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94年张学良唯一活着的儿子回国,飞机上请人照顾:64岁不会汉语

 杰缘pbtq5ns0h9 2022-12-05 发布于辽宁

1994年,沈阳市政府对外联络办公室接待处,一位领导面前,整整齐齐地站着三个人。

其中,一名是司机,一名是负责外联接待的人员,最后,则是一名英语翻译。
“今天需要接待是一位重要的来宾,你们至少要提前半个小时到到达机场。”

看到领导郑重的表情,以及严肃的语气,他们知道这位客人的身份一定非同一般。

“此人与我们沈阳有着极深的渊源,你们能不能猜出来是谁?”

领导看他们一副紧张的样子,便刻意将神情放松下来,笑着问道。

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按领导的意思,此人应该与沈阳有一定的关系,那会是谁呢?

“莫非是张学良?”

那名负责接待的人员,终究见多识广,突然意识到跟沈阳关系密切的重要人物,非张学良莫属。

“如果是张学良回来,就轮不到我们沈阳接待了,但此人跟张学良确实有关系,他是张学良的儿子,叫张闾琳。”

文章图片1

张闾琳(左)

领导此话一出,众人也是几乎不约而同地叫了出来:“张学良还有个儿子?!”

不要说他们,即便这位领导在接到上级指令时,也震惊了一下,他也没想到张学良竟然还有个儿子在世,而且要来沈阳祭祖。

“如果是张学良的儿子,应该会讲中文吧,为什么还要带翻译?”

其中的陪同翻译人员,有些不解。

领导摇了摇头,微笑道:“这位张闾琳先生,并不会中文。”

张学良的子女与命运

张学良一生,共育有共有一女四子。

与原配夫人于凤至育有一女三子,分别是大女儿张闾瑛,大儿子张闾珣、二儿子张闾玗、三儿子张闾琪。

文章图片2

张学良和于凤至以及他们的四个孩子

1994年来沈阳祭祖的张闾琳,则是张学良与赵四小姐所生的幼子。

张学良的这些子女,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所背靠的家庭,在当时的中国,不仅拥有巨大的财富,而且还掌握着重要的权力。

但人的命运,在历史大潮面前,总是渺小的、被动的,任谁也免不了被形势所裹挟。

张学良的子女,也不例外。

对于处于时代风口浪尖上的张家,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也难以避免地遭受了巨大的变故。

这种影响到张家后人的变故,共有三次。

第一次,就是皇姑屯事件,奉军大帅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在从北京返回沈阳的列车轨道上埋设的炸弹,炸成重伤。

无论是张家,还是东北军,顿时失去了主心骨。

文章图片3

张作霖

而年纪尚轻,且并没有多少经验的少帅张学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不得不促接下父亲留下的庞大军队,以及被各方觊觎的东北三省。

张作霖去世之后,即便张学良接受了蒋介石的招安,进行改弦易帜,但自此,东北再也没有摆脱困难与颓势。

在张作霖去世后的第三年,即1931年,张学良年仅12岁的三儿子张闾琪,因为染上肺结核而因病离世。

接踵而来的亲人的离世,对张学良与妻子于凤至,都带来了不小的打击。

文章图片4

张学良、于凤至、宋美龄、蒋介石合影

如果说,这一次对于张学良的几个子女,尚未构成明显的影响,那么随之而来的另外两次变故,则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人生与命运。

第二次,1931年9月18日,对东北早已虎视眈眈,并准备以东北作为针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的日本,以南满铁路权益保护为借口,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北边面对苏联、东边日本的双重军势压力下,考虑到东北军力量的薄弱,希望能借助国际力量与国民党的外交手段,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军。

可事与愿违,日本通过九一八事变,试探到东北军并没有抵抗的决心,便以此为撕破口,全面入侵并占领了东北三省,成立了伪满洲政府。

而张学良,则率领数十万东北军,退到华北与西北区域,而他自己,迫于国内的舆论压力,也不得不宣布下野。

文章图片5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考虑到国内的负面情绪与激烈反应,为了家人与子女的安全及生活环境着想,不得不带着家人与一众子女出国避险。

