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南府(昆明)

 昵称VChmUhmv 2017-12-20
云南府:冲,繁,疲,难。云武分巡、粮储道治所。总督、巡抚,布政、提学、提法三使,盐法、巡警、劝业各道驻。东北距京师八千二百里,广三百七十里,袤二百九十八里。北极高二十五度六分。京师偏西十三度三十七分。领州四,县七。

昆明冲,繁,疲,难。倚。城内:五华山、螺山。山有潮音洞,山侧有翠湖。东:鹦鹉山。西:太华、聚仙。南:万德。北:商山。东北:龙泉山。西南:碧鸡山。盘龙江自嵩明入,西南流,迳城东,合银棱河,至县南,汇为滇池。滇池一名昆明池,长百二十馀里,县东诸水入焉,下流折入昆阳州曰海口,即螳螂川上游。金棱河自城东北松华坝分盘龙口水入滇池。宝象河自嵩明入,西南流,迳城南,亦入滇池。西:碧鸡关、高峣关。东:金马关。同知一,驻南关。驿二:板桥、滇阳。汛二:昆明、板桥。

富民简。府西北七十里。东:天马山。西:卧云、玉屏。南:灵芝。北:法华山。螳螂川自安宁入,纳城西北农纳水,入武定州禄劝,为普渡河。大营河出昆明西北山,西流入境,洞溪水来会,西至城北入螳螂川,清水河从之。

宜良冲,繁。府东百二十里。北:万寿。南:雉山。东:客争容山,县镇山也。西:石燕。东南:骆驼山。西南:凤凰山。西:大城江,自河阳之杨宗海流入,迳城西北,折东南,分二支,同入大池江。大池江即八达河,为南盘江上流。西北有汤池。

嵩明州冲,难。府东北百三十里。城内:黄龙山。东:马头。西:灵云、登花。西北:东葛勒山,元梁王结寨地。南:凤谿、石华山。龙巨河一曰龙济溪,自寻甸入,南流汇为嘉利泽,一名杨林海,迳城东南,纳杨梅河、对龙河诸水,汇为泽,周百馀里。东南出河口,折北流入寻甸,为车洪河、宽郎河、邵甸河,合九十九泉,西南流,会牧养河。又西南,入昆明,为盘龙江,即滇池上源也。西南:兔兒关。驿一:杨林。

晋宁州繁,难。府南九十里。城内:螺髻山。东:梅溪、五龙。西:石美山,与百花山相望。南:石壁。东南:玉案。西南:石鱼山。西有天女城。滇池在州西北,大堡河自新兴来会,又西北迳城西,分数道流入滇池。盘龙河源出五龙山,分二派,一西北流入大坝河,一东北流分为二,一入澂江抚仙湖,一入昆池。

呈贡冲,繁。府南四十里。明与归化同隶晋宁。康熙八年省归化入焉。北:三台山。东:军营。南:龙翔。东南:象兔、罗藏山。滇池在县西南,东捞鱼河、南淤泥河、东南梁王河皆汇焉。洛龙河源出城东白龙潭,西流,会黑龙潭,贯城注滇池,南冲河偕清水河从之。南:太平关,临、澂孔道。

安宁州冲,繁。府西七十里。康熙六年省三泊入昆阳。雍正三年又改其地来隶。城内:太极、白华。西北:葱山。东:印山、龙马。西:罗青。南:天马山。螳螂川一名安宁河,自昆阳入,北流入富民。鸣蚁河源出龙洞,北流,望洋河,又北资利河,同来会。折东北,至州东南,入螳螂川。有煎盐水,出岈峻山。有大井、石井、河中、大界、连然等盐井。驿二:禄表、安宁。

次简。府西北百三十里。西:金凤。北:百花。南:崛嵕山、九戌山,易江出焉。东北有苴么崱裒山,绵亘县西,两峰相望。易江北流入禄丰。金水河东北流,纳青龙山南北二溪水,又折西北,汇碧城河水、东渠河水,折西亦入禄丰,名星宿江。北:炼象关。

禄丰简。府西北二百十里。西:三次和山,旧名蒙荅缚山。北:象头、马头山。东:姚陵山。星宿江自罗次入,纳南河、九渡河诸水,南入易门。易江亦自罗次入县东境,绕安宁,复折入境,东南入易门。东:老鸦关。驿一:禄丰。

昆阳州疲,难。府南百二十里。东:龙泉山。西:月山、珊蒙果山。南:金龟山。北:望州。东南:御屏。西北:怱蒙山。滇池在城东北隅。螳螂川自滇池分三支,西北入安宁。渠滥川迳城东南入滇池。南:铁炉关。

