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鸟的天堂》文本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五上七单元(附PPT)

 同舒先生 2022-12-05 发布于江苏

文本教学解读

本单元从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

本单元学习内容的组织和学习任务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达成这样的概念性理解(大概念):

一切景语皆情语——留心观察和用心感受可以帮助我们发现景物的特点和意蕴,助我们写好景物之美。

《鸟的天堂》是单元第三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在拜访友人家乡后写下的一篇优美散文。文中记叙了作者和友人两次经过“鸟的天堂”。一次是“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次的相遇是由远及近,先是远远看见“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但没看到主干,作者在此巧妙地安插了两位朋友的讨论,引着读者想要随着这条小船一起一探究竟。果然,下一自然段,作者发出感慨“真是一株大树”!越靠近榕树越能清楚地感觉榕树的大与生机勃勃,这真是美丽的南国树。可是作者很明显在这次相遇里是有遗憾的——“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一次作者所见到的是“鸟的天堂”的静态美。第二次与榕树相遇是在“阳光照耀在水面”的早晨,这一次作者看到了鸟的身影,听到了热闹非凡的鸟声,这是“鸟的天堂”的动态美。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把欢乐的鸟儿嬉闹的场景映入读者的眼帘,如果这篇文章是一首歌,那这两个自然段毫无疑问就是这首歌的高潮部分。作者与榕树在两次不同时间遇见,所见之景也是完全不同。

作者在第一次与榕树相遇时的那份遗憾,我想不仅是作者有遗憾,即使是读者读到此处也会感到有些美中不足,那么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鸟的天堂里,重点是“鸟”还是“榕树”?正如作者最后的那句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枝叶繁茂、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和充满生命力、快乐的鸟儿的相得益彰,有鸟的榕树才有了生机,有了榕树的滋养才有了鸟的“天堂”。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农民不许人去捉他们”,虽是只有九个字却为我们描绘出树、鸟、人美好和谐的画面。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给读者带来的是美的享受,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感受这份美呢?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听觉、视觉、感觉,从而叩击心弦,产生思维的升华,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文章的“动、静之美”“韵律之美”“和谐之美”也就悠然而出。

将以上解读和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相结合,本课的学习目标确立如下:

1.认识“桨、桩、暇”3个生字,会写“榕、桨、纠”等11个生字,积累四字词语“不可计数”和“应接不暇”。

2.找出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通过想象,感受画面美。

3.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韵律之美”以及文中所描写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4.仿照课文,尝试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出景物的变化。

学习活动设计

板块一、激趣导入,引起兴趣。

板书“天堂”,提问:什么样的地方称得上是“天堂”?

板书“鸟的天堂”,提问: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呢?我们跟随作者巴金一起去看看。

板块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介绍作者: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fèi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2.字词检查

船桨 纠正  榕树  照耀  木桩  涨潮  高塔  树梢  画眉   抛下  不可计数  应接不暇

3. 学生接龙朗读课文,要求至少做到准确且流利。边读边思考:文中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每次去的时间和所见景象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看见一株大而美的榕树静静地卧在水面上。

第二次:“阳光照耀在水面”的早晨,这一次作者看到了鸟的身影,听到了热闹非凡的鸟声,一番轻松欢腾的场面。

板块三、深入细读,感受动静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把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画下来并批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静态描写:

(1)一簇簇的绿叶伸到水面来。树叶绿得可爱。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但是我看不出树干在什么地方。(绿,茂盛)

朗读指导:抓住“绿的可爱”和“茂盛”,朗读有舒缓向轻快过度,读出喜爱之情。

(2)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我有了机会看见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上一样。(大,姿态悠闲)

朗读指导:抓住“绿的可爱”和“茂盛”,朗读有舒缓向轻快过度,读出喜爱之情。

(3)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旺盛的生命力,耀眼美丽)

朗读指导:边读边想象画面,表现树叶葱郁茂盛的加点词语,声音要响亮,字音要坚实,略重拖长,给人实实在在的感觉;“好像”“似乎”之后是作者的联想,要以气辅声,最后一句要增加停顿,读出那份赞美之情。

动态描写: 

(1)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鸟数量多,种类多,姿态多;鸟鸣欢快,热闹欢腾)

朗读指导:开头两句朗读时,要读出作者忽然看到鸟时的惊喜。后面两句注意排比句,朗读节奏是轻快,读出鸟数量多,种类多,姿态多。

(2)我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看清楚这只,又看漏了那只,看见了那只,第三只又飞走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给我们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树林,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鸟多且飞得快,鸟儿自由快乐)

朗读指导:本段朗读节奏由快转慢,第一句朗读轻快,读出鸟飞的速度快,第二句对一只画眉鸟的特写镜头,语速可稍放缓,但语气是愉悦开心的。

2.男女生配合朗读,女生读文中静态美部分,男生读文中动态美部分,在朗读中体会动静之美。

板块四、点明主旨,升华感情

1. 为什么作者说“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因为傍晚时,榕树上不是没鸟,而是鸟儿们在树上栖息。

2.文中最后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双引号在这里是指引用了前面朋友说的话,第二个不加引号是表示这是作者亲眼看到的确确实实是鸟生活的天堂,是对朋友的话的认可和对此处的无限赞美。

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充满生命力,庇护着这么多的鸟儿们在里面生活得自由自在,幸福快乐,它的的确确是一个鸟儿生活的天堂啊!

总结:“鸟的天堂”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不仅是因为鸟儿们在此自由快乐的生活,还有鸟儿们在此能安静栖息,正如作者第一次所见时的静谧景象,而这份安静、快乐、自由也与人类的保护息息相关。枝叶繁茂、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和充满生命力、快乐的鸟儿的相得益彰,有鸟的榕树才有了生机,有了榕树的滋养才有了鸟的“天堂”。加之人类的保护,由此才完整的构成了树、鸟、人美好和谐的画面。

最后,配着音乐朗读全文,让学生带着感情融入到朗读之中。

      编辑&审稿 | 刀客
 合作联系微信:1851447127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