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樊長遠丨​藏園碎金——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中的傅增湘相關資料輯録

 书目文献 2022-12-05 发布于北京
注:本文发表于《文津学志》第十九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2年),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樊长远老师授权发布!

藏園碎金

——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中的

傅增湘相關資料輯録

樊長遠

內容提要:國家圖書館普通古籍中傅增湘舊藏書有400餘部,多部書中有藏園批校、題識,出于《藏園群書題記》及《藏園群書校勘跋識録》之外,兹予輯録。普通古籍中另有30部民國間藏園抄本,從另一側面反映了傅增湘藏書、校書的成就。傅增湘藏書中夾有數通友朋致傅增湘書札,個別書中有前人題識,有關于傅氏交遊故實及本書源流,皆分類輯録,略作疏釋。

關鍵詞:傅增湘  批校題識  藏園抄本  書札


1947年,藏園老人傅增湘先生將平生手校群書捐贈北平圖書館,共337種500餘部。1948年,又分兩次出讓少數明刊本及名家鈔校本轉給北平圖書館。據館藏採訪賬登載,在此之前,民國間北平圖書館已有不少次從傅先生處購書的零星記録。國圖普通古籍中,傅氏舊藏有400餘部,其中多部有傅氏及前人批校、題識;除刻本外,其中有30部藏園抄本;個別書中夾有數通友朋致傅增湘書札。凡此零星資料,皆有助於全面認識傅增湘的藏書、校書成就,對於考察其交遊的難得資料,茲予分類輯録,供同仁參考。

一、藏園題記、批校資料

藏園老人一生校書精勤,“每校勘一書,都在卷尾綴寫小記,説明此書的學術淵源、版刻源流和校勘的所得”[1]。校勘群書所得彙集爲《藏園群書題記》,于民國間陸續排印出版,1989年又經傅熹年先生重新編排整理;近年王菡先生又據國圖及其他各館所藏,全面整理《題記》之外的藏園手校諸書卷尾跋識,輯爲《藏園群書校勘跋識録》。國圖普通古籍中傅增湘舊藏書中藏園題記跋識手迹不少,個别跋識已收入《題記》及《跋識録》,兹將二書失收各條輯出,聊當拾遺補缺[2]。

1.《周易正義》

民國24年(1935)傅先生費盡周折,購得臨清徐坊舊藏南宋監本《周易正義》,郵致日本,選擇良工,由日本東方文化委員會出資,以珂羅版複製200部,東方文化委員會與傅氏各得100部[3]。東方文化委員會的一百部,以其下屬的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的名義印行,書末有朱印牌記“影宋周易正義凡十四卷北平人文科學研究所借傅氏雙鑑樓藏本印行歲在乙亥冬日”;傅氏自留的一百部,書前有牌記題“乙亥嘉平月朔藏園傅氏印行”,鈐“藏園督鐫”印,書末附印藏園手寫長跋,一般稱爲“藏園傅氏影印本”。藏園以自藏本編號分贈、分售各機構及朋友,輾轉入藏本館若干部(以下括注爲索書號。除下列六部外,館藏多餘複本中另有第5、50等五部),如:

(1)第10部(1823)

書末題識:

奉贈北平圖書館鑒藏。第十部。丙子二月沅叔記于讀易樓。

書名頁鈐“藏園秘笈”“沅叔持贈”朱文方印。本館與藏園淵源甚深,故書印成後先行獲贈。藏園的其他著述,如《藏園群書題記》初集續集、《宋代蜀文輯存》《藏園老人六十自述》《藏園老人七十自述》等,國家圖書館皆藏有贈本,多鈐有“沅叔持贈”印。

(2)第46部(63513)

書末題識:

第四十六部,藏園手記。

書中鈐“存素堂藏”印,知爲朱啓鈐(1872—1964)舊藏。1953年,朱氏將619部藏書捐贈北京圖書館,此本爲其一。

(3)第47部(64777)

書末題識:

第四十七部,沅叔手識。

此本爲齊燮元舊藏。齊燮元(1885—1946),字撫萬,天津人。

(4)第53部(64951),無題識。

(5)第71部(64156)

書末題識:

第七十一部,丁丑四月沅叔手識。

此本爲本館前身之一原北平北海圖書館舊藏。

(6)第75部(65402)

書末題識:

奉贈叔魯尊兄方家鑒賞。第七十五部。丁丑四月沅叔手識。

叔魯即王克敏。王克敏(1876—1945),字叔魯,浙江錢塘人。喜收藏,其家世傳有“知悔齋”藏書,佳槧頗多,故與藏園有交遊,因此獲贈此本。

2.《駁五經異義疏證》十卷(1051)

清皮錫瑞撰。民國24年(1935)河間李氏古鑒齋刻朱印本。書衣有藏園墨筆題記:

李君涵礎自大梁來,以新刻紅樣本見貽。鹿門此書刊于光緒中葉,而流播乃絶罕,微涵礎爲之覆木,殆將斷種矣。丙子燕九節,藏園老人記。

李涵礎即李培基(1886—1969),字涵礎,河北獻縣人,民國間曾任河南省政府主席。此本爲李氏贈送藏園者。館藏另有李氏所贈本館之墨印本(索書號1049)。

3.《五代會要》三十卷(49425)

宋王溥撰。清光緒25年(1899)廣雅書局刻本。

書末光緒二十一年沈鎮、朱福泰題識述校刻此書始末,中有一句云:“又借到歸安陸氏所藏宋乾道時衢州刻本,大致與聚珍原印本相同,因據以覆刻。”藏園朱筆眉批云:“按,陸氏所藏乃影宋寫本,爲王述庵之物。”按: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卷三十五:“《五代會要》三十卷,影寫宋刊本,王述庵舊藏。”

4.《金陵瑣事》四卷《續金陵瑣事》二卷(索書號:41267)

明周暉撰。清光緒間江甯傅春官刻本。扉頁有藏園朱筆題識:

調生刻此書時,其二續卷末“千金不變節”一則有目無文,當是所獲原刻正缺末葉也。頃于文友書坊見萬歷原本,因補録之。然尚蝕數字,竢異日更訪求焉。癸酉十二月廿五日,自暘䑓清水院回,寫畢記之。藏園居士。

按:調生即傅春官。傅春官字茗生(一作調生),江寧諸生,曾官江西勸業道。撰有《金陵歷代建置表》一卷,曾輯刻《國朝金陵叢書》《金陵叢刻》諸書。

5.《秦遊日録》一卷附《登太華記》一卷

傅增湘撰。民國21年(1932)天津大公報館鉛印本。本館收藏若干部,其中四部之書衣有藏園朱筆題識,分别爲:

(1)地817/925

北平圖書館惠存。癸酉八月上浣,傅增湘奉貽。

(2)地817/925.3/部二

一甫世丈爲西游勝侶,《日録》印成,敬以馳奉。披覽之餘,定有舊夢重尋之感也。壬申大雪,沅叔附志。

一甫即陳惟壬(1869—1948),字一甫,以字行,號恕齋居士。近代實業家。身後藏書由夫人陳李靄如捐贈本館。

(3)地817/925.3/部四

援庵先生賜教。書潛持贈。

此爲傅增湘贈送陳垣先生之書。陳垣逝世後,藏書遺贈本館。

(4)地817/925.3/部五

菊生前輩同年大人賜教。壬申十一月八日,增湘自燕京寄。

此爲傅增湘贈送張元濟先生之書。按《張元濟傅增湘論書尺牘》1932年第22通:“菊生前輩閣下,《游華記》新印成,謹奉上一帙,敬懇賜教。别附十册,請費神照别紙代爲分致。感荷不盡。《公羊》單疏購到否?手此即候校安。年侍生增湘拜啓。二十一年十二月五日。”第23通:“菊公鑒:頃奉賜答,知《遊記》荷公分致諸公,至感。”[4]所説即贈書事。1953年,涵芬樓劫餘善本由張元濟捐獻國家,撥交北京圖書館收藏,轟動一時。其實此前張先生已屢有零星贈送,多爲通行本,皆在館藏普通古籍中,書中多貼有“張菊生先生惠贈”簽。

6.《故宫善本書影》

故宫博物院圖書館藏,傅增湘選編。民國17年(1928)北平故宫博物院圖書館影印本。書衣有藏園墨筆題識:

《內府秘藏宋元本書式》。戊辰二月故宫圖書館印行。藏園居士沅叔氏識。

傅增湘《嘉業堂善本書影序》云:“天府圖書焜燿宇內,余領館職時,檢昭仁殿劫餘之物,益以景陽、毓慶、懋勤諸宫殿所儲,爲《故宫書影初編》,然視《天禄琳琅》著録十不存一矣。”知本書爲傅氏選編。本書應即《故宫善本書影初編》之草編本,收録書影29種,與《初編》選目頗有異同,《初編》收録書影41種,並增入張允亮所撰解題。此本係張元濟先生捐贈。

