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惠荣 || 昆州、益宁考

 滇史 2022-12-05 发布于云南

隋唐王朝对于昆州的经营,史书多有记载。《隋书·史万岁传》载:“南宁夷爨翫来降,拜昆州刺史。”《新唐书·南蛮传》也载:

隋开皇初,遣使朝贡,命韦世冲以兵戍之,置恭州协州、昆州。未几叛,史万岁击之,至西洱河、滇池而还。震、翫惧而入朝,文帝诛之,诸子没为奴。高祖即位,以其子弘达为昆州刺史,奉父丧归。

杨坚建隋,即着力于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开皇四年(584年),派韦世冲为南宁州总管,又遣王长述以兵继进,在今曲靖建立了南宁州总管府,下辖恭州、协州及昆州。恭州、协州在今滇东北,昆州在今滇中。当时滇东为爨震的势力;爨翫的势力在滇中,则被任命为昆州刺史,《资治通鉴》卷178胡三省注,“就其地置昆州”。

后来爨翫反,开皇十七年(597年)隋派史万岁南征,“至西洱河、滇池而还”。爨翫以珠宝贿赂史万岁,致史下狱,爨翫终被诛,诸子没为奴。武德元年(618年)李渊建唐,仍置昆州,放回爨弘达为昆州刺史。唐代的昆州仍是西爨的聚居区。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敕安南首领爨仁哲等书》所敕对象就有“将军昆州刺史爨嗣绍”。后来的昆州刺史又有爨日进,见《南诏德化碑》。

昆州的地望,《旧唐书·地理志》载:

昆州,下。汉益州郡地。武德初招慰置。领县四,与州同置。

益宁、晋宁:有滇池,周三百里。

安宁

秦臧:汉县。

领户一千二百六十七。在京师西南五千三百七十里。北接巂州。

《新唐书·地理志》也载:

昆州,本隋置,隋乱废。武德元年开南中复置。土贡牛黄。县四:益宁、晋宁、安宁、秦臧。

据以上记载,隋唐时期昆州的辖境,包有滇池地区、螳螂川流域的安宁及绿汁江上游的秦臧。州的治所仍在滇池边,但已不在晋宁,而设在益宁。昆州的定位,樊绰《蛮书》有所涉及。该书卷二载:“拓东城北十数余里官路有桥渡此。水阔二丈余,清深迅急。至碧鸡山下为昆州,因水为名也。”又载:“昆池在拓东城西,南北百余里,东西四十五里。”“滇池水亦名东昆池。”渡桥处约在今上马村附近,盘龙江在那里被夹束,仅阔二丈余。马村以南,盘龙江盘折弯曲,江面开阔,江滩漫衍,不适于建桥。“官路”过桥后,取北教场、黄土坡、黑林铺到马街,再过车家壁,翻越碧鸡关到安宁。这种走法正反映了隋唐时期滇池湖岸线的状况。马村至黄土坡走的是滇池北岸三面临水的螺山半岛的底线,最为捷直。黄土坡、小屯、海源寺、黑林铺、夏家窑、石咀、车家壁一线,长期都是滇池水域的岸线,人们只能沿湖岸绕行。沿途隔山限湖,既是交通必经的大道,又是便于据守的军事要地,可称为昆州走廊。它与“安宁雄镇”互相呼应,成为控扼滇东、滇西间的要冲。昆州既接近碧鸡山,又位于拓东城西;但滇池在昆州的东边,以昆州为坐标,滇池又称为“东昆池”,马街当为昆州无疑。清人不察湖与城的关系,《嘉庆重修一统志·云南府古迹》谓“废昆州在昆明县西”,西到哪里呢?结论模糊。道光《昆明县志·古迹志》谓,“废昆州,按《云南通志》,在县西关内”则把拓东城与昆州叠置在一起了。

其实,滇池西岸北段自古早有开发。在黑林铺今14中学操场和王家堆都发现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1975年在大团山发掘6座排列较为规整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器物仅12件,包括青铜戈、矛、剑、斧、甲片、壶等,有蜥蜴铜扣饰1件,在回填土中,曾找到新石器时代陶盘。大团山墓群的时代被认为是战国至西汉或春秋至战国早期。在昭宗益禄村有被称为梁堆的大封土堆,曾发现墓前带有凤阙刻石的大型砖石墓。墓道甚长,墓室长5米,阔1.8米。墓前有两块高2米、宽1米的巨石,雕刻精美,内容、风格一如汉画像石。是中间断开、左右带子阙的双阙,上覆单檐庑殿顶,翼角起翘,檐下有棋。阙下为方孔圜钱联币90枚,币下有菱形纹排列。左右两阙图案对称,但右边一块天上飞的是凤,左边一块天上飞的是凰,长尾。该墓石料1962年被乡人用于修建水库,左阙已失,右阙1987年由西山区文化馆收藏。这些足以说明,昆州走廊在作为州级治所前,早已有颇具规模的聚落存在。

为什么隋王朝选择益宁作为昆州的附郭县?其实,在隋设昆州以前,益宁已一枝独秀,名闻南中。《隋书·梁睿传》载;“南宁州,汉世牂牁之地,近代已来,分置兴古、云南、建宁、朱提四郡,户口殷众,金宝富饶,二河有骏马、明珠,益宁出盐井、犀角。”这是北周末年梁睿派人到南宁州调查后上疏条陈的情况,可信度高。当时益宁与二河并列,都以物产富饶著称,它们分别成为滇池地区与洱海地区的代称。盐井当指安宁产盐,从汉到唐长盛不衰,犀角应产于热不可耐的绿汁江河谷,属秦臧,益宁所指称的范围也与唐代昆州所辖各县相同。益宁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已悄然通行于世。

