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侃京剧】京剧漫话(连载十八)

 cxag 2022-12-05 发布于辽宁

十一、当代的“活曹操”

      京剧史上有众多的“活曹操”,可惜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只有剧照和文字记载,唯有当代的“活曹操”袁世海留下了几出曹操戏的影视资料,使后人得以目睹京剧舞台上“活曹操”的风采。

图片袁世海饰演的曹操

    袁世海是郝寿臣的得意弟子,11岁入富连成科班,在科班时就十分迷恋郝派艺术,1940年正式拜郝为师后,继承并发扬郝派艺术,后来成为卓有成就的表演艺术家。他在郝派的基础上,发展了架子花脸的表演艺术,被称为“袁派”。

      袁派的艺术风格是质朴豪放,刚劲传神。袁世海演过的剧目共有三百余出,他在20世纪50年代创作和重新排演的以架子花脸为主角的四出大戏——《将相和》《黑旋风李逵》《李逵探母》和《九江口》,是袁派的立派之作。袁世海在剧中塑造了廉颇、李逵和张定边三个人物,老将廉颇忠勇、倔强,知过必改;梁山好汉李逵既忠勇、粗豪,又潇洒、妩媚,真实可爱;北汉大元帅张定边性格刚烈、老谋深算、忠心耿耿。袁世海还在《白毛女》和《红灯记》中成功地塑造了黄世仁和鸠山两个反面人物,在全国颇有影响,他生前最后一次登台演出的剧目就是《红灯记》。

      他扮演的曹操,集英雄与奸雄于一身,气度不凡,因而也有“活曹操”的美誉。他认真研读《三国演义》,认为应当把曹操演成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诗人。他在曹操的白脸上增加了一点粉红色(在197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彩色影片《长坂坡》中可以看到)。为了更好地表现曹操的复杂心态,他创造了许多曹操在各种情境下的步法、身段和唱腔。

      他对《群英会》“蒋干回书”一场曹操的首次出场进行了新的设计:在龙套的堂威声中,曹操面带微笑,在[快长锤]的锣鼓声中款步上场。他微晃双肩,两脚轻抬重落,走“涮八字”,红色蟒袍和头上的相纱翅子微微颤动,胸前的“黑满”左摇右摆,一副傲视群雄、必胜无疑的骄纵神态,把曹操的丞相气度和洋洋得意、不可一世的威风劲儿表现得淋漓尽致。曹操中计斩将之后,悔恨、恼怒,又不能明言,只好把一肚子的火都撒在蒋干身上。他痛骂蒋干后愤愤下场,下场前有甩袖、抓袖、绕袖,随后转身,背双手、摇头、叹气的系列动作,袁世海的表演与锣鼓紧密配合,精彩传神,每演至此,台下必有掌声送他。

      “横槊赋诗”中,袁世海扮演的曹操把酒临江,半醉半醒,吟诗作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苍劲悲凉,着重表现曹操的雄才大略和骄横得意,足以使观众倾倒。这段好戏保留在1957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京剧影片《借东风》中。

      袁世海开架子花脸独挑大梁的先河,大大提高了架子花脸的地位。20世纪50年代,袁世海成为执京剧架子花脸之牛耳的一代宗师,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并一直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直至2002年冬病逝。

      十二、丑行典范“活汤勤”

      京剧形成初期,丑行有昆丑杨鸣玉京丑刘赶三高腔丑黄三雄,前二人名列“同光十三绝”;清末民初有罗寿山、郭春山、王长林、萧长华、慈瑞泉、傅小山等,郭春山、萧长华、慈瑞泉均为文丑,并称“丑行三大士”;20世纪30年代以后又有马富禄、茹富蕙、叶盛章、刘斌昆等名丑。他们个个技艺非凡,在台上插科打诨,嬉笑怒骂,作为扶花绿叶,为菊坛增姿生色。

      萧长华是近现代最有影响的京剧丑角演员、卓越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丑行巨匠、一代宗师,又是一位杰出的戏曲教育家,被剧作家翁偶虹誉为“丑行典范”。萧长华先后与谭鑫培、王楞仙、黄润甫、刘鸿升、王瑶卿、杨小楼、龚云甫、梅兰芳、徐碧云、于连泉、尚小云、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等诸多名家同台共艺。他与梅兰芳合作的时间最长,被倚为股肱。梅兰芳演出剧目凡有文丑角色者,大如《凤还巢》的朱焕然,小到《霸王别姬》的更夫,都由萧配演。他为人配戏,铺垫陪衬,严密得体,从不喧宾夺主。