1934年,考虑到国内形势的变化,张学良回国。

但他却把几个孩子留在了英国,一方面避开国内的舆论与战争风险,另一方面也避开因为他与东北军可能产生的变故而影响到孩子们。

而令他没想到的是,随着二战的爆发,他的女儿张闾瑛与大儿子张闾珣、二儿子张闾玗,也陷入了战争所造成的危难之中。

正是因为德国对英国伦敦的轰炸,张学良大儿子张闾珣在一次空袭中险些丧生,虽保住性命,却因过度惊吓,精神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并最终导致他37岁即英年早逝。

第三次,即西安事变,因发生了1936年12月12日,又被称为双十二事变。

文章图片6

张学良与杨虎城

当面临着日本已经侵占了整个东北,并且着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关键时期,蒋介石还一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主张与路线。

他不但不部署兵力,应对日军对中国的侵略,反而让张学良的东北军与杨虎城的西北军,联合对延安的共产党军队进行围堵与进攻。

本身就对未做积极抵抗,就轻易放弃东北而倍感惭愧的张学良,再加上一直主张联合抗日的杨虎城,早就对蒋介石的做法非常不满,如今蒋介石不拒外敌,反而一心发起内战,令二人实在是忍无可忍,于是,便合力以兵谏的形式逼蒋联合抗日

文章图片7

张学良与蒋介石

西安事变促使蒋介石的立场发生转变,并通过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了联合抗日合作,但发动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却被蒋介石囚禁了起来。

而这次囚禁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不仅大儿子张闾珣1954年去世时,父子未能相见;二儿子张闾玗1981年去世时,张学良仍未恢复自由。

也正是因为在张学良身上发生的这一系列变故,不仅极大影响甚至于改变了几个子女的命运,而且即便是大女儿张闾瑛也选择尽量低调地生活。

而他与赵四小姐所生的幼子张闾琳,所受的影响,则更大。

唯一在世的儿子张闾琳

张闾琳,1930年11月28日,在天津出生。

他出生后,并没有进入沈阳的大帅府,而是一直跟随母亲赵一荻一起生活。

文章图片8

赵一荻和儿子张闾琳

张学良被幽禁在浙江溪口时,蒋介石倒也网开一面,允许于凤至与赵一荻前去照顾。

此时,赵一荻与儿子张闾琳在上海生活。

因儿子尚幼,赵一荻无法长期陪在张学良身边,只能频繁往返,兼顾在宁波的张学良与上海的幼子。

相对于赵一荻来说,此时于凤至的几个孩子都在国外读书,且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她倒是既有条件,也有时间。

但随着日军的占领区不断扩大,上海与浙江相继沦陷。

张学良被辗转到江西、湖南等地进行囚禁,考虑到了特殊的身份及幼子张闾琳,赵一荻便携子去了香港。

文章图片9

如此一来,赵一荻就没法继续陪同张学良,以至于连见面都成了奢求。

而于凤至,则一直陪伴着张学良,跟他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囚徒生活。

直到她陈年旧疾不断复发,并越来越严重,在张学良的百般劝说之下,才离开了囚禁之处,前往身在美国的大女儿张闾瑛处,进行治疗。

但她却放心不下张学良。

文章图片10

于凤至

一是,当时张学良心理状态极差,时刻都处于崩溃的边缘,需要有人宽慰与照抚。

二是,张学良的身体也不好,又缺乏生活能力,也需要一个亲近之人帮助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如果她离开,那么所剩下的唯一合适人选,就只有赵一荻了。

于凤至也知道,此时赵一荻的儿子张闾琳,还未满10岁,正是需要母亲在身边关爱的时候。

考虑再三,她还是把情况向赵一荻做了说明,但她也一再强调,赵一荻务必自行考虑清楚,她所面临的,只能在张学良与儿子张闾琳中二选一。

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但张学良也是嵌入她灵魂的爱人。

两者她都无法割舍,但她经过了几日的痛苦挣扎之后,还是做出了最后的抉择。

文章图片11

赵一荻

赵一荻把儿子叫到身边,抱着儿子很久,才双手托着孩子的小脸,含泪道:“孩子,作为母亲,我陪伴了你10年,再过几年你也就成人了,那时,也是你自立的时候,如果我现在离开你,也只是少陪你几年而已。”

“但是,你的父亲,现在处于最艰难、最痛苦的状态,如果我不去陪伴他、照顾他,不知道他还能支撑多久,我没法就这样放弃他。”