7.《古梅遺稿》六卷(22691)

宋吴龍翰撰。清宣統2年(1910)宜賓爨汝僖鈔本。序後藏園朱筆題識:

丙寅春,得李振唐新刊本,以此册校之,改訂七十六字,補五律一首。藏園主人記。(鈐印:藏園日課)

《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載:“民國四年李之鼎宜秋館刊宋人集本,在甲編。余據舊寫本校一帙。”[5]所謂“舊寫本”當即此本。書末欄外爨氏墨筆題:

清宣統二年,宜賓爨汝僖手寫本,越四十一年再題,藏園老人已下世周年矣。輟筆黯然。

按:爨汝僖爲民國間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員。

8.《牧齋初學集詩注》二十卷《有學集詩注》十四卷(23833)

清錢謙益撰,清錢曾注。清刻本,春暉堂藏板。《初學集》開卷前三首詩有藏園朱筆眉批、行間側批。藏園所批各書大多爲版本校對,似此處做詩評者不多見,批語云:

還朝詩集上(原注:起泰昌元年九月,盡一年)【眉:萬曆四十八年庚申七月神宗崩,光宗立,至九月朔光宗又崩,因以庚申八月以後爲泰昌元年。

《吴門寄陸仲謀大參》

步屧相呼倒接㒿【側:敘吴門游宴之樂】,東阡南陌夜歸遲。檀槽奏罷翻新曲【側:四句是所以歸遲之故】,樺燭燒殘覆舊棋。燕賞花時無主客,催徵酒社有文移【此聯加密圈。側:】。謝公底事情懷惡,只爲中年有别離。【側:游宴之樂如此,而不免情懷之惡者,與陸大參遠别故也。

《渡江二首》

京江南北路,不到十餘年。歲月【側:承上】看如此,風波【側:起下】意眇然。浮生催渡客,宦況釣魚舡【此聯加密圈。側:如此光景,不待有因而後歸,所由與眉山老異也】。何事眉山老,歸期只問田。

山城如畫裏,一棹亦悠哉。鈴塔晴相語【側:妙得悠哉之意】,魚龍靜不豗。澄江千嶂見【側:真如畫】,秋水片帆開。約略金山寺【側:收轉十餘年前舊事】,曾聽粥鼓來。

《儀真西十里褚家堡公館壁版晉江李伯元作修館記其文有宋元名家風致李未嘗以文章名于世其文集亦不傳感而題其後》

漆版摩娑字半湮,蟲絲鼠迹暗承塵。文章頗似褒城驛,可有停車點筆人。【下聯加密圈。末批:王、李之後,繼以鍾、譚,宜知文者少也,妙在含蓄蘊藉。

9.《亭林文集》六卷《餘集》一卷(23736)

清顧炎武撰。清光緒30年(1904)刻本。是書餘集有乾隆三十八年長洲彭紹升序,此序經藏園通篇朱筆批校,末有題識云:

前月往南中,搜得《亭林餘集》寫本,序文爲彭先生改定手稿,因照録此本上。其改處大勝原本,閲者試共參之。壬戌十月初五日大雪,獨坐園中閲此。沅叔。

10. 《駢體文鈔》三十一卷(106629)

清李兆洛選。清道光元年(1821)合河康氏刻本。卷一有藏園朱筆、藍筆圈點批校。卷一末題識云:

辛巳正月初二日,臨雪橋校本畢。藏園記。(藍筆)
正月初三日,録譚復堂評語畢。(朱筆)
頃見近人臨三家評本,內有東塾評四十五條,因備録之。(藍筆)

卷三十一末題識云:

庚辰嘉平月廿二日,録陳蘭浦評校畢。藏園。(藍筆)

按:雪橋,即楊鍾羲(1865—1940),漢軍正黃旗人,尼堪氏,字子勤,號雪橋,清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授編修。著有《雪橋詩話》四十卷。譚復堂,即譚獻(1832—1901),字仲修,號復堂,浙江仁和人,工于詩詞,著有《復堂類集》。東塾、陳蘭浦,即陳澧(1810—1882),字蘭浦、蘭甫,號東塾,廣東番禺人,受聘爲學海堂、菊坡精舍學長,執教數十年,著有《東塾讀書記》等。辛巳,民國三十一年;庚辰,民國三十年。