图片萧长华饰演的汤勤

      萧长华的艺术风格高雅脱俗。他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丑角艺术形象,如《群英会》的蒋干、《审头刺汤》的汤勤、《法门寺》的贾桂、《女起解》的崇公道、《连升店》的店家、《选元戎》的程咬金、《请医》的刘高手,以及婆子戏《变羊记》《普球山》《探亲家》等,忠奸善恶,性格各异,无不传神,惟妙惟肖;正面人物能寓庄于谐,反面人物入木三分。他的表演冷峻、幽默,不俗不贫,从不以浅薄、粗俗的表演取悦观众。

      萧长华经常结合社会现实,根据剧情现场抓哏,现场编词,而且能够恰到好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和梅兰芳唱《女起解》,饰演解差崇公道。“行路”一场,苏三唱[西皮慢板],末句唱罢,崇公道应念:“你说什么,'每日里在院中缠头似锦,到如今只落得罪衣罪裙。’今非昔比,你知道吗?”萧长华不念原词,而改念:“……你穿得一身红(苏三穿的罪衣是红色的)……简直是台上台下的大红人儿嘛……”每念至此,台下观众必定大笑,热烈鼓掌,因为那时的梅兰芳被称为“伶界大王”,正红得发紫。

      萧长华的表演出神入化,刻画人物自然生动,神形俱妙。著名戏剧家田汉曾题诗赞曰:“盗柬争疑真蒋干,审头都说活汤勤。”

      萧长华饰演的蒋干是个举止温文尔雅的迂阔酸儒,有一股文人的酸气。他心地无邪,大愚若智,常自作聪明,尽做蠢事,事事砸锅,十分可笑,但又不令人生厌。“盗书”一场,明明是上了当,还自鸣得意。当蒋干把书信揣好,欲上床安歇,忽然发现把灯(烛台)放错了位置,又转过身,轻手轻脚地把灯移回原处,表现出一个读书人的心细,足见萧的表演之细腻。

      “蒋干回书”一场,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二将,立即醒悟,而蒋干还蒙在鼓里。曹操骂蒋干是“书呆子”“一盆面浆”“做事荒唐”,蒋干一脸惶惑,莫名其妙。待曹操拂袖而去,蒋干想了想,若有所悟地唱道,“莫不是为周郎他不肯归降”,还自以为是地说:“不错,是的,是的哟!”迈着方步,摇摇摆摆地下场。

      萧长华在《审头刺汤》中饰演的汤勤被称为一绝。剧中的汤勤设计陷害他的恩人莫怀古,严世蕃命缉拿莫怀古,就地处斩,人头解京。幸有仆人莫成替死,莫怀古得以逃生。汤勤又说人头是假,严世蕃命锦衣卫陆炳审问,汤勤会审。陆炳识破汤勤之意,将雪艳断与汤勤为妻,此案了结。

      萧长华饰演的汤勤狡黠轻狂,市侩气十足,可鄙而又可憎。“审头”一场,汤勤奉严世蕃之命,来到锦衣卫大堂会审人头,出场时摇摇摆摆,一副狗仗人势的样子。在法堂上,汤勤前倨后恭,始而摇唇鼓舌,以势压人,坚持人头是假。陆炳对他冷嘲热讽,来了个下马威,弄得他下不了台,汤勤觉得这位大人不好惹,立刻改变了态度,赶紧认错赔礼,边说边跪地磕头,又用扇子为陆炳扇风赔笑。汤勤听说陆炳要将雪艳断与自己为妻,立即匍匐在地,连声称谢说:“老大人真是小官的重生父母、再造的爹娘!”萧长华把一个阴险毒辣、翻云覆雨的势利小人刻画得细致入微。

      “刺汤”一场,汤勤上场后唱的一段略带诙谐色彩的二黄唱腔,表达了汤勤醉后忐忑不安和稍纵即逝的负罪感,展现了汤勤口是心非、虚情假意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萧长华的这段唱以孙(菊仙)派唱腔为基调,生腔丑唱,用一种飘忽不定的唱法,高音区以闷音、细音行腔,遒劲古朴,独具特色。

      萧长华在《法门寺》中扮演的太监贾桂又是一绝。贾桂是大太监刘瑾的红人,说话拿腔拿调,辣气尖声,有一股太监味儿。他对上奴颜婢膝,谄媚讨好,对下作威作福。“投文”一场,贾桂向前来交差的差役和县官赵廉索贿,不择手段,软硬兼施,一会儿打官腔,一会儿套交情;钱未到手时,怒责辱骂;银钱到手,眉开眼笑,吩咐小太监冲牛奶、炸年糕,“把我那冰糖莲子弄得烂烂的给他吃啊”,对赵廉照顾得无微不至。赵廉下场后,贾桂恶狠狠地说:“我就不信你不花!叫你花,就得花!”萧长华把一个弄权太监逢迎阿谀、谄上欺下的奴才给演活了。

