漏。于是又不得不怀疑自己这种侥幸的希望原不过是无法实现的幻梦。以上两句,把女主人公曲折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而又层次分明。 就在这位失宠者由思而梦,由梦而疑,心灵上倍受痛苦煎熬的时刻,不远的西宫那边却向她展示了一幅灯火辉煌的图景。不用说,此刻西宫中又正在彻夜宴饮,重演“平阳歌舞新承宠”的场面了。这情景对她来说是那样的熟悉,使她一下子就唤起了对自己“新承宠”时的记忆,仿佛回到了当初在复道受君主恩宠的日子。可是这一切此刻又变得那样遥远,承宠的场面虽在重演,但华美的西宫已经换了新主。“分明”二字,意余言外,耐人咀嚼。它包含了失宠者在寂寞凄凉中对往事历历分明的记忆和无限的追恋,也蕴含着往事不可回复的深沉感慨和无限怅惘,更透露出不堪回首往事的深刻哀伤。 其五 这是一首抒发宫怨的诗歌。昭阳殿是西汉赵飞燕得宠时住的寝宫,后来以昭阳殿泛指得宠嫔妃。长信宫是在赵飞燕得宠时失宠嫔妃班婕妤住的寝宫,后来泛指失宠嫔妃。 后两句运用对比描写出失宠于得宠截然不同的差距,白露堂中细草迹是指失宠嫔妃的宫闱清冷,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凄清,使得人物也显得十分幽怨。 红罗帐里不胜情,是指得宠的嫔妃寝宫里红帐高挂,与君王软语温存,不胜惬意,说不完的情意绵绵话。 王昌龄从女性角度出发,运用对比,生动形象刻画了失宠嫔妃与得宠嫔妃的天壤之别,是宫怨诗中难得的题材。对那些嫔妃寄予深深的同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