11.其他批校本

無藏園題識而有朱筆批校之本,館藏有若干部,大多批語不多,有的僅批校數葉或數處而已,如:

《論語集解義疏》十卷(67379),(魏)何晏集解,(梁)皇侃義疏。清乾隆道光間長塘鮑氏刻知不足齋叢書本

《建康實録》二十卷(74182),(唐)許嵩撰。清光緒28年(1902)金陵甘氏刻本。

《江南别録》一卷(74439),(宋)陳彭年撰。清道光11年(1831)六安晁氏木活字本。

《歷代小史》(75284),(明)李栻輯。清末綠絲欄抄本。

《鶡冠子三卷》(57549),(宋)陸佃解。民國間傅氏雙鑑樓影印道藏本。藏園朱筆批校數十葉。

《思陵録》(71957),(宋)周必大撰。清抄本。

《文莊集》三十六卷(82130),(宋)夏竦撰。清末江陰繆氏雲自在堪抄本。

《貢文靖公雲林集》十卷卷首一卷(22767),(元)貢奎撰。清乾隆41年(1776)宣城貢氏刻本。

《青暘集》四卷補遺一卷(22976),(明)張宣撰。清光緒15年(1889)金氏刻粟香室叢書本。

《黃梨洲先生南雷文約》四卷(23747),(清)黃宗羲撰,(清)鄭性訂。清刻本。

二、藏園抄本

選擇稀見之書進行抄録,是歷代藏書家的傳統。雙鑑樓中插架宏富,其中傳抄本也不少。一般用印好的格紙抄寫,格紙左欄外鐫“藏園寫本”(楷書)、“藏園傅氏寫本”(楷書或篆書)、“長春室寫本”(楷書)、“雙鑑樓鈔藏善本”(楷書)、“三異齋校録”等字樣;或仿宋本行格,左欄外上下鐫篆書“臧園鈔本  仿書棚本行格”或“江安傅氏鈔本 仿紹興本通鑑行格”。多册抄本有時會兩三種格紙搭用。各抄本一般請人抄録,而後傅氏校改,個别書爲藏園親筆抄寫。國圖館藏中,除善本特藏中有《積齋集》《中庵集》《安雅堂文集》《東庵集》等幾部外,普通古籍中另有30部藏園抄本,兹予簡要介紹。(以下書名後括注爲索書號。抄寫年代均在民國間,有確切年代則予説明)

1.[嘉靖]《榮河縣誌》二卷(地160.275/275)

明宋綱纂修。據明嘉靖刻本鈔寫。

2.[正德]《常州府志續集》八卷(地220.153/1274)

明張愷纂修。據明正德刻本鈔寫。

3.《程氏續考古編》十卷(8147)

宋程大昌撰。書中有個别朱筆校字,卷端鈐“鳳起手校”印,知校改出自瞿鳳起之手。瞿氏《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卷十六載舊鈔本一帙,即藏園此鈔所據。《藏園群書題記》卷七載其事云:“程氏《續考古編》前歲于徐梧生監丞遺書中得明鈔一册,存卷六至十,既已録副藏之矣。今春薄遊南中,過海虞瞿氏書齋,得見舊鈔全帙,爲何義門藏書,驚爲創獲。爰凂鳳起世兄代覓寫官,爲補録前五卷,鈔録既竟,鳳起並合全書手勘一通,訂正文字訛奪不尠。郵致北來,于是數百年斷種秘笈,至此複留一善本于天壤間,何其幸耶!”[6]瞿本今藏國圖(索書號03502)。

4.《王文公佚詩文目》(目211/9094)

通篇爲藏園手鈔。

5.《東坡先生物類相感志》十八卷

宋釋贊寧編次。抄寫底本不詳。天頭有朱筆校字,與正文字體相同,非藏園手迹。

6.《浮山集》十卷(22539)

宋仲並撰。民國十七年鈔本。書末記校勘時間。已收入《藏園群書校勘跋識録》[7]。

7.《宋劉文簡公雲莊集》九卷别本十二卷(22537)

宋劉爚撰。附雲莊年譜,(宋)沈僩編。多處朱筆校,各卷末記校改時間。已收入《藏園群書校勘跋識録》[8]。

8.《雲莊劉文簡公文集》二十卷(22615)