       十三、大师缘何成功

      以上对京剧流派的简要介绍从另一个侧面展现了京剧艺术曾经的辉煌。二百多年来,京剧舞台群芳竞辉,各展风采,各称其盛。各个流派的创始人用他们精彩的人生演绎了梨园传奇,也造就了中国京剧史上的黄金岁月,为京剧艺苑增添了烂漫春色。他们创立的流派艺术不仅在当时风行一时,并能传于后世,百年不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这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迹。聆听大师遗音,看名家剧照,遥想前辈名伶在红氍毹上的风采,让人感慨无限,心动不已。如今,创造这些流派的艺术家们已经谢世,但他们精湛的表演艺术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其弟子、传人数不胜数,各个流派的代表剧目长演不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各个流派创始人的成功之路都是不平坦的,都历尽艰辛,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刻苦钻研,才超越前人,超过同行,脱颖而出。他们之中有的出身贫寒,有的出身名门;有的出身梨园世家,有的是票友“下海”;有的天赋条件极好,有的先天条件并不怎么好,文化程度也不高,或一度身处逆境,不被人理解;早年成名者有之,大器晚成者有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京剧艺术深深的爱。他们视艺术为生命,甚至比生命还重要。正是这种爱,促使他们倾其毕生精力,献身京剧艺术,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处于弥留之际,想的还是京剧。

      他们个个功底深厚,技艺精湛,身手不凡,成名之后,仍然坚持练功、吊嗓,数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从不间断。他们勤于学习,刻苦钻研,广收博采,如饥似渴地吸取别人的长处,又善于化用,择善而从,适我者取,皆为我用,而后根据自身条件进行艺术创造,最终自成一家。

      善于扬长避短,这是许多流派创始人成功的秘诀。有些流派创始人,如言菊朋、周信芳、程砚秋、杨宝森、奚啸伯、裘盛戎等,他们并非天赋佳嗓,身体条件有诸多不足之处,甚至根本不宜唱戏,但他们没有气馁,而是勇敢面对,另辟蹊径,努力克服自身的弱点和缺陷,以勤补拙,善于藏拙露秀,避短趋长,甚至能化短为长,结果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创出了超越前人的独特流派。

      创新是流派创始人成功的关键。刘曾复先生说过:京剧艺术从“大老板”程长庚,到后来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余叔岩、梅兰芳等诸位前辈,他们的一生,走的都是继承创新的道路。此言甚为精辟。创新是艺术生命力的源泉,各个流派的创始人都是革新家,都具有可贵的创新精神。他们从不拘泥祖法,抱残守缺,而是锲而不舍,不断求索,敢于出格,在尊重京剧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出新,“移步而不换形”,但依然保持着京剧的特色。

      各个流派的创始人都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很深的文化底蕴,这是他们成功的又一秘诀。他们当中,有的人出身贵胄或书香门第,自幼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的人虽然出身寒微,但通过刻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们都喜欢读书,不少人雅爱文学,涉猎文史,能诗词,善书画,精通音律,习文练武,并广交文人雅士,通过多种途径,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不断充实自己。杨小楼写得一手好魏碑;荀慧生喜绘丹青,1924年正式拜书画大师吴昌硕为师,吴亲书“白也无敌”四字相赠(“白”即荀慧生,艺名白牡丹)。程砚秋的水袖、步伐走的是太极图;余叔岩、言菊朋唱念方面的成功创造是因为他们对音韵学有精深的研究;奚啸伯为了演好《白帝城》,曾通读《三国演义》多遍。

      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京剧流派的代表人物都有深厚的生活积累,生活是他们艺术创作的源泉。他们热爱生活,爱好广泛;他们养花、养鸟,注意观察大自然。正因为有了这些戏外的功夫,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演起戏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才能有艺术创造的神来之笔。他们从各方面吸收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融入自己的艺术创造之中,用于唱、念、做、打,创造出无数美的艺术形象。

      梅兰芳偶尔在一位朋友家里看到一幅天女《散花图》,见天女的样子风带飘逸,体态轻灵,画得十分生动美妙,灵感顿生,于是才有了散花天女的庄严妙相和美妙多姿的绸舞。盖叫天的优美舞姿有很多是从檀香的青烟和对鹰、雀、鸡、猫的动作观察体会中丰富起来的,他从袅袅的香烟悟到了身段动作的婀娜多姿,从雄鹰展翅欲飞的姿态悟出了武生的优美动作造型。

