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白霜、泛宝光,是不是鉴定好岩茶的诀窍?这种岩茶现在还有吗?

 小陈茶事 2022-12-01 发布于福建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什么才是最好的岩茶?

从玄学角度看,让人“得不到”、“喝不到”的岩茶,才是最好的茶。

得不到和已失去,这两种情愫相加,能给一泡岩茶带来无上光环。

之前从朋友那,听来一个私人订制的故事。

“有位广东做生意的老板,找上一户慧苑组的茶农,点名要找茶。”

眼下大环境特殊,有客上门,当然是好事。

找茶而已嘛,说吧,想要什么山场、什么火功,什么口味的茶?

但那位客户,含糊说了半天。

宗旨只有一点,想找一款记忆里的老丛水仙。

茶味要醇厚,入口有清凉的凉爽气息,茶汤能做到“入口即化”,特别绵密的口味。

听完那位大客户的口感描述,茶农立刻张罗起来。

从清凉感的表述看,对方在意的肯定是坑涧山场的老丛。

但一连推荐了几款,对方还是不满意。

要么是觉得,火功太重。

要么是认为,花香存在感太淡。

再不然就是没有达到理想的厚度。

一来二去,耽误了不少功夫,还是没找到理想的口味。

话说,这背后的问题出在哪?

《2》

其实,这涉及到私人订制的难点。

前段时间看书,看到一个社会心理学的观点。

“存在于我们脑海里的记忆,不一定是真实的记录。所有储存在脑海里的记忆,经过自我吸收与转化后,或多或少会存在美化痕迹。”

即,哪怕自己的记忆,也未必靠谱。

10年之前,8年之前,5年之前,在一个特别舒适的状态下,喝到了一泡口味风味特别好的岩茶。

喝完一次,念念难忘。

但很可惜,泡茶时顺手剪开泡袋后,就扔掉了包装。

这泡茶的来源信息,一概不详。

于是,再反复追念,牵挂在心后,只好向茶农定制口味。

但不论再怎么复刻,做出来的味道始终差了点。

这和记忆美化有关。

或许,这泡茶的真实口感并没有那么好,只是在多年“得不到”的匮乏心理下,自己心里对那泡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人与人之间,记忆与思考做不到共享。

单纯依靠只言片语的风味回顾,当然不能做出和原来一模一样的风味。

《3》

到网上翻一翻留言,类似开篇的提问其实很常见。

“2018年XX家的牛肉是至今为止喝到过最惊艳的,今年能不能做出同样的效果?”

“前两年的黄观音做得不错,为什么感觉今年没有这么香?”

“带白霜,泛宝光,这种岩茶现在还有吗……”

前两个问题,涉及今夕昨夕的对比。

背后涉及到年份生产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喝茶感受影响,暂且不好说。

但后一个问题,指向性很具体。

说实话,带白霜和泛宝光,这两点算不上多难的要求!

白霜,又称干茶起霜。

岩茶加工时,干茶焙到起霜是常见现象。

具体的干茶起霜原因,和做青、焙火都有关联。

岩茶初制加工时,需要揉捻。

摊晾摇青结束,叶片边缘碰出一圈红边,达到一定发酵程度时,再下一步就是杀青。

放入杀青机后,通过高温杀青,能杀死酶物质的活性,阻止进一步发酵,控制合理的发酵程度。

杀青结束,趁热放进揉捻机器内,趁机将茶叶揉捻成条索状。

揉捻过程中,茶叶会从完整的叶张,揉搓成一条条直条形的绳索状。

类似用力去搓橙子,会榨出部分果汁。

茶叶在揉捻加工时后,叶片免不了会摩擦受损,从断口处流出部分可溶性的茶味物质,俗称“茶汁”。

这些析出在外的茶汁,含有一定的可溶性糖、多酚类物质等。

经过下一步的烘干,固定附着在干茶条索表面。

焙茶时,受到高温影响,岩茶内部还会进一步将茶味物质逼出到表面。

与前面揉捻过程析出的物质,一齐经历焙火考验。

最后在烘干水汽,焙去残留水分后。

剩余在岩茶成品上,自然能看到一层泛着白霜的物质。

类似从海水里提炼食盐的道理,经历一再脱水后,会迎来从液体到固体的凝固变身。

这层白霜物质,本质是可溶性茶味物质的凝固体。

沸水一冲,白霜们就会溶入汤水里,和其余茶味一起,泡出一杯甘润稠滑的好茶!

理论上,揉捻揉重一些,焙火焙足一些的岩茶身上,干茶起霜再常见不过。

尤其是足火岩茶,干茶条索表面带有白霜是正常现象,不用感到稀奇。

《4》

“泛宝光”的说法,在茶具圈子里更常见。

一把养好的紫砂壶,据说能自然泛着宝光。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壶身看着油润有光泽;

鉴定古瓷时,正品的釉光温润内敛,有如宝光从内发射出来,而不是单纯浮在器物表面上的反射光,张扬刺目。前者是宝光内蕴,后者是贼光反射,本质上差别很大;

建盏里,也有类似出彩、出宝光的说法。一只用久的茶盏,表面会发生轻微的反映,积累出一层氧化膜,能自然泛着光彩……

而茶叶里,干茶泛宝光的说法,相对较少。

查了查岩茶的干茶评审术语,看到了相关资料。

岩茶的干茶形容,有7种术语。

一、砂绿。

干茶颜色类似蛙皮绿,即青蛙的皮肤颜色,还能透着微微的光泽。

二、青褐。

干茶青褐之余,还带有灰光,又称宝光。

从颜色形容来说,是色彩本体与光影的结合。

三、鳝皮色。

干茶颜色类似黄鳝的表皮,砂绿蜜黄相间。

四、蛤蟆背色。

老一辈的茶人,对茶叶的颜色联想,大多是生活里的形象比喻。

除了叶底的蛤蟆背,干茶的蛤蟆背色,一看也很形象。

指岩茶干茶青褐之间,微泛着砂粒白点。

五、乌润。

焙到足火的岩茶,哪怕干茶颜色焙到转色,但不能漆黑无光。

而是乌黑、有光泽为好。

六、三节色。

干茶条索尾部呈现砂绿色,中间是乌色,头部微微泛红。

七、枯燥。

干茶干枯、没有光泽。

像入冬之后,路边的衰草,黯淡极了。

优质岩茶的叶底要软亮有光泽,在干茶条索上,也得看着有精气神。

不管颜色是绿是黑,一应要有光泽感才行!

《5》

按图索骥,和按照记忆去寻茶,难度大同小异。

横向对比看,不同款的岩茶,香气滋味有别。

从纵向角度对比看。

哪怕同一户人家、同一片小山场做出来的同一款肉桂、水仙、梅占、铁罗汉等。

前年喝,去年喝,今年也喝。

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茶”不同。

茶叶作为看天吃饭的产物,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很大。

当年的降雨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春茶季是晴天多还是雨天多?是否有经历冬寒与冬旱……

环环紧扣,综合作用。

决定每一年出来的茶,都是不一样的风味。

对老茶客来说,当你常年固定喝一款茶,连喝三、四年之后,自然能慢慢对比出细腻差距。

所以,要按照记忆去复刻当年喝到的茶味。

一言概之,难!

个中心态,类似当红娘牵线。

如果一个姑娘告诉你,她找对象的标准并不高,只要看感觉就行。

“看感觉”这三个字,如此主观不可捉摸的要求,实际才是最难的!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