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五则

 新用户20563a3r 2022-12-04 发布于广东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市委机关工作。说实在话,当时工作不是很忙。在当时《梧州日报》副刊编辑李达庄的支持下,连续写了几篇思考社会现象的小随笔。期间每一篇可以说都是精雕细镂,泡制时间少则一天多则几天,留下了我早年对社会人生思考的蛛丝马迹。我和李达庄也因为这次合作成为好朋友。本来有计划把这种文体一直写下去,至少坚持一两年,积累几十篇可以辑录成为小册子。但是突然间李达庄先生遭遇车祸离世,天妒英才;后来我自己也被安排到了新闻单位。没有知我者的鼓励,没有报纸版面的支持,加上我的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每天疲于奔命,我没有把这类文字继续写下去了。后来我把五篇话题小随笔收录于散文集《碎光》,可能没有人会特别关注。但是我发现顺德知名学者李键明先生在评介《碎光》的时候,特别钟爱这几篇文字。他说:随着阅历的深广,覃炜明的随笔,更关注友情内涵,亲情外延,生活细节,春秋更迭,“他将冷静的笔触悄然伸向人性深处,去拨弄那最为隐蔽而深邃的心弦,显示出他更为博深成熟的思想内涵,当然,在他看似轻松,娓娓道来的文字背后,我们仍看到一道长长的身影,就是他对生活目标孜孜以求的背景。”文章遇上知音,可能是每一个写作的人最大的满足,因为有李先生的这一段文字,我特别抽出五篇随笔,推送于此,如果能够引发大家共鸣,则获得又一次满足矣。
            覃炜明  2022124日星期日 顺德
生日话题
               一
    过生日为什么要吹蜡烛?
    也许有人能头头是道地讲出一
 番大道理,演绎出一则一则小故事。但对大多数人一如你, 如我,对此恐怕都不甚了了。但却是年年过生日,年年照旧吹蜡烛。
    有些事情,经历得多了,而且大家差不多都经历了,就很少有人再去考究。纵然有人考究了,答不出的人总比答不出却偏要追问的人高明得多。
            二

    坦白地说,人生下地的第一天起,便不断走向死亡。长大一日,意味着生命的历程又缩短一日。这道理一说就明白。但人为什么还要庆祝生日?我想,这之中除了炫耀,更多的恐怕是自我麻醉。
    麻醉也是一种生命支柱!
             三

    生日人人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贺生日。
    贺生日者,大抵有这么几类人:一为春风得意。某一个年头,或官场得宠,或交易得利,或情场得意,于是便记起了自己的生日,记起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于是便要向别人来一番炫耀,也要别人跟着他自己沉浸在春风得意之中。二为大难不死。活了三十年、四十年,甚至六七十年,经历了风风雨雨,九死一生或九生一死,庆幸都过去了,为了给自己壮胆,也为了摆脱一些昨日的阴影,以证明自己还好好地活着,于是便来一番自我安慰,让别人的笑声,填补他那心灵中怯怯的空间。三为好事少年。这些人于平静的生活中,既不愁吃又不愁穿,便总要想办法在平静中弄点微澜出来,折射出一点光斑来,于是东拉西扯地拼凑起一群人,唱歌,喝酒,说疯话,一醉方休,颠倒日月,生活从此有了刺激也有了味道....
    生活拮据者不会贺生日。为生计,为糊口,忙忙碌碌,反正生日也要吃饭,也要穿衣遮羞御寒,坐下来庆贺生日,便等于坐下来挨饿挨人羞挨冷,所以他们不会贺生日。命运多舛的人也不会贺生日。因为生命小舟把他颠簸得没个宁时,稍微喘息便会翻船下海活活淹死,这种人小心尚且来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宣扬自己炫耀自己?另有一种人正埋头赶路,没有取得的东西都是他追求的目标,他的生命的每一日在于不断猎取和充实自己,
他绝对不会把时间消耗麻醉自己的游戏之中。于是他忘记了庆贺生日。在他心目中每一日都是生日,每一日都有意义.
1991年