益宁的存在还可以从南朝萧齐时期的史料中找到印证。《南齐书·州郡志》载宁州有平乐郡,领益宁、安宁二县。又载:“益宁郡,永明五年,刺史董仲舒启置,领二县,无民户。”所领二县为武阳和绵水。另有安宁郡,为“隆昌元年置”,亦“无民户”。南齐时,郡县析分甚多,置废频繁,宁州亦然。对此,《南齐书·州郡志》杂抄当时档册,多有反映。南齐沿袭前代的晋宁郡,原辖从建宁郡西部析出的七县,再加上益宁县。以后,连然县改称安宁县,与相近的益宁县合置平乐郡。永明五年(487年)益宁单独设郡,隆昌元年(494年)安宁亦单独设郡,至此在滇池西北岸出现两个郡,平乐郡不复存在。隆昌元年又在原七县最西部的秦臧、双柏二县地析置西益郡,至此,晋宁郡仅辖滇池南岸的建伶,东岸的滇池和谷昌,还有抚仙湖边的俞元,原晋宁郡被析为四郡了。益宁、安宁、西益等郡都是当地民族聚居区,内陆去的移民甚少。当时的形势,正如《南齐书·州郡志》“宁州概述”所说:“道远土瘠,蛮夷众多,齐民甚少,诸爨氏强族,恃远擅命,故数有土反之虞。”所谓“无民户”并不是没有人,而是还没有著籍向国家交纳赋税的当时称为“齐民”的编户。

益宁在南朝刘宋时期已有记录。大明二年(458年)立的《爨龙颜碑》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不但书法技艺精湛,史料价值亦不容忽视。该碑碑阴题名共48人,多注明官职和籍贯,其中的“西曹益宁杨琼子”,为有关益宁最早的记载。验诸史籍,该碑所有题名的籍贯皆为当时设郡的名称,如建宁、晋宁、牂牁、朱提、南广等,偶有宁州以外的则加“郡”字,如武昌郡、雁门郡,宁州辖郡想为当地人熟知,一律省略“郡”字。按此体例,益宁亦曾一度为郡。但此后即被省废,所以“大较以大明八年(464年)为正”的《宋书·州郡志》不见记载。

益宁最早出现于何时?有人认为南齐的平乐郡即相沿于东晋时的平乐郡。《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平乐郡,元帝建武元年,刺史割建宁新定、兴迁二县,新立平乐、三沮二县,合四县为郡。后太守建宁董霸叛降李雄,郡县遂省。宁州北属雄,复为郡,以朱提李壮为太守。”按以上所载背景,东晋的平乐郡系从建宁郡东北隅析出,其北近蜀,当在今云南、贵州间,与滇中相悬甚远。成汉仍在该处设平乐郡,但从成汉被灭到南齐相隔100多年,中间无沿革记录,仅郡名重出,县名皆不相同,益宁与东晋平乐郡很难扯到一起。

东晋时期虽未见有关益宁的记录,益宁命名的由来和含义仍值得探讨。从三国至南北朝,封建政府在西南边疆的政区设治中,常用祈福的内容命名地名,出现了一批意愿地名。据《宋书·州郡志》载,宁州有晋乐、晋昌等县为“江左立”,晋绥县为“晋成帝立”,皆标明“晋”字,而刘宋则有宋昌郡,标明“宋”字。这类意愿地名中,与今昆明有关者为建宁、益宁、晋宁、安宁等“四宁”。在这一历史阶段,地方割据势力发展,战乱频仍,生产凋敝,民生涂炭,稳定和安宁既是封建国家的追求,也是西南边疆各族人民的意愿,以反映“安宁”为主题的意愿地名成为时代的强音,一次次烙进昆明历史的血脉,并为后世所钟爱,晋宁、安宁一直行用到今天。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平定南中,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取“建兴年间获得安宁”之意。以后的情况,《晋书·地理志》载,太安二年(303年)“又分建宁以西七县别立为益州郡。永嘉二年(308年)改益州郡曰晋宁郡”。但《宋书·瑞符志》载:“建兴二年(314年)三月,木连理二生益州双柏。”改益州郡为晋宁郡的时间,应该在王逊主政后期,即东晋元帝时。益宁正好位于“建宁以西七县”新立的益州郡地域范围内,它凸显“益州郡获得安宁”的含义,被命名的时间也应在益州郡存在的时段,益宁县大约产生于东晋初年。以后,益州郡改称晋宁郡,则选取“晋朝安宁”的含义。到南齐时设安宁郡,更突出了祈福安宁这个主题。四个带有“宁”字的地名,反映的时段和地域概念都在逐步扩展,最后终至取消一切限制词,选用泛指的“安宁”作为政区地名的专名,寓意“普天之下,永远安宁”。

要之,益宁作为政区地名可能最早出现于东晋,为益州郡的一个县。刘宋时曾升为益宁郡,旋废。南齐时成为平乐郡的附郭县,后又单独置益宁郡。隋开皇初废郡,实行州县制,设昆州。隋唐两代皆有益宁,为昆州附郭县,其地位代替了汉晋时期的滇池县而成为整个滇池地区的行政中心。益宁在今昆明西郊的马街。南诏时仍称昆州,但已不见有关益宁的记载。



【作者简介】


朱惠荣(1936~2018),云南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徐霞客研究会会长。1959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致力历史地理学、徐学研究,是当代徐学的泰斗和领军人物,对徐学的研究、建设、宣传和服务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整理并加注的《徐霞客游记校注》(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是目前《徐霞客游记》最好的本子。

朱惠荣:《昆明古城与滇池》,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0-205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