易门简。府西南二百五十里。城内:龟山。东:屏山、左右旗山、鼓山。西:象山。东南;虎头山。星宿江自禄丰入,南流,纳太和川水,又南汇大小绿汁河,入丁癸江。南流,易江亦自禄丰入,南流汇上下渠江水,庙兒山水自东来合焉。折西,纳狮山水、速末水,合星宿江为丁癸江,南流入?习峨。



昆明历史沿革 


1、远古 昆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与滇池的形成和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远在数万年前昆明人的祖先就已在这一带过着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生活。约四千至七千年前,滇池一带已有了定居的农业民族,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和捕捞、狩猎、采集、饲养畜禽等多种经营活动,并已能纺纱、织布。滇池地区和稻谷种植至今至少已约有数千年的历史。 


2、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滇池地区各氏族部落,以叟族为主,属氐羌族语系。氐羌,是中国古代分布在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到云南北部一带的古老游牧民族。其中一部份从越@(今四川越西)渡金沙江而南进入滇池地区,与当地傣僮语系氏族“蒲”、“僚”等部落相融合,共同促进了滇池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3、楚王入滇公元前三世纪(纪元前298-277年间),楚人庄率众入滇,抵滇池地区,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自称“滇王”。“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庄开滇”带来了楚国和中原内陆先进的文化、技术,对促进当时以滇部落为主的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4、汉设益州郡西汉王朝建立后,积极谋求对“西南夷”地区的开发。公元前109年(西汉元封二年),汉武帝征发巴蜀地区士卒,以大兵临滇,先后征服了滇池东北面的劳侵、靡莫等部落,滇王被迫归降。汉王朝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了益州郡,郡治与滇王驻地同在今晋城附近。郡下设县:昆明为谷昌县,昆阳为建伶县,晋宁为滇池县,安宁为连然县,富民为秦臧县,宜良为昆泽县,把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推行到了西南边疆,标志着古代云南接受中央王朝直接统治的开始。郡县制度的施行,有力地促进了滇池地区奴隶制社会的解体。汉族移民和中原内陆先进技术、文化的传播,使滇池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蜀汉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仍益州郡之旧”,任用“大姓”为地方官吏,实行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


  5、设宁州公元271年(晋武帝泰始七年),晋王朝把南中四郡(建宁、云南、永昌、兴古)从益州(治成都)分划出来,设立宁州,与益州同列,为全国十九州之一。东晋以后,“方土大姓”爨氏势力逐渐强盛,成为滇中地区的统治者。公元339年(成帝咸和十四年),晋王朝封爨琛为宁州刺史,并承认其世袭地位。历经南北朝隋初的二百多年间,在中原政治动乱、民族纷争的形势下,爨氏对昆川一隅的统治,保持了“力役齐平,教化清静”①的较为安定的社会局面,使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到公元414年(晋义熙十年),爨龙颜任建宁太守,达到了极盛时代,有所谓“剖符本邦,衣锦昼游,民歌其德,士咏其风”之喻②。到梁末隋初爨瓒、爨震时代,滇池地区已是“户口殷众,金宝富饶”、“多骏马、犀象、明珠”③,成为当时西南在经济上较为繁荣和富庶的地区。 