赵一荻知道,她这一去,跟儿子不知何时才能再次相见,或许就是永别,但她只能遵从内心的取舍。

此时,恰好她及张学良的美国好友伊雅格,也在香港。

文章图片12

张学良和赵一狄

她便恳求伊雅格将儿子带去美国抚养,考虑到她与张学良的处境,她无法保证以后还能见到儿子,所以,她希望伊雅格与儿子的关系,不是寄养,而是收养。

伊雅格接受了托付,将张闾琳带往美国,并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养子,还为他起了自己家族的姓氏与英文名字。

这也是赵一荻所希望的,因为,为了儿子的安全与未来着想,她不希望别人知道张闾琳是张学良的儿子。

因为,她也不知道,以目前张学良的身份与情况,会对张闾琳造成怎样的人生影响。

张闾琳回国拜祭大帅陵

张闾琳离开母亲赵一荻的时候,年龄尚小,加上自有记忆开始,并未见过自己的亲生父亲张学良,所以对自己的出身,并不是特别的了解。

而养父伊雅格,考虑到张学良的身份及现实情况,为了张闾琳的人生及未来着想,也没有向他提及出身的事情。

而托付儿子之后的赵一荻,则一直陪着张学良,从贵州到重庆,再到台湾,因为二人没有通讯的权利,赵一荻及张学良与儿子并没有任何的联系。

文章图片13

直到1956年,蒋介石给了张学良可以通讯与会客的自由,张学良与赵一荻才通过各种方式,找到了已经长大成了的儿子,张闾琳直到此时才得知自己的亲生父亲,原来竟是少帅张学良。

自此后,张闾琳才得以与父母重新建立了联系,并可以自由往来台湾,看望仍被软禁的父亲,而母亲赵一荻则相对更加自由一些,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也会飞往美国,看望自己的儿孙。

张闾琳在美国养父伊雅格的照顾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进入了美国太空总署,成为一名航天领域的科学家。

1990年,张学良彻底恢复自由,此时他已经89岁高龄,失去自由的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而最小的儿子张闾琳也已经年届60岁。

文章图片14

张闾琳带妻儿第一次来台湾探望父母

对于张学良来说,他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落叶归根,但碍于他的身份与历史原因,他无法回去,甚至回去拜祭自己的父亲张作霖,都无法成行。

“父亲,就让你代你回去吧,作为孙辈,我也应该回去。”

听到张闾琳如此说,张学良并没有反对,他也希望他回去,目前张作霖活着的孙子辈,就只剩下张闾琳一人了。

正是基于这种原因,1994年,张闾琳专门从美国飞回了故土沈阳。

文章图片15

他既代表着自己的父亲张学良,同时,他也是以张作霖孙子的身份,前来大帅陵祭祖。

张闾琳的行程非常简单。

首先,他去了大帅府,那是他的祖父张作霖打造的府邸,是祖父与父亲生活过的地方,虽然其中并没有他的踪迹与回忆,但是融入血液的重要部分。

然后,他到了大帅陵,去完成父亲张学良与自己共同的心愿,就是拜祭自己的祖父张作霖。在那儿,他看到了恢宏壮观的陵园,面积达12万平方米之巨。

文章图片16

经历了漫长历史与风雨的大帅陵,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还得到了很好的维护与修缮,张闾琳手持摄像机录下了大帅陵的各处场景。

虽然父亲张学良没法亲自前来,他希望能用影像真实地记录大帅陵的每一条小路、每一棵绿树,他希望这些影像,能让离开沈阳60多年的张学良,感到宽慰。

当张学良看到小儿子带回的录像时,不由得老泪纵横,他低声地喃喃而语:“几十年了,一点都没变,还是原来的样子,如果没看到这些,我竟已经记不得了。”

结语

张学良的一生是悲情的,但他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至自由,也要逼蒋联合抗日的决心与勇气,永远值得我们敬重与赞赏。

文章图片17

晚年张学良

正是因为张学良发动的西安事变,才彻底改变了中国抗日的格局,是中国走向全面抗战的起始点,后人将牢记他为国家、为民族所作出的贡献。

作为张学良后人的张闾琳,他重回故土,不只是有牵动着他自己的故乡情结,更有着张学良对故土的思念与眷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