宋劉爚撰。有藏園朱筆校改。

9.《東澗集》十四卷(22645)

宋許應龍撰。卷七、十、十四末記校勘時間。已收入《藏園群書校勘跋識録》[9]。

10.《北磵文集》十卷(22299)

宋釋居簡撰。民國十六年鈔。素紙無行格欄綫,無批校、題識。扉頁傅氏墨筆題識:

此帙從涵芬樓叚宋刊本鈔出,惜缺九、十兩卷,竢别求舊鈔本補完,附刊于《蜀賢叢書》之末。丁卯十月十一日,書潛氏記于藏園。

按:涵芬樓所藏宋本即宋崔尚書宅刻本,今在國圖(索書號07710),已影印入《中華再造善本》。所謂《蜀賢叢書》即傅氏所輯《宋代蜀文輯存》。

11.《忠穆集》八卷(22441)

宋吕頤浩撰。前附四庫提要。書中有朱墨筆校記,朱筆爲藏園手迹。書末題識云:“戊辰三月二十一日校畢,沅尗記。”按《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三下載:“清四庫館寫本,鈐翰林院滿漢文大方印。法式善舊藏,今歸樊增祥。”[10]當即鈔寫底本。國圖有清乾隆間翰林院抄本一帙(索書號05877),有法式善之“詩龕居士存素堂圖書印”“詩龕藏書印”二印,但檢中華古籍資源庫此本書影,無翰林院印。

12.《太倉稊米集》七十卷(22529)

宋周紫芝撰。鈔寫底本不詳。無批校、題識。

13.《洪文敏公集》八卷(22485)

宋洪邁撰。傅氏手寫題簽:“藏園據輯本傳録。”

14.《演山先生文集》六十卷(22378)

宋黃裳撰。無批校、題識。此書傳世無刻本,《藏園群書經眼録》著録海源閣藏舊鈔本,《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稱之爲清初傳寫宋乾道二年季子黃玠建昌軍刊本,兩書描述與此鈔本相合,當即藏園據以鈔録之本。海源閣本下落不明。

15.《泠然齋詩集》八卷(22552)

宋蘇泂撰。民國二十二年傳鈔《四庫全書》本。格紙仿書棚本行格。無批校、題識。扉頁有藏園墨筆題識,已收入《藏園群書校勘跋識録》[11]。題識云:“二十年前曾見鮑淥飲手寫本于惲薇孫學士家,今聞其書歸朱翼庵許。前月游文友坊中,適見新收得四庫館原鈔,朱闌大楷,頗爲精整,因屬趙生質伯昆仲爲傳録此帙,以備宋人集部之一種。”按:鮑淥飲即鮑廷博。《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載鮑氏手寫本爲盛昱遺書,《經眼録》謂“景賢所示盛昱遺書”[12],景賢即完顔景賢,而此跋云見于惲薇孫(惲毓鼎)學士家,所述不同,後歸朱文鈞(號翼庵),今下落不明。

16.《耕閑集》一卷《補遺》一卷(22641)

宋孫鋭撰,(元)趙時遠編。民國二十二年鈔。書前有藏園墨筆手寫《耕閑集跋》,已載于《藏園群書題記》卷十五,兹不具録。觀此本字體,似通篇爲藏園手鈔。無校改處。

17.《廬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22658)

宋董嗣杲撰。用“長春室寫本”格紙抄寫。無批校、題識。

18.《巴西文集》(82792)

元鄧文原撰。有個别朱筆校字。藏園曾據朱文鈞藏舊鈔本校勘自藏舊鈔本[13],所校本今藏國圖(索書號7718)。

19.《林屋山人漫稿》一卷(82821)

元俞琰撰。有個别朱筆校字。

20.《居竹軒詩集》四卷(82834)

元成廷珪撰。藏園朱筆批校。又有綠筆簽校,非藏園手迹。書末有藏園題識,第一册末題云:“戊辰立夏,就門人孫子書校語改字。沅叔記。”第二册末題云:“戊辰三月十八日校。”則簽校出自孫楷第(字子書)之手。

21.《山窗餘稿》一卷(82854)

元甘復撰。藏園朱筆批校。又佚名朱筆簽校。藏園曾據繆荃孫所藏影寫明成化刊本校勘自藏《豫章叢書》本[14],所校本今藏國圖(索書號467)。

22. 《牧萊脞語》二十卷二稿八卷(22760)