6、唐南诏国公元617年唐王朝建立,先后在云南设置了九十二州。滇池地区为九十二州的主要部份。公元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唐朝任命爨氏子孙爨弘达为昆州刺史,治理属县,治所仍设在益宁城。唐代中叶,蒙氏势力在洱海地区崛起,建立南诏国。公元746-747年,蒙氏皮罗阁进兵安宁,攻灭爨氏。于昆川(今昆明城区一带)置拓东城,成为南诏国的东部重镇。拓东城的开辟,为古代昆明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发展成为南诏的第二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往来广西、贵州和安南(今越南)的重要通道,在当时大西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与东南亚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7、大理国鄯阐府公元937年,大理段氏夺取南诏政权,建立大理国,统一了云南,在拓东城的基础上设鄯阐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府治沿袭拓东城。段氏政权在其内部经历了较剧烈的社会变革,释奴隶,免徭役,进一步瓦解南诏的贵族统治,解放了社会生产力。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兴盛,城市日趋繁荣。鄯阐府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繁华的市中心逐渐移至盘龙江以西(今金碧路、三市街)一带,大理国国主也经常驻节于此。段氏统治者在鄯阐营造宫室园林,兴修水利,修筑河堤,发展古代城市建设。到大理国末期,鄯阐城已发展成为滇中一座“商工颇众”的繁华城市,商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8、元昆明县公元1253年(元宪宗三年),元军攻占云南。1276年(元世祖至元十三年),赛典赤主滇后,把军事统治时期所设的万户、千户、百户改为路、府、州、县,正式建立云南行中书省。置昆明县,为中庆路治地(昆明命名即始于此),并把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昆明。自此,“云南”正式成了行省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昆明”也正式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元朝统治时期,经过初期的军事掠夺和民族镇压之后,逐渐代之以定赋税和改善民族关系的政策,并大兴民屯,整修水利,订立租赋,免除徭役,“开云南驿路”,“驰道路之禁,通民往来”,这些措施虽未必得到完全的贯彻施行,但对安定云南政局,加强与祖国内陆的政治经济联系,打击农奴主和奴隶主势力,促进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仍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元朝官吏在昆明地区挖海口河,疏通螂螳川,降低了滇池水位,不仅解除了昆明城市的水患,还“得壤地万余顷,皆为良田”,扩大了农田面积。并修金汁河、松花坝,引盘龙江水灌溉滇池东岸农田;还从内陆引进养蚕技术,发展丝织业,使农民和手工业者“收利十倍于旧”,使滇池地区的政治经济在元朝中期有了新的发展。公元1381年(洪武十四年)明朝进军云南后,改元代“路”一级行政区划为府,仿内陆建制,设置云南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先将中庆路改为云南府,置知府、知州、知县。云南省治、府治和昆明县治同设在昆明城内。洪武十五年,修筑了昆明城池,由砖砌成,周围9里左右,高近3丈,有六座城门,城外有护城河,河上可行舟船。城内以五华山为中心,修建了比元代更多的官衙、宅第和牌坊,在风景名胜地修建了亭台楼阁。城南为居民区,划分为若干“里”。东关、南关为“商阜之地”,“列肆纵模”。清朝时建置沿袭明制,昆明仍为云南府和昆明县治所,城市规模没有超出明代的范围。


  9、清和民国到了清朝后期,自雅片战争,特别是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以后,法、英等帝国主义势力迅速侵入云南。1905年(光绪三十年),清朝把昆明辟为商埠。1910年(宣统二年),滇越铁路修通昆明。进一步加强了昆明作为全省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地位和交通枢纽地位。1884年(光绪十年)创立的云南机器局,成为昆明近代工业的开端。之后,造币厂、制革厂、官印局、电报局、邮政局等官办企业也应时而生。1900年(光绪廿六年),昆明开始出现商办企业。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滇池出现小火轮,市内也开办有“人力车公司”。到1911年(宣统三年),全市已有火柴、面粉、玻璃、香烟、五金、制茶、皮货加工、西药加工、火腿罐头等十多种行业,最多的为火柴业,已有厂商四家。此外,还有四十三处煤、铅、铜、铁、碗花(钴)等矿产的小规模开采。1937年抗日军兴,外地的工厂、学校内迁,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材流入昆明,促进了昆明经济的短暂繁荣。国民党中央和云南地方的官僚资本纷纷在昆设置和开办工厂企业,如中央机器厂、炼铜厂、电工厂、发电厂、53兵工厂、电力制钢厂、纺纱厂、烟厂等相继建立。到1940年,昆明已发展成为与重庆、川中、广元、川东等地同时是当时西南大后方八个工业中心区之一,是战时重要的经济支柱和工业支柱。据国民党政府经济部的统计,1940年昆明地区主要的工厂企业已达80个,仅次于重庆和川中区,居西南第三位。其中:机器制造工业11个,冶炼工业6个,电器工业7个,化学工业25个,纺织工业18个,其他工业13个。工类门类也较齐全。对保证当时的军需民用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商业、贸易、金融等也有了较迅速的发展。随着滇缅公路的建成,打通了国际交通线,昆明已成为当时与抗日盟国保持国际联系的唯一通道,是西南大后方重要的交通枢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当时抗战军需物资的供给和国际出口贸易的往来。由于“西南联合大学”以及大批学术文化界人士的迁来,使昆明不仅是支持抗战的军事重镇和工业基地,也是西南大后方的学术文化中心,在传播民主思想,发扬科学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11年,昆明人民继武昌起义后,举行重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1915年,又首举护国义旗,组成护国军出师讨袁,在全国人民的声援下,粉碎了窃国大盗袁世凯投靠帝国主义复辟封建帝制的反动阴谋。1926年,以王德三烈士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云南省临工委成立①,为昆明人民的革命斗争开辟了光辉的道路。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昆明大、中学生在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要求成立联合政府的斗争中,爆发了声振全国的“一二一”爱国运动,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后,昆明人民不断地掀起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并与云南农村掀起的人民武装斗争汇合成革命巨流,在全国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迎来了昆明的和平解放。 