记得是因为参加了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就写了以上文字。
牢骚话题
  生活中免不了要发些牢骚。
   尽管发牢骚常常没有收益,没有结果,仍然免不了要发牢骚。尽管发牢骚常常被视为不应该,没涵养,仍然常常有人要发牢骚。
  盖牢骚乃心理保持平衡的一种手段与方式也。想说的话没地方说,想办的事没法办,想解决的问题人家偏偏不给你解决,于是便有了压抑感、负重感、无可奈何感。解脱的办法,惟有借助牢骚。
  发牢骚因人异,因人的处境异,因人所在位置异。识时顺变者,随遇而安者,牢骚可能少些;春风得意时,风月场得手时,生意场得利时,牢骚可以少些;自己为尊者为长者的场合,牢骚也会收敛一些。
    只要不是生活在真空,不是没有思想,就不可能没有牢骚。牢骚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牢骚是一种愿望与现实的错位,牢骚是一种运动与僵死的碰撞。只要人的愿望在,运动在,牢骚就无法根绝。
    牢骚可以节制,但节制牢骚的同时,也会节制某些理念的光环和思想的火花。
    牢骚不宜提倡,但多听牢骚往往使你豁然开朗。牢骚太盛防肠断。但没有牢骚也很难有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因而社会也就没有了希望。
    并不是所有牢骚都有意义,但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牢骚,莫过于埋怨牢骚太多的牢骚。
 1992年
幽默话题

 
  
生活需要幽默。
    幽默可以调节氛围,可以化解烦恼;幽默还可以消除隔阂,增进了解,冰释敌意。
    幽默的构成离不开机警和智慧——但并不是所有
 的机警和智慧都能构成幽默。
    如果把智慧和机警看作幽默的一粒种子,那么它的发芽需要有民主的空气,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作土壤。幽默只能诞生在人人畅所欲言,没有心理顾虑,彼此没有多少戒心的社会空气里;幽默只能生长在没有等级观念,地位比较平等的人际关系之中。幽默并不排除矛盾,但幽默更需要宽容和理解。
    幽默也不否定权威,但幽默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激励与支持。
    人不相知没有幽默,人太相知又往往幽默不起来;人太痛苦时难以幽默,但得意忘形者也往往会忘了幽默;物欲太盛者通常不想幽默,而四大皆空者也未必有意幽默。
    幽默需要真诚更需要善意的误会。
    幽默常常把好话反说善意逆施。
    幽默是生活的“兴奋剂”,
 但使用这个“兴奋剂”则须适度。调侃不是幽默。挤眉弄眼、搔首弄姿更不是幽默。幽默使人不能不笑又不至于大笑。幽默不仅仅在于博人一笑,幽默还应该使人笑过以后觉出无穷的韵味....
  1992年
哭与笑话题

  
 
 一个人是带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的。
  那个时候,你哭得越大声,越响亮,做母亲的就会越高兴,经过十月怀胎,历尽撕心裂肺的痛苦,最能安慰母亲的便是孩子下地的那一阵哭声。这是人间最美妙又最有价值的哭声。
  随着年轮的滚动,一个人慢慢地由少哭到不哭。到真的不得已而哭起来时,那种哭声所代表的意义,则通常是美妙和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
    带着几分稚气的哭声往往使人振奋,而已经成熟了的哭声常常使人愁眉不展、悲悲戚戚甚至肝肠寸断.....
    成年人都不再希望生活里有哭声,但人又实在难以绕过生活中的忧郁和悲哀。生离死别,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可以让你哭得死去活来。偏偏这种选择又是谁都无法回避的。
  哭是痛苦的,但哭也是愉快的。当哭则哭,能哭则哭就是这样。
     压在心头的怨与屈,悲与愤,从哭声中得到发泄,从泪水中得到了倾泻,换来了心理平衡的同时,也换来了-一阵轻松快意。那种当哭时不能哭,或者当哭时偏要做出微笑,才是人间最痛苦不过的事情。而随着阅历的增加,修养的提高,位置的变化,影响的扩大,还有枝枝蔓蔓因素的影响,有些人便常常要经历这种痛苦。
  人们都说:笑比哭好。
  大概是对的。
  人们相见以笑脸相迎被视为友善,生活中笑口常开被看作幸福,而在大庭广众中有人放声大笑定是欢乐已出现了高潮。但并不是是所有微笑都受人欢迎。
  当别人悲悲戚戚的时候你却笑嘻嘻便是一种不协调。本来没有笑意时你却强装微笑,则是令人讨厌的皮突内不笑。当哭则哭使人有轻松感,当笑则笑同样使人开心无比。
  偏偏有人在当笑的时候不笑,自以为城府深深,自以为威严无比。事实上不会微笑的人,是不会把欢乐带给别人的自私者和、浅薄者。没有人看得起这种人。
                      1992年

