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我看历史从哪里看起,我会毫不犹豫的建议他从史前开始,尽管那时候的历史是模糊的,有关的资料屈指可数,很多还是杜撰的,但这不妨碍它作为历史开头的重要性。 就如同你要很好的了解一个人,最理想的途径,永远是从他的幼年开始,甚至是从他父母辈开始,他的父母经历,他的家庭背景,他的幼年时光,都是他作为日后一个完整的人,最重要的成型阶段。 关于历史,也是如此。 历史掺杂了太多的,关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的基因,读懂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也就读懂了一个地方的人。 我就是基于这样的初衷去读历史的,也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去写了一些关于史前历史点滴的。 之所以写那些东西,还是因为老生长谈的常识,即最好的输入永远是输出,彻底读懂一本书,不二的方法,就是去写那本书的心得。 我写到夏启,一个史前的数千年的漫长禅让制终于结束了,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上,这群人类经过了缓慢的进化,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开始有了以后循环数千年的文化,尽管还是文化的雏形,但它的模子定形了。 夏启开启了一个世袭的王朝,这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节点,但我们的历史学家们似乎对此不是很重视。 我之所以觉得重要,是因为我在其中找到了我们文化的DNA。 夏启也许并不是个伟大的英雄人物,但他打开了人性的欲望,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 他废除禅让制,用暴力手段夺取了大禹指定的继承人——伯益的大权,并随后将其sha之。 他摆设“钧台之享”,以威慑力使诸多首领臣服。 他以天子居,以“违天命”的罪名征伐不予臣服的有扈氏,将其部落首领sha之,将其部族贬为奴,将其部落美女抢为妾。 他的地位稳固后,开始迷失自我,沉迷于权力的放纵中。他的妻子在一场宫廷政变中被诬陷致死,头颅被悬挂在高高的城墙上。 他的五个儿子们受他的影响,为争夺王权,勾心斗角,兄弟之情都抛之脑后,其后爆发了一场混战,史称“武观之乱”。 启死后,他的大儿子太康继位(约公元前1987年),太康受他晚年父亲的影响,也是沉迷玩乐,不理国事,在位3年,就被东夷部落首领后羿夺国,太康流亡,史称“太康失国”。 太康被放逐后,后羿专权,把太康的兄弟仲康立为国君,仲康不甘心做一个傀儡,继位数年后讨伐后羿,兵败,郁郁而死。 仲康死后,后羿又立仲康的儿子相为王(约公元前1976年),20多年后,后羿被自己的宠臣寒浞杀死篡位,寒浞继位后攻陷夏朝都城,相自刎而死,此后,夏朝传承中断40年。 其后,少康(相之子,发明了酒,即杜康)颠沛流离,逃至虞国,最终在虞国、同姓部落、夏朝遗臣的帮助下复国,恢复夏朝传承。 再之后,夏朝传承十一任国君,至夏桀,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成性。商汤在伊尹的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桀的党羽豕韦、顾国,击败昆吾国,然后直逼夏朝重镇鸣条(今河南封丘东,一说山西运城西)。桀后被汤追上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几日后死于南巢(约公元前1600年)。 到此,一个王朝的历史结束了,而这之后的历史,不过是在夏王朝的烙印上,不断的重复循环,重复循环,唯一不同的,仅仅是有了很多的确凿资料的记载。 商汤建立商朝,经历十七代三十一个王,至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公元前1029年)。 商朝完整的循环了一遍夏朝的经历。 我读历史的方法就是写历史,我最想写的,就是《资治通鉴》和《东周列国志》的故事,或许我的正式开头,就是从商朝的末代君王开始。 为什么读历史、写历史?不过是以古御今而已,我们今天太多的人和事不能说、不能写,但我们现在的人和事,岂非都藏在历史的尘埃中。 历史在演绎,这片土地上的人却没有变,人们做的事,也还是没有变,大概也变不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