10、昆明解放 1949年12月9日,云南和平解放。1950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昆明,成立“军管会”。城区按原来八个区的建制进行接管,建立市、区政权。郊区当时属昆明县建制,历史上昆明是市、县分治,接管后划归武定专区管辖,下属在原十六个乡、镇的基础上,按照地理特点和历史因素,建置六个区,设区工委会、区公所进行管理。因此,当时昆明市辖区范围尚较狭小。仅东起东华、金马山,东北临虹山,西接麻园、黄土坡、菱角塘,南至螺丝湾、云南纺纱厂,全部面积仅为7.8平方公里左右。



从战国楚将庄开滇,历经汉、唐、宋、元、明、清数朝,历代各地方政权在昆明建制设都,及至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改朝换代,历时2300多年,为昆明留下大量古迹。经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 护单位200多项。其中,国家级5项。

    昆明风景名胜遍布域内。城区山水相济,四季如春,度假区、森林公园、佛寺道观、山水奇观、民俗村寨星罗棋布,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民族风情特点突出。 

    昆明虽地处边陲,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吸纳和涌现人才的特殊氛围 。抗战时期,曾一度成为荟萃全国各界精英,系国家兴亡于身的战 略大后方。昆明曾涌现出创七下西洋业 绩的郑和,著《滇南本草》对祖国医学作出重大贡献的兰茂,诗人画家担当,书画名家钱沣 ,“护国首义”首领蔡锷,《义勇军进行曲》作者聂耳;曾培养出李政道、杨振宁、邓稼 先、朱光亚等杰出科学家;也曾荟萃诸如华罗庚、钱钟书、熊庆来、闻一多、朱自清、周培 源、吴晗等一大批近代知识分子精英。

    昆明是开发较早的内陆边疆城市,是内陆和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由于特殊的区位,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就与中央和内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历史上著名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驼峰飞行线、抗战大后方,以及昆明在当代与国际国内日益频繁的交往,使昆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大增强,也为昆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历史沿革:昆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渊源流长。 

    远在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滇池地区(今呈贡龙潭山一带)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人类发祥地之一。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楚将庄开滇,在今晋宁一带筑城置都,建滇王国,延续300年之久,昆明为较早的古都。公元前109年(西汉),汉武开滇,拓疆至云南,以滇池地区为中心设置益州郡,昆明为所辖二十四县之谷昌县。 蜀汉时期,诸葛亮率兵南征克益州郡并更名建宁郡,至隋改为昆州。唐宋时期,“南诏国”、“大理国”地方政权在此筑拓东城,设鄯阐府,并辟为“东京”、“上都”(陪都),长达490年。公元1275年,元朝设云南中书省,设中庆路,昆明县为中庆路首府,将云南的统治中 心由大理迁至昆明,昆明由此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朝改中庆路为云南府,沿至清末。明清时期,清兵入关攻占北京,张献忠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余部退至昆明,推行一整套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左右全国局势达12年。南明时期,昆明成为桂王永历 政权的“滇都”。

    1919年辛亥革命,昆明爆发“重九起义”,推翻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废除云南府,昆明县 仍 为省会所在地。1928年,昆明正式建市。民国初至抗战前期,进行了教育、社会风尚、金融 、财政等一系列改革和城市建设,促进了昆明城市近代化发展。

    抗战时期,云南和昆明各界积极拥护抗日,全市人民踊跃支前,滇军奔赴抗日前线,屡建奇功。由于大片国土沦陷,内陆和沿海许多工厂、机关、高校、科研单位、金融机构南迁昆明,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昆明成为抗日大后方和“民主堡垒”。借助荟萃昆明的各类人才和技术、资金,这一时期,昆明的经济、社会文化事业迅速 发展,城市近代化发展加快。1949年云南和平解放,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昆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富民县

汉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在今富民建秦臧县,属益州郡。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改益州郡为建宁郡,仍辖秦臧县。东晋属晋宁郡。唐初为西宁州地。南诏时为拓东节度所辖。唐贞观九年(635年),西宁地改称黎州,称富民坝子为梨囊甸。宋大理国时为鄯阐府地。元至元四年(1267年)置梨囊千户所,至元十二年(1275年)建立富民县,属中庆路,因境内物产富庶,一年两熟,自食有余,故称为富民。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中庆路为云南府,富民县属之。清沿明制。民国十年(1921年)属滇中道,后废道直属省。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属武定专署。1953年3月属楚雄专署。1958年9月,划属昆明市至今。