严冬的话题
      

     为了体会该冷则冷,我前年曾经跑到东北。
       今冬特别冷。
    多年未降的瑞雪,普降大地。
    久违了的冰山夕照,再现妖娆。
    清早出门,一脚踏入了皑皑的霜粉之中.……
    尽管每日被凛冽的寒风切着割着,每-根筋骨被凝结了的冷气浸着泡着,菜市上的蔬菜价格也随之上涨,挤公共汽车也明显比平日吃力困难,但人们对这严冬仍然表现出一种特有的钟爱。电视屏幕上正有一
 群顽童在堆雪人打雪仗。
    报纸上则极尽渲染之能事把一个冰霜铺织的世界描绘得充满童话。
  人们见面点头:“很冷!”“是的,很冷!”脸上却-一副欣欣然样子!
  是人们富足了,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衣单被薄的贫寒人家么?
  是人们要借这严寒寻求开心刺激么?
我看不然,至少不尽然!
诚然,严寒给人麻烦,甚至也给人痛苦。但严寒也给人希望。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是一种哲人的心态。
“瑞雪兆丰年。”却是一种经验的结晶。
而依我看,另一种更为普遍的大众心态是:
“冬天,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自然界有无数规律,都是违反不得的。
     该冰冷的日子反而温暖煦煦,该温暖的日子反而冰冷难奈,便是一种反常。
     反常的东西人们心理一般不容易承受。
      “六月飞霜”是一种大冤未伸的迹象,“回光返照”则是灾难来临的前兆。该哭的人呵呵大笑,该笑的人却嚎啕大哭,只会使人悚然。  春夏秋冬;四季应该分明:草木荣枯,生长自有规律。应该发生的事发生了,人们纵使可能要经历一些痛苦,却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去迎接它。这严冬的启迪,也是人生乃至人类社会的启迪。
   1992年、

友情话题

  
 人为什么要交朋友?
    为什么有的朋友交了几年几月便渐渐淡忘,为什么有的信誓旦旦的朋友最终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
    盖人生交友需要始也。这需要,一种是感情需要,一种是物欲需要。感情的需要不以付出或获取论得失,物欲的需要则常常以占有为目的。重感情需要的人,友情不因年月久远世态炎凉而褪色;而重物欲的人,友情随满足程度或冷或热。
    重感情者看重道义,重物欲者容易利欲熏心。
    重感情的人结莫逆之交多,而重物欲的人换朋友如走马灯。与重感情人交友,往往在友情中得温暖得安慰得启迪得力量处逆境而不孤独;与重物欲人交友,在友情这只漂亮的外壳下虽处顺境而危难四伏....
     友情是什么?一我常
 自问。
     朋友说:友情是一种“希望你过得比我更好的感情。”美哉斯言。
     可惜,生活往往是另外一个样子。
    1992年
有些人,漫不经心向我诠释着人性的复杂;

有些事,悄无声息向我传递出生活的温暖……

                        ——覃炜明

作者简介:覃炜明,笔名微明、微鸣、丹顶鹤、何求,一九五七年生于广西苍梧县,现居广东顺德。已公开发表散文、小说、杂文、评论190万字。著有散文集《碎光》(2002 广西民族出版社)《活在吾乡》(2017  广西师大出版社),本文选自《碎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