图片梅兰芳《天女散花》剧照

      流派创始人的成功同他们的人品密切相关,他们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德艺双馨。他们在台上认认真真演戏,台下老老实实做人;他们的人品高洁,让人肃然起敬。

      抗战期间,梅兰芳蓄须明志,誓死不给日人演戏。程砚秋因拒绝为日寇唱戏,在北京前门火车站遭到日伪特务寻衅、殴打,程砚秋勇斗群魔,脱身后,从此息影舞台,隐居京郊青龙桥务农。

      程长庚一身正气,在国家危亡之际,借歌台舞榭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多演忠臣孝子事”,以此振奋国人精神。在为都察院演《击鼓骂曹》时,他借剧中人祢衡之口,痛斥昏聩无能的王公贵族。演到祢衡击鼓三通,怒斥曹操这段戏时,程长庚指着台下怒骂道:“方今外患未平,内忧隐患,你们一般奸党,尚在此饮酒作乐,好不愧也!”台下端坐的官僚显贵们如坐针毡,怒愧难言。

      汪桂芬藐视权贵,达官们要他唱堂会戏,常被拒绝,有时妆已化好,即将出台,却悄然离去。一日,某王爷家唱堂会戏,有汪的《文昭关》,为防止汪临阵脱逃,那王爷专门派了两个人到后台监视,不料汪桂芬还是溜走了。王爷闻之大怒,命手下人“与我抓来打板子”;结果在一家小酒铺找到了汪桂芬,他正在那里自拉自唱《文昭关》,引来许多人围观。王府的人用铁链把汪锁上拉走,向王爷复命,王爷命汪“先唱戏,唱完了再打”。那天汪桂芬唱得很卖力,全场彩声雷动,王爷也听得十分过瘾。等戏唱完了,管事的请示王爷打多少板子,王爷笑着说:“汪大头(汪桂芬外号)今天唱得卖力,将功折罪,不打了。”还叫人给他预备饭犒劳了一顿。

      艺术家们在艺术上执着奋进,为人处事谦虚谨慎,虚怀若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尊重同行,尊师爱徒,提携后进;急公好义,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

      程砚秋1919年拜梅兰芳为师,成名后对梅兰芳仍执弟子礼,恭敬如初。程砚秋对他的恩公罗瘿公尊师如父,知恩图报。他说:“程有今日,罗当首功。”1924年秋罗瘿公病逝,他完全辍演,披麻戴孝,尽心操持罗师丧礼,罗瘿公所有的医药费、丧葬费皆由他出。此后,程砚秋每次离京到外地演出,行前总要去西山罗瘿公的坟前默哀。

      谭富英为人忠厚谦和,有口皆碑。从1955年开始,谭富英与马连良合团共演,两位名老生并称瑜亮,谭对马尊敬有加,处处谦让,不管排演什么戏,他总是说:“我听师哥的。”他在许多合作戏里甘当配角,做扶花绿叶。1959年,众多京剧名家联合排演《赤壁之战》,谭富英把自己擅演的鲁肃一角主动让给年龄、名气都比他小的李少春,自己演只有两场戏的刘备。

      20世纪30年代初,马连良提携16岁的小师弟袁世海,在一次堂会戏里,与之同台合演生净并重的对儿戏《黄金台》。1940年春,马连良又邀袁世海加入扶风社,与之合演他与郝寿臣合作时很受欢迎的对儿戏,并悉心指导,告诉袁世海,这些戏当年郝寿臣是怎么演的,说得非常细致,使袁世海在艺术上大有长进。二十年后,已经成为净行大家的袁世海又来提携马派新秀冯志孝,为之配演马派名剧《淮河营》里的刘长一角,还主动提出在海报上把他自己的名字写在冯志孝的后头。尚小云性格刚直豪爽,乐善好施。只要梨园行的朋友登门求助,尚小云最少也要拿出50元(当时一袋洋面3.2元),故有“尚五十”之善名,这种为人仗义的性格和他扮演的侠女豪杰一样。艺术家们的高境界和高风亮节体现在他们的杰作中,正所谓戏如其人,艺如其人。

      梅兰芳大师说:“演技是没有止境的。……要获得艺术上的成就,必须有奋斗的意志,和苦学的精神。”(《舞台生活四十年》)京剧流派创始人的成功经历值得后人借鉴,无论你是否从艺,我想都会有莫大的裨益和启示。

(连载十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