  建县时,县城设今旧县村。明朝万历二年(1574)移置螳螂川北岸(今址),后因水患,于万历十年(1582)迁至土主峰三里许(今旧城村),因饮水不便,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仍将县城迁还螳螂川北岸旧址,垒土为垣,取名永定。



宜良具有悠久的历史,西汉元封二年设昆泽县,属益州郡,蜀汉时期属建宁郡,西晋属晋宁郡,隋属昆州,唐初设新丰县,隶郎州,南诏时期西爨西迁后,乌蛮罗裒部筑城居住,称罗裒龙,属拓东节度辖,宋大理时期属善阐节度,元宪宗六年设大池千户,属嵩明万户,至元十三年升大池为宜良州,二十一年改州为县,属中庆路。明、清沿称宜良县,属云南府。民国时期废府一级政区,县直属省管辖。1950年设宜良专区,县为专署驻地。1954年撤宜良专区,县改属曲靖专区所辖。1983年10月划入昆明市。



嵩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西汉二年(公元前109年)设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兰茂撰写的《滇南本草》,更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

汉代为牧靡县地,属益州郡。唐南沼置长城郡。宋大理时为松盟部。元代为篙明州。1913年改为篙明县。



晋宁县政府驻昆阳镇

战国时楚将庄跃开滇,以此地为中心,建立滇国。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封常羌为滇王,置益州郡。滇王国都和益州郡治均设于此,称滇池县。词唐武德四年(621)于东部置晋宁县(晋宁县名从此始),屑昆州;于西部置'望水县。宋大理国时为阳城堡部和巨桥部。元代改为晋宁州和昆阳州。1913年废州,设晋宁县和昆阳县。1958年昆阳县并人晋宁县。1960年由玉溪地区划归昆明市。



呈贡县政府驻龙城镇。西汉时届益州郡滇池、谷吕2县。唐时属昆州晋宁、益宁2县。蒙古宪宗六年(1256)设呈贡千户所,元至元十二年11275)分置呈贡、归化2县。清康熙七年(1668)归化县并人呈贡县。1957年呈贡县并人晋宁县。1962年从晋宁县析出置呈贡区,属昆明市。1965年复置呈贡县。

呈贡”系彝语“扯谷”的音译,意即盛产稻谷的海湾坝子。一说元初当地把宝珠梨作贡品,受到皇帝称赞,皇帝下令将此梨产地谐音写作呈贡。



安宁历史悠久,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西汉王朝在此置连然县。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称安宁县。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称安宁州。民国2年(公元1913年),复称安宁县。1950年4月20日,安宁县人民政府成立。1956年10月,改安宁县为昆明市安宁区。1959年9月,复称安宁县。1995年10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安宁市至今。



禄丰县由禄丰、罗次、广通、盐兴4县合并而成。原禄丰、罗次县,汉为秦藏县,属益州郡;蜀汉属建宁郡;南诏时,禄丰为龙和城,罗次为次赕,属拓东节度;宋大理国时,罗次为罗部,禄丰为碌奉甸,先属鄯阐府(今昆明),后属威楚府;元设禄丰县、罗次县,属安宁州;明乃属云南府。清随明建置。元广通县东晋属建都郡,元宪宗七年(1257)设路赕千户所,至元十二年(1275)改称广通县,属南安州;明属楚雄府南宁州(今双柏);清代和明国随明建制。元盐兴县的黑井,自唐天宝时即辟盐井,先后有黑、猴、琅3个盐井,原属广通县、牟定县中划出设盐兴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楚雄专区;1958年属楚雄彝族自治州,同年盐兴县并入了广通县;1960年9月,罗次、广通两县并入禄丰县。



易门县历史沿革
??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所领双柏县,辖境包括今易门、双柏、新平。东汉同于西汉。三国两晋时期,所属县名不变,郡名数次变更,属建宁郡或晋宁郡。南朝齐梁之际,属晋宁郡,实为爨氏据有。唐时,属钩州所领唐封县境。南诏兴起,属拓东(今昆明)节度使辖地。大理国时,属鄯阐府,“使高福世守其地”。元至元四年(1267年),在易门立夷门千户所,属巨桥(今昆阳)万户府,十三年(1276年),改为置县,因县“西有泉曰夷源,讹作易门,”隶属中庆路所领昆阳州。明朝时,属云南府昆阳州,清代因袭未变,民国时属滇中道。1950年1月,属滇中专员公署,3月后属玉溪专员公署,1970年后属玉溪地区,1998年6月28日起属玉溪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