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费孝通的异域行走

 陶鹿在读书 2022-12-05 发布于上海

社会学家费孝通写作有一个习惯:整篇零写。一个题目,不同篇章,随写随发表。这也是经历了特殊的战争时代,朝不保夕的恶劣环境下养成的。《美国和美国人》是费老三本小册子的合集,时间跨度为三十五年,两次访问美国的经历,费老认为自己并没有深入了解美国与美国人的全貌与实际情况,而只是浮光掠影的浅薄印象。

《初访美国》与《美国人的性格》是抗战期间得到邀请赴美访学进行文化交流写就的文章。此时的费老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东西方是维系旧有传统各分东西,还是互通有无?这个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课题萦绕在费孝通头脑中。

奇与富,初到美国,费老观察到了美国大都市的繁华,赞赏美国人伟大创造力,在如此短的历史尺度下美国工业发展显示了美国力量。除了都市,费老更关注普通美国人的生活,拓殖时代培养出来的民主思想中的消极性成为美国文化中的裂痕。

黑人种族问题、排斥华侨、工人与资本家的劳资矛盾、垄断与亲子关系等,这些都令人感受到美国民主中的平等和自由的矛盾性,所谓的平等自由不是所有人都能享有的。

关于文化的隔阂,费老列举了中美称呼的区别,一个称呼辈分,一个直呼其名。这方面包括对于鬼的认知等都在《美国人的性格》中有详细的解答。《美国人的性格》被称为《乡土中国》的姊妹篇,费老从美国人的性格为研究的切入点,与中国人性格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得知,中国人性格来自乡土农村,而美国人家乡不是现实的,这个移民国家不同人种会形成不同特色的社区,在人缘与地缘上,美国人是各走各的路。所以中国以血缘形成的亲密关系,到了美国就是“社”,通过不同内容的社不断向上攀登,这是由美国人的历史、移民历史决定的。攀登的美国人形成了梯阶社会,也产生了美国“攀登上进”精神。

这部分的书写费老依据Mead女士写的《美国人的性格》为蓝本,同时也可以将《美国人的性格》与《乡土中国》进行比较阅读,会发现Mead女士的“社区”分析对费老社会学观点的影响。

关于美国与美国人的分析,费老始终保持中立中肯的态度,不偏不倚,我见我思我写。为了避免误会,费老也会在后记中补充,书中描写的情形只是所见美国人中一部分,并不是全部。美国人的精神,让美国经济走向世界前沿,同时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道德上的毒刺依旧存在。

对美国的观察评析并不是抨击,而是回头反思自己文化的传统、处境和发展方向,用费老的话来说,需要全盘清理一次。

全书饶有趣味的是感受费老生动的文笔,在《访美掠影》中好不容易抽出时间看芭蕾舞《天鹅湖》的费老,结果眼皮不听指挥,不得不离座。因为坐飞机、没有午休,高效率的社交与工作,让老人身体达到一个极限,从此以后费老害怕了坐飞机旅行。这样的段落比比皆是,当年赞叹先进的机器和交通,如今已经国内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构成部分。当年一些社会问题依旧没有拔出毒刺,如此看来,费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担忧并不多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