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希 在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男主角渡边在女主绿子家过夜时,独自在书房重温《在轮下》,这是本书首次出场的情景。在之后的章节中书中多次提到在轮下这本书,那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籍,能在一本经典的著作中多次出现,并获得高度称赞。 《在轮下》是于194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教育小说,同样也是诺贝尔文学界得奖做多的作品。由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所著,它是一篇具有浓重的悲观色彩的长篇小说。书名取自书中校长告诫年轻的主人公汉斯的一句话:抓紧学习,以免丢落在车轮下。这部小说取材于黑塞在毛尔布仑修道院的不愉快经历,其中有对一所寄宿学校生活长篇叙述。他们都是单亲家庭,他们都是众所周知的有天赋的人、他们都经历了修道院的生活、他们都因为身体的原因被迫退学、他们都在退学后在工厂做学徒,但是有着相同生活经历的汉斯和黑塞他们在最后却有不一样的结局。 为什么会一开始就在轮下《在轮下》的作者黑塞一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他出生于德国的一个文人辈出的小镇,在黑塞幼时父亲从事宗教书籍出版的工作,母亲的音乐才华都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幼时的黑塞,所以少年时期的黑塞和汉斯一样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天才。但在那个战争的时代,天才在武力面前不值一提。再后来的流浪、纳粹政治的黑暗统治下,黑塞见识了小人物在大环境下流离失所无奈的悲哀、个体的人在世俗社会压迫下的茫然无处、弱小个体对强大现实的抗争等。这些都一一影响了他的创作。书中描述了少年汉斯·吉本拉德是一个雪瓦尔兹华特镇民从未有过的天才少年,更是黑塞生活的缩影。他生在一个单亲家庭,父亲是一个天生顽固狡猾、虚荣自私的掮客兼代理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像汉斯这样的父母没有钱,自己很有天赋的孩子,唯一的狭窄出路就是通过州试考进神学院,然后在进入杜宾大学,以后当牧师或是教师。一个没有天赋的穷人家的孩子则被早早的送去做学徒。 《在轮下》的少年 在考试前备考的紧张生活中,汉斯作为一名备考的有天赋的少年,每天奔波在去不同老师家上课的路上。每天在学校上课到下午四点,然后在校长那里补习希腊文,六点的时候又要到牧师那里复习拉丁语与宗教课程。因为数学老师说数学并不是没有价值的,它培养了逻辑能力,所以,汉斯要每周去数学老师家两次补习数学。汉斯为了考试要学习到晚上十一点左右。为什么汉斯学习只到十一点,因为在学的晚一点,汉斯就会头疼,一直到第二天醒来。星期日,占据了一周的七分之一,是造物主休息的日子,是几乎所有人都喜欢的日子,汉斯以前也喜欢过星期日,那一天钓鱼高手汉斯会用一上午的时间去钓鱼,钓几条草鱼、一条鲫鱼、运气好的时候还能钓到一条上等鱼。但是,现在,老师们说离考试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汉斯应该克制一下自己,等考完试再去钓鱼,适当的散步有利于健康,汉斯被允许课外阅读时可以在郊外进行。 和小镇所有的父亲一样,汉斯的父亲私下里也把小镇官员称为饿鬼或耍笔杆的农隶。同时,他们也寄望自己的儿子能用功读书,将来也当个官员。但是汉斯的父亲并不赞成汉斯汉斯这种学习方式,倒不是为了汉斯的健康着想,只是父亲认为这样太浪费灯油,汉斯应该早起学习的。终于到了考试的时候,汉斯和父亲提前一天到了姨妈家,父亲到处拜访朋友、并吹嘘他的儿子,汉斯也不得不怀着紧张的心情伴有烦闷的情绪跟着姨妈四处应酬。晚饭时,姨妈说打听到参加州市考试的有一百十八个人,而录取名额只有三十六个,汉斯立即如斗败的公鸡似的泄了气,并伴随着阵阵头疼。父亲看儿子这个样子立即把少年臭骂了一顿,姨妈也立即表现出不喜欢少年的样子。少年伴着紧张,忐忑,羞涩的心情参加了考试。回到小镇,父亲许诺他考得好可以再去钓鱼,并打消了他考不到神学院是否可以去高级中学读书的念头。在小镇的学校,面对校长亲切的问候,自认为考得不好的汉斯羞愧的吃不下午餐,下午两点,当校长向他祝贺以州市第二名被录取时,少年又惊又呆后,不自觉地说出:要是我想的话,我是可以考第一名的。 在小镇里,所有父母都期盼儿女能带自己走出困境。但是这些父母没有自己的见解,只知道盲目的顺应大环境的选择方式,忽略青年们的健康。青年们呢,从出生会说话的时候便开始被大人灌输参加州考的思想,他们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参加州考,做一名牧师或是官员就是他们的宿命。导致每次州试又被戏称为年度大牺牲。