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所不知道的口传心授版的《黄帝内经》(1)

 背后国文 2022-12-05 发布于江苏

看完三申道人的《黄帝内经》视频课,不说颠覆了原先对中医的认识,起码让我重新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这个版本强调顺应天地的重要,强调学习的重要,强调“四时”的作用,强调“治未病”才是中医真正的内涵。

作为一个古中医的真正传承者,三申道人对中医有其独特的认识,并练就了独特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功夫。网上对其的经历传得很神,几乎把他描述成了一个世外高人。“余师则不然,患者对面坐定,师令其勿语,只用三指扣腕,低眉垂帘,约摸分钟,便据脉象娓娓道出患者病情休咎轻重迟早,乃至既往病因病史等。师之法无怪,独以脉论症,治病百发百中,令患者惊讶神奇。”(〈三申道人传奇〉)假如这样的叙述是真的,这功夫不是一般中医大夫所能掌握了的。

由此,我不由感慨,与其说是神奇,倒不如说是古中医的基本功。扁鹊、华佗等他们不同样也具备这样的功夫吗?我们现在说中医,应该说是有功夫的中医大夫神奇,其他平平之辈,我想他们无论怎样修炼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准。由此,我也想到,现在中医院校每年有这么多的学子毕业走向社会,他们之中能成为大师、大家的几乎凤毛麟角。

从三申道人的经历来看,中医院校真的批量产生不了合格的中医师,更别说能力超群的中医大师了。“师尊古而不泥古,其亲尝咀咽之草药达五千多味,发明前人本草之遗露,纠其偏,正其味。药毒性猛,师几近殆命,正值二十韶华,胡须发早衰,乃至年四十,已虬髯皆白,其付诸医学之代价,凸然可观也。”(〈三申道人传奇〉)假如这是真的,现在还有这样的人吗?就连有这样思维的人都不可能有了。

不仅如此,“鹤鸣山有道人将死,哀其衣钵无以传,闻贤有异秉,使人诣贤来受。贤不从,之,贤果来。道人闭其户,贤不能出。贤怨望,骂詈。道人无给食,贤饿,遂听之。道人口授上古太乙门医经,令贤记诵,凡二十余万字。贤能记则食之,否则不予。贤记诵毕,出,遂立为太乙门第七十代传人。师徒之谊存焉。居无何,道人死,贤负善术行天下。”(〈天水刘道士传〉)假如这又是真的,现代的学子谁能吃得了这样的苦?而谁又有这样的天赋异禀?

因为感慨良多,所以想把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出来与大家分享。由于本人几乎是个中医白,有些东西深挖掘不了,不能彰显出其厚重。即使发挥,也浅显或浅薄。但我还是想抽一段时间,好好把其笔记整理一下,如果时间充裕的话,再多听几遍课程,不断来完善整理笔记。

因此,本篇分二节,权当序言。一是简单介绍一下三道人其人、其书,二是罗列一下其言。因为我想把三道人的有些经典语录展开来发挥,毕竟有大道理、大智慧在里面

三申道人撰写(应该说是整理)的《玄隐遗密》内容包括:《黄帝内经》上篇10100篇和下篇873篇、《九常记》948篇、《九真要》内篇944篇和外篇429篇、《阴阳大论》上下213篇及《龟书》上下2篇。

《黄帝内经》上篇10100篇和下篇873篇目录是这样的,与社会上流行的版本有很大差别。《阴阳》甲 13、《太无》乙 10、《太合》丙 12、《太乙》丁 8、《太初》戊 9、《太始》己 11、《太易》庚 12、《太素》辛 9、《太无》壬 8、《太微》癸 8、下篇 8 73 篇:《太朴》子 8、《太华》丑 10、《太常》寅 10、《太昊》卯10、《太玄》辰 11、《太冲》巳 6、《太虚》午 9、《太黄》未 9

里面内容如下:

《典录》,“典录曰:二王古,歧辕远。经册亡,方生独,方士啬,忧生怜。执所密,莫外传。

昔容成子侍商,哀其道不彰。身退以游四野之陆故,考雧子十数人,之游录者三十数,歴十三春有时,

成册者曰内经十八囱,合七十二卷。曰九纪九囱,合三十六卷。曰九真九囱,合三十六卷。

故录者,容成公谓考虞。”

《阴阳·甲甲 》,《上经·知辨》曰:“见,所见;见不见。不见见;见见愚乎弗见。见见也,乃谓常见。见弗见之见,见见之见;不见见见,见而得之道矣”。

这些与市面所见《黄帝内经》差别很大,因为论述和强调的重点不一样,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好好了解一下,看看古人是怎样道法自然,怎样上观天文,下察地理,中观人事,加上自己的体悟来学习,来辟邪驱病的。相较于我们看到的《内经》怎样治病,这样的《内经》才算是“上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