元陳仁子撰。民國三十年鈔。書前有藏園長篇題記兩篇,已收入《藏園群書題記》卷十六,兹不具録。題記云:“余假叔弢本傳録者也。”按“叔弢本”即周叔弢所藏清初影元抄本,今藏國圖(索書號08499),此本有弢翁跋云:“臨清徐梧生祭酒以藏書之富聞于世,平居矜惜,不輕示人。其書之存定興者,殁逾十年,丁卯秋,悉爲書估李文傑所得,凡數十種,乃皆尋常習見之書,惟《牧萊脞語》二十卷《二稿》八卷影元精抄,諸家書目多未著録,只見《四庫全書存目》(知不足齋藏書)及曹氏《靜惕堂書目》(原注:作'陳仁子《叢脞語》’,蓋誤)而已,余遂以重直收之。沅叔三丈聞此書歸余,亟假得傳録,亦可見其難得而可貴矣。”[15]傅、周兩跋可以互證。

23. 《野趣有聲畫》二卷(22750)

元楊公遠撰。《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四載:“清寫本。鮑廷博、勞權校。涵芬樓藏。余曾傳録一帙。”當即此本。涵芬樓本今藏國圖(索書號07715)。

24. 《養蒙先生文集》十卷(82817)

元張伯淳撰。素紙鈔寫,無行格。藏園手寫題簽:“《養蒙先生文集》十卷,元張伯淳。傳録監本。凡四册。”

25. 《劉仲修先生詩集》六卷《文集》二卷(22988)

明劉永之撰。無批校、題識。

26.《慮得集》四卷附錄二卷(14225)

明華悰韡撰。格紙仿宋紹興本《通鑑》行格。無批校、題識。

27.《覿庵詩鈔》六卷(24209)

清陸典撰。格紙仿宋紹興本《通鑑》行格。無批校、題識。

28. 《方靈皋先生遺文》(24430)

清方苞撰。書衣傅氏朱筆題識:“《方靈皋先生佚文》,壬申正月藏園居士得手稿二册,屬何君小葛録存。”各葉欄外記抄寫日期,從“辛未臘月十五日何鴻亮寫”起,至“辛未臘月廿一日寫”止。

29. 《霞城筆記》十卷《曲阜顔幼客詩鈔》不分卷(44469)

清顔懋僑纂。傅氏手寫書籤題:“《霞城筆記》,曲阜顔懋僑著,藏園依稿本傳鈔,通十卷,訂五册。”另附一册,爲《曲阜顔幼客詩鈔》。《藏園群書題記》卷八《霞城筆記跋》云:“《霞城筆記》十卷,題曲阜顔懋僑幼客纂,爲德化李椒微師舊藏,今歸北京大學圖書館,余假得披閱一過,小帙細楷,每册均鈐'懋僑’'幼客’二印,當是原稿之清本也。前後無序跋,其授梓與否不可知。余以其稀覯也,授寫官録存副本,而别考其人之行實以誌之。”[16]所述即抄録此書之事。《藏園群書經眼錄》載其事在辛巳十月[17],即民國30年(1941)。

30.《新刊诸儒批点古文集成》七十六卷(105025)

宋王霆震编。藏園朱筆校。又墨筆簽校,非藏園手迹。


三、書札及其他

傅增湘藏書個别書中夾有他人致藏園書札,關乎藏園交遊故實;或有前人收藏題識,亦事關藏書掌故,輯録于此。

1.《曲阜顔幼客詩鈔》不分卷(44469)

前述《霞城筆記》所附《曲阜顔幼客詩鈔》中粘有致藏園書札一通(書札格紙欄外上鐫“山左明文鈔”,下鐫“琴鶴堂”),係《顔幼客詩》校記六條。來書人待考。札云:

顔幼客詩二十八首,從《曲阜新志》録出,如尊藏未載是詩,可備補遺。但恐有錯譌之處,謹摘數字,請校定。
《閨思擬古》第二行“塌”是否“踏”字。
《台州》一首第五行“元猿”當作“玄猿”。
《送牛進士》一首第十二行“冤强”或“挽强”之誤。
《侯元經》一首第九行“砧砧”疑是“貼貼”。
《土木歌》一首“駕鵝”句兩“立”字疑衍。
《枝津亭》一首次句不知是“不把雲門作住家”否。

2.《春暉小識》(125383)

顧倬撰。民國5年(1916)石印本。中夾書札一通:

沅叔先生執事:津門叩别,忽忽已十一年,不親道範久矣。本年夏初,倬以攷察教育入京,趨謁崇階,適值執事南遊,未獲晉見,曾留拙著《春暉小識》一册,囑號房上呈記室,諒早達覽。比維起居萬福,不勝頌禱。倬自違侍下,養疴無幾時,即蒙故鄉官廳父老委以師範重責。任事以來,浪竊浮名,絶無實效,時用自慚。回念起自孤寒,全仗先母教養,差能成立,乃服務社會之年即慘别慈闈之歲,深恩罔極,欲報無從。曾于民國五年敘述先母苦行明教,呈請當代名賢翰墨表揚,冀他日藏之家乘,可爲子孫光。付之印刷,流播人間,得藉賢人之文章以垂不朽而慰地下之靈,兹已裒然成帙。夏初在京,本擬面求執事,予以表彰,事與願違,殊深悵悒。再由郵寄呈,乞撥冗賜以新詩,並施墨寶寄下,俾得弁冕卷端。感幸之私,殆無以比。往歲以來,學風大變,倬承乏師校,深自恐懼,尚祈不棄,時有以教正之。北道天寒,諸維珍重。專肅奉懇,謹請鈞安。恭賀年禧。晚學顧倬敬上。

顧倬(1872—1938),字述之,江蘇無錫人。時任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校長。其母杜氏(1837—1904)逝後,顧氏撰《春暉小識》,記述母親“苦行明教”事迹,又徵求當代名賢翰墨表揚之詩文。此即請求藏園老人作詩之信札。

3.《厚厂先生六十自述》(127057)

涂鳳書撰。民國30年(1941)鉛印朱印本。書中題記:

藏園老人侍右:拙作呈政,蓋引玉也。坿門人鄒洸壽文一篇,文雖不佳,請作節略看可也。匆頌譔安。不一。弟鳳書再拜。

涂鳳書(1875—?),號厚厂,雲陽(今屬重慶)人,曾任黑龍江教育司司长、政務廰廳長。

4.《寄傲軒讀書續筆》六卷《三筆》六卷(8219)

清沈赤然撰。清嘉慶間刻本。卷前有清同治四年(1865)徐時棟題記:

寄傲軒讀書續筆三筆
《寄傲軒讀書續筆》、《三筆》各六卷,其《隨筆》十卷佚失。余略繙閲之,知此公讀書不多,胸中亦無甚高見,如《詩傳》、《詩説》爲明人僞書,而津津道之;《逸周書》多見引于周秦書中,而以爲魏晉人手筆;談説經傳毫無精義,甚至謂《孟子》持論欠圓,而奮筆爲更定之,則直庸妄而無忌憚者矣。年老著作如此,其初年所爲《隨筆》亦概可知。自序云淺陋可笑,恐不第淺陋已也。同治乙丑十月十有八夕,徐時棟假閲數條記此。(末鈐“柳泉”印)

徐時棟(1814—1873),字定宇,號柳泉,浙江鄞縣。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舉人,以輸餉授內閣中書。曾主持纂修《鄞縣志》。以藏書知名。

5.《劉舍人遺集》四卷(29589)

清劉子雄撰。清光緒間刻本。書前有墨筆題詩一首:

鋭(綿竹楊鋭)哲(富順陳崇哲)英(名山吴之英)雄(德陽劉子雄。四君皆一黌之雋,壬午科以優行貢太學,時稱“英雄鋭哲”,李序稱光緒十二年以優貢廷試,蓋誤記也。)並有名,文園痟渴竟戕生。猶勝袿誤伾文黨,卻累昌黎賦永貞。

《劉舍人遺集》,辛未燈節沅叔先生購于廠甸,借閲一過,爲題數言歸之,以存鄉先生掌故云爾。成都鄧鎔。(鈐“忍堪居士”印)

鄧鎔(1872—1934),字守瑕,號忍堪、拙園,四川成都人,民國間曾任衆議院議員,與傅增湘有交誼。

6.《遺山樂府》三卷(32338)

金元好問撰。民國2年(1913)歸安朱祖謀刻本。書前吴昌綬墨筆題識:

絶好之弘治本被漚尹刻壞,又以惡本校勘,可恨之至。求公轉托沅尗歸時仍以此弘治本見假,弟必重刻方愜意。昌綬□。
沅兄通書之雅,友朋罕覯,感甚感甚。

元好問《遺山自題樂府引》經吴昌綬圈點,有墨筆眉批數條,首行批:

首行須檢原本核之。

《引》“歲甲午,予所録《遺山新樂府》成”云云數句批云:

“新樂府”明見于此,何必牽連他本。
甲午是大定十四年。
後數語可洗盡清代詞人之陋。愚謂詞壞于清,凡清詞始壞于疏,中壞于密,終壞于僞以使人可厭,有何面目對遺山?咬文嚼字,貌似而非。清人陋派,今宜一掃而空之。

吴昌绶(约1867—?),字伯宛,一字印臣、印丞,號甘遯,晚號松鄰。浙江仁和人。曾刻《雙照樓詞》十四種(皆宋元明詞)、《松鄰叢書》二十種,均稱嘉本,爲世所重。題識中“漚尹”即朱祖謀(1857—1931),原名孝臧,字古微,號漚尹、彊村,浙江歸安人。《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六載:“明弘治五年朝鮮晉州刊本,十行十七字,大黑口,四周雙闌。有弘治五年李宗準識語,雖刊于朝鮮,即用明代紀年。余藏。陶湘續刻《景宋金元明本詞》本即從此出。”[18]即所謂“絶好之弘治本”。《藏園群書題記》卷十五《張石洲刊本〈元遺山集〉跋亦云:“至《遺山樂府》余收有朝鮮明弘治本,分上、中、下三卷,朱古微前輩曾假校焉,刻入《彊村叢書》中。嗣陶氏涉園又就原本翻刻。”[19]朱祖謀以弘治高麗本爲底本,據清張穆、張家鼐兩刻本校勘,輯校記一卷附後,正文頗有校改。由于朱氏的晚清詞壇宗主地位及《彊村叢書》之不斷印行,使朱刻本成爲《遺山樂府》最爲通行的版本,不知已遭到同時人吴昌綬的私下嚴厲批評。題識中所謂“求公轉托”不詳何人。

傅增湘之弘治高麗本,原爲楊守敬從日本訪回之書,後傅氏因經濟困難,出售部分藏書,此書經日本文求堂轉歸周越然言言齋,輾轉入藏上海圖書館(索書號:785765-67)[20]。

注釋:

[1]傅增湘撰,傅熹年整理:《藏園群書題記》整理説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2]書中多鈐“傅增湘讀書”“藏園日課”“雙鑑樓藏書印”“江安傅氏洗心室藏”等傅氏印鑒,文中不再一一指出。

[3]影印《周易正義》事,詳見《傅增湘影印南宋監本<周易正義>之始末》,蘇枕書《歲華一枝——京都讀書散記》,148頁。

[4]張元濟、傅增湘:《張元濟傅增湘論書尺牘》,商務印書館,287頁。

[5](清)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傅熹年整理:《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中華書局,2009年4月,1275頁。

[6]《藏園群書題記》,385—386頁。

[7]傅增湘撰,王菡整理:《藏園群書校勘跋識録》,中華書局,2013年3月,542頁。

[8]《藏園群書校勘跋識録》,555頁。

[9]《藏園群書校勘跋識録》,567頁。

[10]《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1174頁。

[11]《藏園群書校勘跋識録》,568頁。

[12]傅增湘撰,傅熹年整理:《藏園群書經眼録》,中華書局,2009年,1059頁。

[13]參見《藏園群書校勘跋識録》,594頁。

[14]參見《藏園群書校勘跋識録》,631頁。

[15]周一良主編,周景良、程有慶副主編:《自莊嚴堪善本書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1272頁。

[16]《藏園群書題記》,450頁。

[17]《藏園群書經眼録》,614頁。

[18]《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1616頁。

[19]《藏園群書題記》,767頁。

[20]有書影見《文求堂善本書目》,日本昭和間(當中國民國間)文求堂書店自印本(非賣品)。上海圖書館“中文古籍聯合目録及循證平臺”(https://gj.library./unionCatalogue/work/list#uri=http://data.library./gj/resource/instance/cv8uzxb8s8xnc3dw)著録該館藏本有“向黄邨珍藏印”“飛青闙藏書印”“楊元吉”“楊守敬印”“雙鑑樓藏書印”“越然”等印,知即傅增湘舊藏。

【作者简介】

樊长远,文学博士,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相关链接:
樊長遠丨古籍初印、後印本例析十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