无疑,汉斯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父亲自私而且虚荣,对汉斯没有关爱,只是作为人父的义务养活着他,并以此为道德绑架的基础。年龄处于敏感期的汉斯需要一份关爱,来自家庭的关爱、来自朋友的友爱,但是单亲家庭的他注定注定没有母爱、从小便以神童被高高捧起的的他没有朋友、被学业充实生活的他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也忘记了独立思考的技能。这一切的一切导致他最终成为一台损坏了但无法修护的学习机器的悲剧。做一个孤独的逆行者大家来到神学院的第一天便认识了一个诗人,也是唯一一个诗人。赫尔曼·海尔纳,他出生良好世家,但行为举止并不引人注目、他面对诗集总是口若悬河,拉的一手好的小提琴,但他总是喜欢一个人仰望星空独自思考。 在这间叫做希腊的大寝室里,九个少年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朋友,拉丁文拿手数学不好的找了一个数学拿手拉丁文不好的朋友、有源源不绝火腿的主人和可以吃到明年明年春天还吃不完的苹果主人做了朋友,少年们都在尽心尽力的寻找适合自己的朋友。但是,汉斯和海尔纳没有朋友,汉斯认为交朋友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表现,他认为所有时间都应该用来学习,并且他这麽做了。海尔纳认为他们没有艺术细胞,特别是汉斯虽然每次都是第一名第二名,但是,那又怎样,他只不过是因为害怕老师和父亲强迫自己用功罢了。海尔纳虽然成绩是中等,却是老师们公认的天才,不过他并不把自己的聪明放在正确的事上,比如,学习。老师们讨厌天才,因为天才是他们教学路上的绊脚石,他们聪明,不受控制,可能还会带坏好学生。当得知汉斯和海尔纳做了朋友,并且两人每晚会在一起散步时,校长亲自找了汉斯谈话。汉斯退缩了,更何况他也认识每晚陪海尔纳散步就是浪费他的时间。面对汉斯对朋友的不忠诚,海尔纳,一个敢爱敢恨的人,立即对汉斯做出划清界限的行为。明天和意外总不知道是哪一个先来,寝室里那个叫印度的少年不幸落水身亡,一时间,修道院里弥漫着一股魔法气息,大家行为举止变得空前的温柔,宽松与体贴。就连老师们也变得不那么暴躁。但是魔法没有维持多久,便消失了,随之消失的还有汉斯的健康和精神。他开始上课的时候走神,晚上不在用功,头疼也更加频繁。校长不得不采用医生的话,每天让他在傍晚散步两个小时。海尔纳对于这样和朋友亲近的机会当然不能放过。校长认为这一切都是海尔纳的过错,立即叫停他的行为,并让他关了幽禁。海尔纳失踪了。起初老师们并不在意他的消失,只以为他是赌意气故意迟到,但是一天过去了,海尔纳真的失踪了。来修道院学习的意义是什么?用一个诗人的思维想不到任何意义。于是海尔纳在与校长谈话后便逃离了神学院,在星光下,海尔纳在雪夜中又冷又饿走了两个村子,只为寻找自由。但还是被警察找到了并送去学校的审判会,面对父亲还有老师们,海尔纳没有愧疚也没有胆怯,慢慢自信地拒绝了学校的挽留,跟随父亲踏上回家的火车。海尔纳的家世良好,他在人生选择上是自由的,他的父亲没有因为他的退学而责怪他,那么可以反推出他的父亲是尊重他的选择,关心他的健康的好父亲,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海尔纳有着从骨子里散发的自信。在舍友侮辱自己心爱的小提琴时,海尔纳用语言挖苦他表示自己的态度、在面对舍友的挑衅时,用行为表示自己的反抗。海尔纳在星空下,在梦想的伴随下思考人生,在夜晚的星空下,付出了行动,伴着星星,伴着梦想逃离控制。少年之殇汉斯因为头疼不得不退学回家,神学院的校长和老师们看到汉斯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学习了也很赞成他的退学。父亲看到瘦弱的儿子还能一个人走路没有像自己想像的样子憔悴的不成人样倒也安了心。过了几天,汉斯的父亲认为汉斯应当像小镇其他辍学少年一样去做学徒,汉斯也认为自己应当去。汉斯到了一个打铁场做最基础的磨铁工,但是长时间的工作让他的手掌起了好几个泡,比起身体上的疼痛,回家路上遇到的少年都挑衅的讽刺,这让少年更加难过。然而他只能忍受,像在神学院宿舍里舍友讽刺他和海尔纳时一样,躲进被窝里,默默忍受。 好在,他遇见了艾玛,皮匠法兰克的侄女,他的情人。她主动活泼、他却羞涩胆小,突然的爱情给了汉斯生活的希望,她是他夜晚的星光。然而,艾玛突然离去,少年得知自己只是他玩弄对象之一后。一时间因情人玩弄自己感情的气愤,曾经被他看不起的少年们讽刺后的自卑,对虚伪自私父亲的恐惧使饮酒放肆了一夜的汉斯在月光下踏上了他曾经游泳的河流。或许这是他第一次不畏恐惧、实践自己的决定。汉斯无疑是一个小人物对大环境车轮的反抗的代表,用一个天才少年的自杀抨击了当时腐朽的教育制度,为自己的人生苦难默哀,自我重获新生,完成了自我灵魂的一次救赎。海尔纳是车轮下的清醒者,他勇敢的逃离车轮,避免成为牺牲者。他们一个是诗人、一个是实干家,一个自信勇敢、一个自卑胆怯。最终一个丧身在车轮下,一个逃离车轮的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